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汪辜会谈”最初的由来。消息传出,顿时成为海内外舆论界的热门话题。
随即,双方展开一系列会谈准备,人员、函电往来颇为频繁,新闻界也越炒越
热。特别是为“汪辜会谈”作预备性磋商的两次“唐(树备)邱(进益)磋商”的成功,
更是先声夺人,备受两岸瞩目。
1993年4月22日,海基会副董事长兼秘书长邱进益一行和海协会常务副会长唐树
备、邹哲开一行相继抵达新加坡,为“汪辜会谈”做最后准备,确定了会谈的具体
地点、主要议题和会谈后发表文件的基本内容。当此之际,200多名中外记者已云集
新加坡。
4月25日下午,78岁的海协会会长汪道涵抵达新加坡樟宜机场,即对记者发表谈
话:“我们主张和平统一,我们双方都有发展两岸关系、实现和平统一的愿望,本
人愿以满腔热忱,为维护两岸同胞正当权益,为发展两岸关系,竭尽绵薄之力。”
第二天下午,了6岁的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抵达新加坡。他在机场发表谈话说:
“纵观世界潮流,‘对抗’已经为‘和解’所替代,而‘和解’也逐渐迈进‘互利
互惠’的阶段。今后,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都应该扬弃‘零和’的逻辑,秉持‘双赢’
的理念,相互扶持。”
4月27日上午10时,具有历史意义的“汪辜会谈”终于如期揭幕了。
汪道涵在致辞中说:“我首先转达江泽民先生、李鹏先生的问好,并请辜先生
转达他们个人对李登辉先生、连战先生的问候。他们也向曾支持这次会谈的郝相村
先生问好。”辜振甫认真记下了汪道涵转达的问候。他在致辞时表示,各方面对这
次会谈寄予很大的希望,希望双方通过坦诚交换意见,为两岸关系的将来奠定良好
的基础。
接着,汪道涵就这次会谈的议题、性质和主要精神,以及有关海峡两岸经济、
文化、科技交流,两会会务合作等问题,分别阐述了自己的观点,着重讲了八个问
题:一是关于两岸经济交流合作的迫切性和必然性;二是关于两岸经济合作的基本
主张;三是关于直接“三通”的问题;四是关于两会共同筹开民间的经济交流会议
的建议;五是关于台商在大陆投资和大陆经贸界人士访台问题;六是关于两岸劳务
合作问题;七是关于台商参与开发上海浦东、长江三峡和图们江问题;八是关于合
作开发能源、资源问题。
辜振甫在发言中,就非法入境人员的遣送、共同打击海上犯罪活动、海上渔事
纠纷的处理,以及经济、文教、青少年交流等方面的问题,分别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他表示:“我们对会谈的结果寄予殷切的期望,希望能圆满成功。”
最后,汪道涵表示:“海峡两岸隔了40年之后,重新恢复交往,有大量的问题
需要解决。我们反复讲,只要坐下来谈,一切问题都好商量,只要两会本着互相尊
重、平等协商、实事求是、求同存异的精神,总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妥善办法。”
下午,由唐树备和邱进益就有关具体问题进行磋商,汪道涵夫妇和辜振甫夫妇
则在松林俱乐部茶叙。
4月28日,双方举行第二轮会谈。在台商到大陆投资保障协定和民间经济交流会
议两个问题上,双方发生分歧,互不相让,唐、邱商谈一天,仍未取得预期效果。
汪、辜共同表示:这次会谈的气氛很融洽,在许多问题上达成了共识,对某些问题
有不同见解并不要紧,如果这次不能解决,以后还有第二次、第三次会谈。
4月29日上午10时40分,汪道涵和辜振甫并肩走进摆满鲜花的海皇大厦签字厅。
他们分别在四项协议的文本上签字,并互相交换了文本及签字笔。出席签字仪式的
汪辜两位夫人及双方各10名代表举杯祝贺。两位古稀老人睿智而深邃的目光,相互
凝视着,双手紧紧握在一起,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这天签署的四项协议包括:《汪辜会谈共同协议》、《两岸公证书使用查证协
议》、《两岸挂号函件查询补偿事宜协议》、《两岸联系与会谈制度协议》。
签字仪式结束后,汪道涵、辜振甫分别举行记者招待会,不约而同地对这次会
谈给予了高度评价。汪道涵说,这次会谈是两岸迈出的历史性的重要的一大步,对
推动两岸继续接触、两岸关系继续发展将起重要作用。辜振甫认为,这次会谈为两
岸交流掀开了新的一页,《两岸联系与会谈制度协议》将搭起两岸沟通的桥梁,对
发展两岸关系和两岸交流秩序化将是一座里程碑。
为祝贺会谈成功,汪道涵夫妇在新加坡董宫酒楼宴请辜振甫夫妇及台湾海基会
一行。这家酒楼中餐部经理为宴会设计的菜单上,每一道菜都起了别具心裁的菜名:
情同手足、兄弟之谊、琵琶琴瑟、夜语华常、龙族一派、三元齐集、喜庆团圆、
前程似锦、万寿无疆……
一道道寓意深长的菜名,寄托了两岸同胞和全球炎黄子孙的真诚的期待和美好
的祝愿。
第一次“汪辜会谈”以后,海峡两岸关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势头。主要表现
在两岸交流发展加快,从单向交流逐步发展到双向交流,而且人数不断增多,规模
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高,台湾一些上层知名人士以及中层现职官员,也相继前往
大陆访问,而大陆许多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也赴台交流,一些具有较高党政身份
的人员也得以赴台。仅1993年当年,大陆人岛演出的大中型艺术团体就有20多个。
不但如此,交流领域还从文化逐渐涉及到经济、贸易、科技等方面。这些往来交流,
对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海峡两岸各种谈判创造了良好的氛
围。
1995年1月30日,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来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
席江泽民在新春茶话会上发表了《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
讲话。这个讲话进一步阐释了邓小平关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思想精髓,从
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和台湾同胞根本利益出发,在重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立场的基础
上,提出了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他说:
……1979年1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以来,我
们制定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一系列对台政策。邓小平同志是中
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也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伟大构想的创造者。邓小平
同志高瞻远瞩,实事求是,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
论断和思想,确立了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指导方针。
邓小平同志指出,问题的核心是祖国统一,凡是中华民族的子孙,都希望中国
统一,分裂是违背民族意志的。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不能允许有
什么“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坚决反对“台湾独立”。解决台湾问题无非有
两种方式,一种是和平的方式,一种是非和平的方式。用什么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完全是中国的内政,决不允许外国干涉。我们坚持用和平的方式,通过谈判实现和
平统一;同时我们不能承诺根本不使用武力,如果承诺了这一点,只能使和平统一
成为不可能,只能导致最终用武力解决问题。统一以后实行“一国两制”,国家的
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保持原有的制度。“不是我吃掉你,也不是你吃掉我”。
统一后,台湾的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台湾同外国的民间关系不变,
包括外国在台湾的投资及民间交往不变。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有高度的自治权,拥
有立法权和司法权(包括终审权),可以有自己的军队,党、政、军等系统都由自己
管理。中央政府不派军队、行政人员驻台,而且在中央政府里还要给台湾留出名额。
十几年来,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指引下,经过海峡两岸同胞、
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努力,两岸人员往来以及科技、文化、学术、体育等各
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两岸经济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正初步形成。早日实现
两岸直接“三通”,不仅是广大台胞、特别是台湾工商业者的强烈呼声,而且成为
台湾未来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两岸事务性商谈已取得进展,“汪辜会谈”标志着
两岸关系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但是,值得所有中国人警惕的是,近年来台湾岛内分离倾向有所发展,“台独”
活动趋于猖撅。某些外国势力进一步插手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这些活动不仅
阻碍着中国和平统一的进程,而且威胁着亚大地区的和平、稳定和发展。
当前国际形势仍然复杂多变,但总的趋势是走向缓和。世界各国都在制定面向
未来的经济战略,把增强综合国力作为首要任务,以求在下一世纪到来时能在世界
上占有自已的位置。我们感到高兴的是,海峡两岸的经济都在向前发展。1997年、
1999年,我国将相继恢复对香港和澳门行使主权,这将是全国各族人民包括台湾同
胞的一件大喜事。中华民族历尽沧桑,饱经磨难,现在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
全国振兴的时候了。这对台湾是个机会,对整个中华民族也是个机会。在这里,我
愿就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若干重要问题提出如下看法和
主张。
(一)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中国的主权和领土
决不容许分割。任何制造“台湾独立”的言论和行动,都应坚决反对;主张“分裂
分治”、“阶段性两个中国”等等,违背一个中国的原则,也应坚决反对。
(二)对于台湾同外国发展民间性经济文化关系,我们不持异议。但是,我们反
对台湾以搞“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为目的的所谓“扩大国际生存空间”的话
动。只有实现和平统一后,台湾同胞才能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真正充分地共享伟
大祖国在国际上的尊严与荣誉。
(三)进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是我们的一贯主张。在和平统一谈判的过程
中,可以吸收两岸各党派、团体有代表性的人士参加。我在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
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说:“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谈,
包括就两岸正式谈判的方式同台湾方面进行讨论,找到双方都认为合适的办法。”
我们曾经多次建议双方就“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逐步实现和平统一”进行谈判。
在此,我再次郑重建议举行这项谈判,并且提议,作为第一步,双方可先就“在一
个中国的原则下,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进行谈判,并达成协议。在此基础上,
共同承担义务,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并对今后两岸关系的发展进行规划。
至于政治谈判的名义、地点、方式等问题,只要早日进行平等协商,总可找出双方
都可以接受的解决办法。
(四)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