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古乐-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况,在今日说唱音乐中也常可见。明清以来,因戏曲、曲艺的蓬勃发展,丝竹乐的品种也更加丰富。丝竹乐大多风格细腻、柔和、善于表达喜悦愉悦的情绪。各种旋律乐器都能尽力发挥自己的特点,围绕着一个共同的旋律骨架而即兴发挥,常构成支声复调。它的地方色彩很浓郁,各乐种大多能体现地方特色的主奏乐器。
  江南丝竹,流行于江浙一带的丝竹乐,清咸丰庚申年(1860)的《秘传鞠氏琵琶谱》手抄本中已有《四合》一曲,可见当时已在民间流行。江南丝竹最初在农村中流行,后在承筝茶馆中作为民间自娱与人,助兴消遣的一种手段,一直十分兴盛。据现有艺人们的回忆,1911年成立的〃文明雅乐〃是个江南丝竹的民间集舍,此后至今,一直未衰。江南丝竹风格清新幽雅,流畅柔婉,旋律精美,支声性复调织体丰满。所用乐器有:二胡、笛、琵琶、扬琴、三弦、中胡、秦琴、箫、笙以及板、板鼓、碰铃等打击乐器,以二胡与笛子为主。主要典型曲目有:中花六板、慢六板、三六、慢三六行街、欢乐歌、云庆、四合如意,号称〃八大曲〃。



弹拨乐器

  我国1的弹拨乐器分横式与竖式两类。横式,如:筝(古筝和转调筝)、古琴、伽倻琴、扬琴和独弦琴等;竖式,如:琵琶、阮、月琴、三弦、柳琴、冬不拉和扎木聂等。弹奏乐器音色明亮、清脆。右手有戴假指甲与拨子两种弹奏方法。右手技巧得到较充分发挥,如弹、挑、滚、轮、勾、抹、扣、划、拂、分、摭、拍、提、摘等。右手技巧的丰富,又促进了左手的按、吟、擞、煞、绞、推、挽、伏、纵、起等技巧的发展。弹奏乐器除独弦琴外,大都节奏性强,但余音短促,须以滚奏或轮奏长音。弹拨乐器一般力度变化不大。在乐队中除古琴音量较弱,其它乐器声音穿透力均较强。弹拨乐器除独弦琴外,多以码(或称柱)划分音高,竖式用相、品划分音高,分为无相、无品两种。除按五声音阶排列的普通筝和伽倻琴外,一般都便于转调。各类弹奏乐器演奏泛音有很好的效果。除独弦琴外,皆可演奏双音、和弦,琵音和音程跳跃。我国弹奏乐器的演奏流派、风格繁多,演奏技巧的名称和符号也不尽一致。
  琴
  琴,又名七弦琴,现在又称古琴。琴的名称最早见于春秋末期的《诗经》。琴的出现,当然远在《诗经》成书之前。琴身是个狭长的木质音箱,上加厚漆,有七根弦。琴宽的一端为头部,下面有七个右以调音的小轴,叫做轸,腰部下面有两个系弦的足,琴面外侧有十三个圆形的标志,叫做徽。一般用贝壳、金、玉或磁等物质制成,它用以标明泛音位置,同时据以规定徽分或按音位置。它的定弦,根据调性和曲调的不同,有多样的变化,多以五声音阶定弦。古琴音色富于变化,技巧丰富,既可演奏旋律,也可演奏琶音、双音与和弦,有很强的表现力。常用于独奏、小型合奏(如琴箫合奏)以及歌唱的伴奏。古琴音量极小,在演奏时一般都加扩音器。古琴一般宜于表现古雅、抒情、深刻、细腻而节拍比较缓慢的作品。
  热瓦普
  热瓦普是维吾尔族和塔吉克族弹弦乐器。流传在塔吉克族的叫拉布卜。十四至十五世纪已出现。清代列入四部乐。热瓦普音箱半球形,木质,蒙以蟒皮,张五根金属弦,多个音品(改革的热瓦普音品可多至二十六个)。热瓦普的音色响亮,多用于合奏与伴奏,亦可作为独奏乐器使用。独奏乐曲为木卡姆或民歌的曲调,现已有不少新的独奏作品出现。
  筝
  筝,公元前237年前,已流行于秦国(今陕西省),故又称秦筝,但同时其他地区亦有使用。历代所用的筝有十二弦、十三弦等多种。筝的音箱是木质长方形,弦张在面板上。过去各地流行的筝,或用丝弦、或用铜丝弦,弦数十二、十三、十五或十六不等,每弦一个柱,用以调节弦长,固定音高,一般是按五声音阶定定弦。解放后,筝有了很大的改革,改用钢丝弦(也有因乐曲的需要仍用丝弦的);增加了弦数,现已有十九弦、二十一弦等多种。改革后的筝,音域扩大,音量增加,表现力丰富。筝多用于独奏或重奏。在乐队中则多作为色彩乐器或作为弹奏乐器组的一个声部来使用。筝音量较小,若在乐队中使用,应注意音量平衡。
  月琴
  月琴是由阮衍变而成,在民间流传很广,常用于戏曲、曲艺伴奏及独奏、器乐合奏。与京剧、京二胡一起称为三大件。月琴的音箱,一般是木质圆形,也有八角形的,张四根丝弦,分成两组,每组两面三刀弦的音高相同,七品。音色清亮。通常是五度定弦,用拨弹奏。解放后,对月琴进行了改革。有一种改革后的月琴,加宽了琴颈;品位增多至二十四品,按半音排列,便于转调;弦改为钢丝尼龙缠弦。音色清脆、柔和。月琴可用于独奏、伴奏及合奏。
  琵琶
  琵琶,琵和琶原是两种弹奏手法的名称。琵是右手向前弹,琶是右手向后弹奏。现在的琵琶,吸取曲项琵琶的形式,结合秦琵琶的优点改革而成。原先外来的曲项琵琶是木质梨形音箱,曲劲,四弦,四柱(即相位,没有品位),用拨子弹奏。经过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进行改革,吸取了阮多柱、手弹等优点,发展为十四个柱,由横弹改为手弹。在形制、音域、音色及演奏效果上,已与原先的曲项琵琶大不一样。解放后,琵琶又有了更大的发展,由丝弦改为钢丝弦,或尼龙缠钢丝弦;增加为三十六个柱(六相二十五品),有十二个半音,可转十二个调;扩大了音域各音量,音色明亮;并改用人工指甲替代手指甲来演奏。所有这些改革,均极大地提高了琵琶的表现力。琵琶可用作独奏、重奏、合奏及伴奏。琵琶表现力丰富,既可演奏慷慨激昂、威武悲壮的武曲,又能演奏柔美、抒情幽雅的文曲;可演奏技巧复杂的华彩性乐段,又可演奏宽广、深情的抒情性旋律。
  伽倻琴
  伽倻琴,朝鲜族弹拨乐器。形制上与古筝相似。伽倻琴身为木制长方形音箱,张十二根弦(也有十三根弦的),每弦有柱,可移动以调节音高。演奏时将琴放在地上,一端放在左膝上,也有放在桌上的。常用于独奏的伴奏歌唱。伽倻琴音色清雅、悠扬,有浓郁的民族色彩,但由于音量较小,若在乐队中使用,则需注意音量的平衡。
  弹布尔
  弹布尔,维吾尔族弹弦乐器。十五世纪已出现。清代列入廓尔喀乐,但与今天流传的弹布尔略有差异。相传十四至十五世纪,已有演奏弹布尔的著名民间艺人。弹布尔音箱木制瓢形,琴杆较长,上张钢丝弦五根,两根外弦为一组,中间一根弦。指板上有缠丝弦的品位,通常有十六个,外弦奏主旋律,中弦和内弦用于伴奏。通常用于独奏、合奏。



拉弦乐器

  拉弦乐器主要指胡琴类乐器。其历史虽然比其它民族乐器较短,但由于发音优美,有极丰富的表现力,有很高的演奏技巧和艺术水平,深受全国各族人民的喜爱。拉弦乐器被广泛使用于独奏、重奏、合奏与伴奏。拉弦乐器大多为两弦少数用四弦如:四胡、革胡、艾捷克等。大多数琴筒蒙的蛇皮、蟒皮、羊皮等;少数用木板如:椰胡、板胡等。少数是扁形或扁圆形如:马头琴、坠胡、板胡等,其音色有的优雅、柔和有的清晰、明亮;有的刚劲、欢快、富于歌唱性。
  二胡
  二胡也曾称为胡琴或南胡,由胡琴发展而成。琴筒用木或竹制成,一端蒙着蛇皮,张二根弦。竹弓,张马列尾,夹于二弦之间拉奏。二胡不但用于声乐的伴奏和器乐合奏,在二十年代就已发展成独奏乐器。解放后,对二胡进行了不断的改进,将丝弦改为钢丝弦,扩大了音量。二胡音色柔和优美,表现力丰富,擅长于表现细腻的抒情乐段,亦可演奏技巧很高的华彩性乐段。
  板胡
  板胡,又名椰胡、秦胡、胡呼、大弦、瓢等。它是伴随戏曲梆子腔的出现,在胡琴的基础上产生的乐器。大约在明末清初,随着梆子腔的兴起而流行,后为多种地方戏和曲艺采用,如:河北梆子、评剧、吕剧、豫剧、晋剧、秦腔、蒲剧、兰州鼓子、道情等。板胡的音箱用椰壳或木制,面板用薄桐木板。琴杆用较硬的乌木或红木,张二根弦、马尾竹弓。板胡发音高亢、响亮,声音穿透力强,技巧灵活,可独奏、重奏与合奏。



音乐名家——阿炳

  阿炳,原名华彦钧,阿炳是他的小名。生于1893年7月,卒于1950年12月。阿炳二十多岁时,患了眼疾,又死了父亲,贫病交加,眼疾恶化,双眼相继失明,从此,人家便叫他瞎子阿炳。
  阿炳从童年起就同他父亲华雪梅学习音乐。华雪梅是一位道士,是当地道教音乐界所公认的技艺杰出的人材,阿炳的音乐修养最初主要的基础出于道家音乐,而且是出于家传。道家音乐,大部分是非宗教性的民间音乐,其中有许多是毫未改动的民歌曲调。阿炳双目换明后得不到有钱的斋主的欢迎,只能离开道门,开始以卖唱为生。在无锡市里,一位戴着墨镜,胸前背上挂着笙、笛、琵琶等乐器,手里拉着胡琴,在街头上行走的,这人便是阿炳。
  阿炳纯粹靠演唱来维持生活,他从来没有做过向人乞怜的样子,他在黑暗、贫困中挣扎了几十年,他对痛苦生活的感受,通过他的音乐反映出来,没有因为生活艰难困苦而潦倒,庸俗,相反,他的音乐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建康而深沉的气息。阿炳用他的生命凝成了《二泉映月》等不朽作品。在解放后,当人民政府派人去关心他,去整理他的音乐作品时,他却无法了愿,突然吐血病故了。
  阿炳共留下《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等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等三首琵琶作品,其中《二泉映月》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
  二泉映月:无锡惠山二泉享有〃天下第二泉〃的美称,是阿炳常去游玩的地方。他双目失明后,才奏出《二泉映月》一曲,用音乐形象来描绘他想象中的旧时曾目睹的美丽风景,而他当时所感到的却是漆黑一片,这就使得他在婉转优美的旋律中,时时流露出伤感怆凉的情调。
  听松:乐曲描写宋代伟大的爱国将领岳飞,率领义勇军士,进行卫国战争的故事。阿炳在此曲中间寄托着抗战胜利的心情。乐曲个性鲜明坚强,引子气魄阔大,一、二、三段都满含着不平凡的情调和结构,成功地抒写了奋斗的勇气和胜利的把握。阿炳在二胡上用的是老弦和中弦,声音特别浓厚有力
  寒春风曲:这是阿炳又一首二胡曲子。阿炳自己说是道家失传了的《梵音》曲调而杨荫柳先生研究的结果是阿炳自己的作品,从曲名看是描写春天所吹寒冷的风,从乐曲本身让人感受到的是被压迫的沉重的唉叹和对光明的无限向往
  大浪淘沙:据阿炳生前所言,这曲原是道家的《梵音》合奏曲牌,是他在琵琶上弹奏,而加进了琵琶的技术的。此曲经杨荫柳、曹安和二位先生录音并记谱才得以保存下来。乐曲结构紧凑,共分三段,音乐情绪从原来的深沉忧怨发展到活泼有力最后在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