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这方面,“一代枭雄”袁世凯做得相当好:在转瞬即逝的机会面前,他及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平定“壬午兵变”时毛遂自荐,从而脱颖而出,“点亮”了自己的人生之路!
早年,袁世凯的命运很坎坷,先后在天津、上海等地混迹,非常潦倒。不过,他素来有大志,曾告诉一位好友:“如果我手上掌握10万精兵,就可以横行天下!”可是,袁世凯当时还是赤手空拳,到哪里去建功立业呢?
光绪七年(1881年),经友人推荐,袁世凯去山东登州投奔淮军名将吴长庆,在“庆军”的幕府中任职,并拜名士张謇为师。不过,他终究是属于乱世的人,不甘心做一名普通的幕僚,他的野心可大着呢,时刻都想干一番大事业。
很快,机会来了。光绪八年(1882年)七月,朝鲜发生兵变,驱逐闵妃,拥戴大院君李罡应执政,这就是著名的“壬午兵变”。八月初,清政府决定:派吴长庆率领庆军前往朝鲜平定叛乱。
一听说要开赴朝鲜,袁世凯就大为兴奋,几个晚上都睡不着觉:在国内,他既没有功名,资历又太浅,要是论资排辈的话,真不知猴年马月才能受到重用。去朝鲜,虽然是异国他乡,但也容易建功立业,自己就有机会大出风头了。
所以,袁世凯在写给哥哥的信里说:“弟限于资格,中原难期大用,抵高丽,能握兵权。”此外,他还断言:“李熙,庸主耳,无能为,夺其政权归我掌握,犹反手也。”很难相信,这些话出自一个才23岁的青年之口。这时,袁世凯虽然还很年轻,但他以其超人的政治嗅觉认定:发生在异国朝鲜的这场动乱,是自己千载难逢的良机。
在这个问题上,才20出头的袁世凯就比他的上司——庆军统领吴长庆站得高,看得远。当时,吴长庆想的只是去朝鲜平定叛乱,好赶快回国领赏,继续做他的统领,压根儿就没想过要在朝鲜“建功立业”!
袁世凯既然打定了主意,第二天一早就央求老师张謇:请他在吴长庆面前多多美言几句。于是,吴长庆命他在前敌营务处任职,负责军需供应和勘察进军路线。
八月二十三日,清军从登州启程,向朝鲜进发。这时,年青的袁世凯十分豪迈,站立船头,放眼远眺,大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之感!
几天后,运兵船抵达朝鲜南洋港。面对着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许多将士战战兢兢。这时,吴长庆命一营为先锋,火速登陆。在这个关键时刻,一营营官贪生怕死,竟然抗命,要求先探明朝鲜首都汉城(今韩国首都)的动静,再抢滩登陆。“军情如火”,岂能耽搁?吴长庆一听,非常窝火。
这当儿,袁世凯毛遂自荐,表示:愿意充当“开路先锋”。吴长庆大喜,当即宣布改派他为一营营官。随后,袁世凯杀气腾腾地宣布军纪,率军出击。当他“一马当先”地冲到岸边时,发现岸上只有几十名朝鲜士兵。一见“天朝上国”的军队来了,他们早就在港口毕恭毕敬地迎候。就这样,不费吹灰之力,袁世凯就立下头功,还白捡了一个营官。对此,吴长庆非常满意,回头对张謇说:“慰庭(指袁世凯)真不错,不负张先生提拔,我应当向张先生道谢!”
不过,让吴长庆惊喜的事情还在后头呢!
当时,清军已经极端腐朽,那些士兵多是临时征募而来,其中还夹杂着不少市井无赖,军纪败坏,烧杀抢掠时有发生,使得朝鲜百姓人心惶惶。
对此,吴长庆也是大动肝火,却束手无策。袁世凯觉得这是“天赐良机”,便挺身而出,愿意担当整顿军纪的重任。吴长庆大喜,当即颁给他一支令箭,命他全权督查军纪。
当天夜里,就有当地族长进营禀报:有一批清军正在抢劫老百姓的鸡鸭肉鱼。吴长庆便命人把袁世凯叫来,问他:为什么不严办?袁世凯赶来后报告:刚才,在军营外,他已经请出令箭,将为首的7个人斩首示众。
这时,朝鲜老族长赶忙倒身下拜,连连称颂王师纪律严明,表示:回去后一定让百姓们多准备一些上等食品,以犒劳“王师”。老族长走后,吴长庆拍拍袁世凯的肩膀:“好孩子!你干得不错!”
从此,庆军军纪肃然,袁世凯也是声威大振。对此,庆军中的许多“老兵油子”虽然恨得咬牙切齿,但又惧怕他手中的那支令箭,只好敢怒不敢言。当时,有一位姓周的幕僚悄悄写了一首“打油诗”,对袁世凯大加讥讽:
“本是中州假秀才,中书借得不须猜。
今朝大展经纶手,杀得七个人头来。”
原来,袁世凯并未中过“秀才”之类的头衔,但当地人都传说他是秀才,所以周某才讥讽他是“假秀才”。而且,袁世凯当时只是一个小小的“中书科中书”,还是叔父袁保庆花钱给他捐来的。
所以,袁世凯很快就取得了吴长庆的赏识,命他总理前敌营务处,还将军中的内务杂事都交给他处理,可以便宜行事。
庆军抵达汉城后,了解到这次兵变的“幕后主使人”是大院君李罡应。然后,他们设下一个计谋,把大院君骗到清军大营,将他捆了个严严实实。随后,袁世凯率领一队人马连夜出击,很快就控制了汉城。
兵变平定后,吴长庆称赞袁世凯“治军严肃,调度有方,争先攻剿,尤为奋勇”,列为“首功”。所以,在阅读这份战报时,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对出现频率很高的“袁世凯”印象很深。
随后,在李鸿章奏请朝廷嘉奖的名单上,袁世凯也赫然在列,并称赞他“治军严肃,剿抚应机”,奏请以同知补用,并赏给顶戴花翎。看来,李鸿章真是有眼光,虽然远在千里之外,与袁世凯素不相识,单凭着一份战报,就抓住了袁世凯最大的长处——临危不乱、长于应变。
至于吴长庆,对袁世凯的评价虽然没有李鸿章到位,但他也把袁世凯视为庆军的“第一有为青年”,所以又命袁世凯全权处理对朝鲜的外交事务。袁世凯知道后,真是大喜过望,因为这个职位非常特殊,从此他就可以以驻朝清军乃至大清国在朝鲜的“代言人”自居了!
中国有一句名言:“乱世出英雄。”平地一声雷,在“壬午兵变”中,袁世凯扶摇直上,登上了大清国的军事、政治舞台。
一个人的成功绝非是偶然的,他必须在某些重要关头表现出杰出的才华和能力,取得卓越的成就。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独到的眼光和手段。世人一般认为,袁世凯是从天津小站练兵“起家”的。可是,如果袁世凯没有毛遂自荐,在平定“壬午兵变”时脱颖而出,获得吴长庆和李鸿章的赞赏,清政府就根本不会注意到他这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伙子”,更不会在甲午战争后把编练北洋新军的重任交给他;如果他不在天津小站练过兵,光绪帝和维新派就不会找他杀荣禄、包围颐和园,他也就无法向荣禄“告密”,从而取得慈禧太后的赏识。所以,这次“毛遂自荐”可以说是袁世凯毕生事业的起点!
“弄权”之二:同事相处之道
古人常说:“貌和心不和!”在皇权专制时代,同僚不同心,是封建官场的最大弊病。本来,同殿称臣,大家都是“同僚”,应该和衷共济、一团和气才是。再说,大家都是来自五湖四海,彼此之间原本没有什么矛盾和仇恨,更不应该有什么冲突。
可是,一旦置身权力场,相会在朝堂,大家难免意见和志趣不同,就产生了分歧,进而产生了敌意,到最后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其中,固然少不了意见分歧,但主要是权力之争,另外还有什么门户之见、意气之争。这样一来,权力场上的争斗便永无宁日了。
当然,在皇权专制政体下,这场争斗还是有一个“总裁判”的,那就是专制帝王。于是,为了置对手于死地,大家都使出种种阴谋诡计,去陷害对手,去讨好这位并非“大公无私”的“总裁判”!
李斯:“挑拨离间”
在中国古代政治权术的“武库”中,有这么一种威力无穷的奇妙武器:它虽然没有刀光剑影,但是,只要在须臾之间,就可以使对手“中箭落马”,跌入十八层地狱。这种神奇的武器,叫做“挑拨离间”。所谓“挑拨离间”,就是故意拨弄是非,挑拨政敌与专制帝王之间的关系,使政敌失去皇帝的信任,再假最高统治者之手除去政敌。
韩非是一个大思想家,他曾经对君臣利害关系进行过非常透彻的论述。可惜,此人是一位思想的巨人、实践的侏儒,被老同学李斯几句谗言,就一命呜呼,真是一个悲剧!
早年,河南人李斯非常寒伧,“为郡小吏”,最多也只是一个“科级干部”而已。所以,在风肃霜白的深秋季节,李斯先生就只能在上蔡城东门外的旷野里遛一遛野狗,和儿子们一同玩耍。
尽管他的家庭出身不好、地位低,但李斯却不怎么安分,总想往上爬。有一天,他去上厕所,尚未解手,却惊动了厕所里的一只老鼠。这只老鼠瘦小枯干,缩头缩脑,毛色灰暗,身上又脏又臭,真是令人恶心。
看着看着,李斯忽然想起了粮仓中的老鼠,它们一个个脑满肠肥,整日在粮仓里逍遥自在,与眼前的这只老鼠相比,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人生如鼠啊!不在仓,就在厕!”李斯真是感慨万千:同为老鼠,它们的命运却截然不同。最后,他不禁长叹一声:“这一辈子能否荣华富贵,就全看自己了!”
在李斯的眼里,上蔡这么小的县城,只是“厕”,而不是“仓”。所以,素来有大志的李斯实在是待不下去了,便出门闯四方去了。
起初,他在大师荀子的门下苦学了8年。当时,韩国的贵公子韩非也在荀子门下,两个人志同道合,情同手足,常常在一起切磋学问,谈论古今。门下弟子虽多,但荀子慧眼识人,认为韩非和李斯将来前途不可限量。
后来,李斯西去秦国,说动秦王嬴政,被提升为掌管刑罚的廷尉,成为秦王身边不可或缺的“头号红人”。看来,李斯“梦寐以求”的仓中老鼠的生活终于得到了。从今以后,他的任务就是保住这个来之不易的地位。为了这一点,他可以不顾一切,不择手段。
就在这时,对他的第一个威胁来了。原来,韩非的著作传到了秦国,嬴政读后大为钦佩:“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为了得到这个奇才,嬴政不惜发动一场战争,迫使韩王交出了韩非。
一到秦国,韩非先去拜见昔日的同窗好友——李斯。韩非素来心直口快,又视李斯为“知己”,便向他表示:既然秦王对自己如此器重,自己愿意留在秦国,一展宏图。
这天晚上,“忠厚老实”的李斯可就睡不着了,在床上辗转反侧。思来想去,李斯一咬牙,心说:无毒不丈夫,只有牺牲老同学韩非,才能保住自己刚刚得到的地位。
看来,像李斯这样一位穷苦出身的知识分子,虽然先天条件不好,但在“权力场”上的争夺战中,他们往往比贵族出身的知识分子多一点冒险意识、投机心理。为了达到目的,他们可以不择手段。按照“劣币驱除良币”的定律,在秦国权力场的斗争中,像李斯这样的人反倒容易处于优势地位。
对此,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