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三部分:中药精油面膜DIY淡斑滋养面膜(图)
(二)淡斑滋养面膜 【配方】当归、桃仁、川芎、白芷、白附子、白及粉各等量。鲜乳、蜂蜜各适量。 【功效】当归、桃仁、川芎能活血化瘀淡斑; 白芷、白附子、白及有促进黑色素代谢,增白淡斑的作用; 鲜乳、蜂蜜滋润光泽营养皮肤。 【适用者】这组配方有活血淡斑,增白滋养的功效,适用于黑斑粗糙、萎黄暗沉的皮肤。 【制作】 (1)将以上6种中药粉各50克,混合后装瓶备用。 (2)然后取瓶中混合好的中药粉1小匙,放入碗中。 (3)加鲜乳适量调成糊状。 (4)再加蜂蜜1ml混匀。 【用法】用小刷子将面膜均匀的涂于脸上,20~30分钟后洗净,每周2~3次。
第三部分:中药精油面膜DIY玫瑰淡斑面膜(图)
(三)玫瑰淡斑面膜 【配方】当归、桃仁、白芷、绿豆、白茯苓、白及各等量,玫瑰精油3滴,玫瑰花水适量。 【功效】当归、桃仁活血化瘀淡斑; 白芷、绿豆、白伏苓、白及美白润肤,玫瑰精油活血淡斑、美白活肤; 玫瑰花水保湿润肤。 【适用者】这组配方有活血淡斑,增白滋养的功效,适用于各种肤质的活肤美白保养,四季皆宜。尤其适合于暗沉、黑斑、萎黄的肤质。 【制作】 (1)将以上6种中药粉各50克,混合后装瓶备用。 (2)然后取瓶中混合好的中药粉1小匙,放入碗中。 (3)加玫瑰花水适量调匀。 (4)再加玫瑰精油3滴混匀。 【用法】用小刷子将面膜均匀的涂于脸上,20~30分钟后洗净,每周2~3次。 【注意】100﹪纯玫瑰精油价格昂贵,5ml的零售价大约10000元左右。用植物油稀释过的玫瑰精油,价格就相对便宜很多,在此也可以用稀释过的玫瑰精油。但读者在购买时一定要问清楚稀释的比例,因稀释的比例不同,除价格差异很大,使用时的剂量与效果也不同。(如何区别纯精油与稀释过的精油在第二章中有介绍)
第三部分:中药精油面膜DIY珍珠(胎盘)抗皱面膜(图)
四、 抗老除皱系列 (一)珍珠(胎盘)抗皱面膜 【配方】当归、白芷、白茯苓、白及、杏仁粉各等量,珍珠粉或胎盘粉1/2量,水适量,蜂蜜少许。 【功效】当归促进皮肤代谢、活血亮肤; 白芷、白茯苓、杏仁美白润肤; 白及紧实除绉; 珍珠有美白收敛生肌、促进细胞再生及疤痕愈合的功效,是美白护肤的珍品; 胎盘能抗老化、紧实毛孔、除细纹的功效,也是美容抗老的圣品。 【适用者】此组配方有活血亮肤、美白防绉的功效,适用于中老年,衰老松驰、绉纹密布的皮肤。 【制作】 (1)将当归、白芷、白茯苓、白及、杏仁粉各50克、珍珠粉或胎盘粉25克,混合后装瓶备用。 (2)然后取瓶中混合好的中药粉1小匙,放入碗中,加水适量调成糊状。 (4)再加入少许蜂蜜混匀。 【用法】用小刷子将面膜均匀的涂于脸上,20~30分钟后洗净,每周2~3次。 【注意】 (1)夏季或油性皮肤者可不加蜂蜜。 (2)珍珠粉、胎盘粉,种类很多。珍珠有海珠、河珠之分,胎盘有人和动物之分,价格差异很大。用于面膜,选普通等级即可。这二种药材一般中药房有售,但不一定有磨好的药粉,读者可任选一种因材施作。
第三部分:中药精油面膜DIY人参除皱面膜(图)
(二)人参除皱面膜 【配方】人参3片,当归、白芷、白及、淮山、桃仁粉各等量。 【功效】人参能营养肌肤、抗老防绉嫩肤; 当归、桃仁活血养颜、红润肌肤; 白芷、白及能美白润肤、紧实皮肤。 【适用者】这组配方有滋润嫩肤、美白除绉的作用。适用于干性、油性、中性等各种肤质的平时保养之用,尤其适用于中老年人使用。 【制作】 (1)将当归、白芷、白及、淮山、桃仁粉各50克,混合后装瓶备用。 (2)将人参3片放入杯中,加50ml沸水冲泡20分钟,滤汁备用。 (3)然后取瓶中混合好的中药粉1小匙,放入碗中,加入适量的人参汁,调成糊状。 【用法】用小刷子将面膜均匀的涂于脸上,20~30分钟后洗净,每周2~3次。 【注意】(1)有多余的人参汁还可服用,杯中的人参还可反复冲泡服用。 (2)人参的品种很多,用于面膜时,取一般等级即可,人参须也可以。用人参粉与其它中药混合使用也可以。
第三部分:中药精油面膜DIY人参除皱面膜(图)
(三)美白除皱面膜 【配方】白芷、绿豆、白伏苓、白及、杏仁、桃仁粉各等量,蛋清半个,檀香精油2滴。 【功效】白芷、绿豆、白伏苓美白润肤; 杏仁、桃仁滋养除绉; 白及、蛋清紧实除绉。 【适用者】此组配方有美白润肤、紧实除绉的作用。适用于细纹、松驰、浮肿的皮肤,四季皆宜。 【制作】 (1)将以上6种中药粉各50克,混合后装瓶备用。 (2)然后取瓶中混合好的中药粉1小匙,放入碗中。 (3)加入蛋清适量调成糊状。 (4)再加檀香精油2滴混匀。 【用法】用小刷子将面膜均匀的涂于脸上,20~30分钟后洗净,每周2~3次。 【注意】 (1) 蛋清主要是蛋白质,有些敏感性皮肤者会过敏,所以过敏体质者不宜。 (2) 加蛋清的面膜,敷脸的时间过长也易过敏,所以不要超过30分钟。
第三部分:中药精油面膜DIY淡斑除皱面膜(图)
(四)淡斑除皱面膜 【配方】当归、桃仁、丹参、白芷、白附子、白及各等量,玫瑰、乳香精油各2滴,蛋清半个。 【功效】当归、桃仁、丹参活血淡斑; 白芷、白附子增白淡斑; 白及美白除绉淡斑; 玫瑰、乳香精油活血淡斑、紧肤除绉。 【适用者】此组配方有美白淡斑、紧实除绉的作用。适用于暗沉、黑斑、细纹、松驰、衰老的肌肤。四季皆宜。 【制作】 (1)将以上6种中药粉各50克,混合后装瓶备用。 (2)然后取瓶中混合好的中药粉1小匙,放入碗中。 (3)加入蛋清适量调成糊状。 (4)再加玫瑰和檀香精油各2滴混匀。 【用法】用小刷子将面膜均匀的涂于脸上,20~30分钟后洗净,每周2~3次。 【注意】皮肤敏感的美眉要小心哦!
第三部分:中药精油面膜DIY家庭综合面膜(1)…(图)
五、 家庭综合面膜 以上分别介绍了美白、控油、淡斑、除绉四大系列的面膜,但有些人是混合性皮肤,又有斑又有痘,冬天皮肤易干,夏天皮肤又油,所以既要美白清洁,又要淡斑除绉。也有些读者怕麻烦,想说最好有一种一年四季都可用,全家老少皆宜的面膜配方,这样只要配一次中药和精油,就可以全家男女一起用。所以这节就介绍一下这种综合性的面膜,供读者参考。 家庭综合面膜 【居家备料】 【1号中药配方】 珍珠、当归、桃仁、杏仁、白芷、白伏苓、意仁、白及、绿豆、滑石、天门冬、银花各等量。 【2号中药配方】 意仁、绿豆、大黄、黄苓?各等量。 【精油配方】 荷荷芭油30ml+玫瑰10滴+熏衣草15滴+乳香10滴+柠檬10滴+洋甘菊10滴。 【调剂品】 矿泉水、薰衣草花水、鲜乳、蜂蜜、蛋清。 【功效】 【1号中药配方】有洁肤润肤、美白清爽、活血淡斑、紧肤除皱、清热消炎等多重功效。 【2号中药配方】有很强的清热消炎的作用。 【精油配方】有美白活肤、淡化黑斑、清热消炎、紧实肌肤、红润光泽的作用。 【适用者】 【1号中药配方】适用于干性、油性、中性、混合性各种皮质,全家男女老少,四季皆宜。 【2号中药配方】适合于青春痘、面疱的皮肤。 【精油配方】适合于干性、油性、中性、黑斑、暗沉、发炎、敏感等各种肤质。 【制作】
第三部分:中药精油面膜DIY家庭综合面膜(2)…(图)
1、中药面膜粉的制作: (1) 先在二个瓶子外面分别贴上1号和2号的标签。 (2) 去中药房分别购买1号配方及2号配方的中药生药粉各50~100克,将1号配方的中药粉装在1号瓶中,2号配方的中药粉装在2号瓶中备用。 2、复方精油的制作 (1)用1只30~50cc大小的量杯,先加入荷荷芭油30ml。 (2)再分别加入玫瑰、乳香、柠檬、洋甘菊各10滴,熏衣草15滴,轻轻摇匀。 (3)倒入30ml干净的精油瓶中备用即可。 【用法】 1、【秋冬季用法】 从1号瓶中取出一小匙中药粉放入碗中,先加入鲜乳适量调成糊状,再加少许蜂蜜和5滴复方精油,调匀后敷脸。每周2次。 2、【春夏季用法】 从1号瓶中取出一小匙中药粉放入碗中,加入水或花水适量调成糊状,再加3滴复方精油,调匀后敷脸。每周2~3次。 3、【青春痘者用法】 从1号瓶和2号瓶中,分别取出一小匙中药粉放入碗中,加水或薰衣草水适量调成糊状,再加3滴复方精油,调匀后敷脸。隔天1次。
第三部分:中药精油面膜DIY家庭综合面膜(3)…(图)
4、【面疱者用法】 (a)从2号瓶中,取出一小匙中药粉放入碗中,加水或熏衣草水适量调成糊状,再加3滴复方精油,调匀后敷于面疱处。 (b)再从1号瓶中,取出一小匙中药粉放入碗中,加水或熏衣草水适量调成糊状,再加3滴复方精油,调匀后敷于脸部的正常部位。 5、【皱纹多者用法】 从1号瓶中取出一小匙中药粉放入碗中,加半个蛋清调成糊状,再加3滴复方精油,调匀后敷脸。每周2~3次。 6、【全家合用法】 (a) 先从1号瓶中取出一大匙中药粉放入碗中,加入水或花水适量调成糊状,再加3滴复方精油调匀后,先给家中的油性皮肤者敷脸。 (b) 再加蜂蜜少许和复方精油5滴调匀后,再给家中的干性皮肤者使用。 (c) 再加少许蛋清和复方精油5滴调匀后,最后可给家中绉纹多者使用。 【注意】 (1)2号瓶中是清痘面膜,只适合用于局部患处,不宜全脸使用,如要全脸使用,要参一半1号瓶中的美白面膜,不然会使皮肤泛黄。 (2)这组复方精油浓度为15﹪,较一般脸部使用的复方精油浓度高一些,也可以直接用于脸部按摩,但只要3~5滴即可。
第四部分:穴位按摩DIY头面部经络穴位分布(图)
一、头面部经络穴位分布 部 位 穴 名 取 穴 主 治 头部 百会 位于两耳尖联机的中点,头顶中央 应用范围很广,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头痛、头晕、失眠,及中风、脱肛等病症。 四神聪 百会前后左右各1寸,共4个穴位。 有健脑,延缓衰老的功能。治疗头痛、头昏、健忘、秃发等。 头维 额角发际上一小指。 头痛、偏头痛、头晕、中风、三叉神经痛、视疲劳等。 面颊部 下关 颧骨弓下缘凹陷处,张口则凹陷消失,闭口则出现,此处便是穴 三叉神经痛、牙痛、中风、面瘫、口角歪斜等。 颧髎 眼睛外角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