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莽昆仑-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们忍耐着。   
  在中国,忍耐是一种美德。   
  4.铁兵风采   
  这是一段甜蜜的旅程。   
  在千辛万苦修筑的铁路上,他享受到了千言万语也说不尽的幸福。身边是新婚的妻子赵荣芳,红扑扑的圆脸庞,苗条秀美的身材,格尔木火车站的客运员。他们要去蜜月旅行,去北京!   
  隆隆的车轮震动高原,高亢的汽笛响彻荒野。望着从眼前掠过的桥梁、隧道和铁路旁已经坍塌的低矮的土房,张礼祥想起了生命中一段珍贵的历史,犹如翻看一幅发黄了的照片,照片上的一切都值得认真地回味。   
  这是一条他亲手参加建设的铁路。铁路上的每一根枕木和每一颗道钉,都倾注着他和他的战友们青春的热汗、热血和热情,这是一种特殊的感情。他想起了18世纪横贯美国东西的那条大铁路的修建故事,他觉得一百年前一万名华人从旧金山开始的经历和修建青藏铁路的铁道兵有点相同:险峻寒冷的雪山,不毛的沙漠以及大盐湖……   
  惊天动地的爆炸。在陡峭的悬崖上开凿铺轨的通道。在飞雪、峡谷、隘路、峰巅和崩石中挺进。青藏铁路的枕木下,掩埋了许多花一样的青春!这是代价。   
  火车进入了锡铁山隧道,这张凶狠的虎口曾吞没过八个年轻战士的生命,他们是张礼祥一个部队的战友。一排沙土坟墓一掠而过,不知道的人是不屑一顾的。十几年了,木板插的墓碑早已无影无踪,献身者留下的只是戈壁滩上的一杯黄土,他们在九泉之下,会感到欣慰,因为他们的生命化作了高亢入云的汽笛声!   
  那次去锡铁山,张礼祥专门到这排上坟前默哀。他在墓旁捡了一个长满铁锈的烂罐头盒,这是当年修铁路的人丢下的。他想了很多,五个土坟在车站西两公里的地方,当时他记住了这个方位和距离。他听人说八个人中有两个是他的四川老乡。   
  还有一个人也是在这条铁路上倒下的,叫邓永昌。张礼祥和他都是铁七师后勤汽车一连的驾驶员。塌方时,为了救副排长欧阳善良,邓永昌冲上去了,他埋在格尔木,张礼祥每年都去看望他。他的事迹,编入了铁道部十七工程局的职工手册中,邓永昌没有死。   
  触景生情。如今在格尔木工务段开通勤车的张礼祥,住在当年铁道兵盖的简易楼里,他常常想起过去的事。刚来时头晕,吃压缩菜,喝水靠车拉,买一吨水两元钱。那时格尔木一片国防绿,街上十个人有九个是当兵的。历史像一颗怪味豆,他常常对他的五岁的女儿说:“你爸爸是来修铁路的,你妈妈是铁路招来的,你是铁路上生的,有了这条铁路,才有我们这一家!”   
  他说:“不走了,我们在高原扎根了!”   
  “18岁当铁道兵来青海,今年30岁了,这辈子就在青海了,青海是我的第二故乡,我觉得这里挺好。”格尔木站车务段的政工干事刘文明说——   
  我是铁十师五团六连的,这个番号已经没有意义了,可是铁道兵的功绩与山河同在!我们师修过成昆线、襄渝线、青藏线,还有宝鸡到成都的那条铁路,真是千山万水,千辛万苦!   
  我们是铁道兵历史上最后的一批人。我们来时青藏铁路第一期工程快完了,东段从冈察到连湖段是我们十师修的,七师从连湖到格尔木。我们一来就开山放炮备石块,加固路基,盖车站。柯柯站的房子就是我们盖的。白根柱当兵才几个月,装石时腿压断了,两条腿都装了假肢。   
  修这条路的人都走了,留下了我们十几个。我以前在车站当团委书记,从格尔木到锡铁山七个站一个乘务室,常在这157公里的沿线检查工作。看到施工时住过的那些土房,看到山沟里那些土坟,我就想起当年的情景。现在的年轻人不安心,我就把他们带到荒野中去吹风沙,讲修这条路的艰苦:“那时候住的是大山沟,压缩菜、豆腐渣,你们吃过没有?”我常讲。不讲,他们不知道。   
  我?贾玉民,和刘文明是老乡,山西人。我们是1978年来的,我们一个乡51人全是铁道兵。先在西宁适应训练了一阵,我昏倒过一次。   
  过了一阵就下连队,车队沿着铁路线,点到名的一个一个下车,我分到四十八团修理连,团部在乌兰,天不亮到的。学机械钳工,搞螺丝螺帽角铁桥梁配件。   
  这条铁路验收了好几次。经常塌方,地质条件差,路基修了又塌,塌了再修。后来我开车当驾驶员了,拉煤拉菜挺忙的,一出去就是几十辆车。   
  1984年1月1日一个命令:集体转业。城市兵和一些干部有顾虑,他们不愿兵改工,想回家。我愿意,我们农村入伍的当个工人不容易,吃商品粮了,找对象也方便点。真的,不怕你笑话。   
  我们团改成铁道部二十工程局三处,到河北宣化去了。格尔木当时刚建站,要人,特别要我们这样年轻的驾驶员,我就留下来了。当时感到挺孤单,热火朝天的一支部队全撤了,留下了我们十一个人,我想哭。   
  唉!我们铁道兵四十万人啊,四十万人都脱了军装,那滋味好难受。   
  当时叫格尔木铁路筹备组,八个人,就住在那几排平房里。忙啊,忙着准备铁路正式运营。从银川、武威、兰州、西宁各铁路段来的人,还有全国各地招聘来的医生、教师、技术人员不断地来报到。我开着解放牌车,一天到晚又是接,又是送。早上4点半发动车,先去接站,接回来10点钟吃饭,接着到各站送水,下午从昆仑山开始,鱼水河、察尔汗、锡铁山、饮马峡、连湖三百多公里二十几个站将报到的人送到各站去。有的一来就高山反应,又是吐又是发烧,我还得跑医院。   
  干了三个多月,拉了几千人!   
  为了这条铁路,多少人舍弃了家乡和家人。看到我们修的铁路上火车来回跑,觉得没有白干。有时候还牛皮哄哄:“老子修的路!”   
  袁小峰也是十师五十团的,他是老兵,1976年当的兵。脸色紫红,额上有了皱纹,棱角分明的方脸上长一个毕挺的鼻梁——   
  我17岁那年当的兵,我是老四,三个哥哥全在西部当过兵。大哥1959年到青藏线,汽车一团的,他至今都记得格尔木,记得慕生忠将军修公路。二哥在兰州军区后勤部,三哥去西藏军区当过兵。我来时3月份,咱宝鸡小麦已长一尺多高了,青海还下雪。大部队来这里不到一年,正在修路基。吃不上菜,老是炒黄豆,住的是帐篷,野外做饭,相当苦。   
  我在汽车二连,有次拉水泥到厚日修大桥,工地上人很多,我想找个老乡聊聊,一个也找不到。见到两个人抬了一筐水泥,一身都是灰,只是两只眼还是亮的。一问,还真是宝鸡老乡!还有一次,我运料去十八连,帐篷被大风吹跑了,被子床单到处都是,只好漫山遍野去捡。饭里全是沙子,牙齿咯得生疼,干脆囫囵吞!   
  我们开车的也苦。去天峻县东面二百多公里的地方拉煤,全是便道,又是悬崖,九月份就遍地冰雪,路滑,常有车翻到河里。四十七团的两台车掉下时我们看到,连忙脱衣下去摸,四个驾驶员全摔死了。一个河北兵车下了河,他下去拖,皮帽被水冲走,耳朵冻得又紫又大,后来大家叫他“猪八戒”。   
  长征咱没经过,修青藏线咱经过,那才真叫苦呢。叶剑英元帅给咱题过词:铁道兵前无困难!青藏高原上的群众叫我们“铁兵”,多硬!那时,士气高昂,大家都写决心书,全国人民在看着我们,西藏人民在盼着我们。帐篷上贴的标语是:誓把铁路架到江河源头,定叫彩虹飞上世界屋脊。   
  青藏铁路毛主席、周总理都挺关心,本来想把铁路修到拉萨,可是地质条件不行。我们团的十三连配合科研人员在风火山搞试验,那里海拔四千七百多米,属于多年冻土地带,不仅由于缺氧引起各种高山反应病,连机械也由于缺氧而动力不足。随着气温的升降,地质四季变化,夏天路基坍塌滑坡,冬天路面鼓胀顶裂。十三连克服困难,在风火山修筑的一段路基,至今仍作为地球上最高的铁路而令人赞叹,中央军委授予他们“风火山尖兵连”的称号。全连下山休整时,好多人都得了心脏病。他们又在察汗诺建了石渣厂,开山放炮时,在悬崖下打风钻的战士没有发现头顶的巨石已经震动开裂。刘副指导员冲上去用双手推开战士,而自己被砸下来的石块压伤了。   
  当时是我开救护车把他从工地送到师部医院的。他头上缠满了纱布,一身都是血,军装上看不到一点绿色!后来送到北京抢救,一条腿短了十厘米。   
  为了这条铁路,有的献出热血,有的奉献生命,大多数人受伤、得病。那时打炮眼全是干打钻,石粉像雪花飘,好多人都有矽肺病。   
  虽然这样苦,但真要离开这里,离开这支南征北战的铁道兵部队,大家都舍不得。感情这东西是个怪物。1983年12月31日下午的情景我是一辈子也忘不了的。那天是我们铁道兵集体转业的日子,就是那天下午,我们向军旗告别,摘下了领章和帽徽。   
  那天是在乌兰县团部的礼堂里,集合时的气氛十分庄严,庄严得有点悲凉。没有一个人咳嗽,鸦雀无声。这是一个永远难忘的时辰!每一个人心头沉甸甸的,大家都知道要干什么,可大家都不希望这是真的,感情上的依恋是难舍难分的。   
  雄壮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中,四个英武的战士身穿崭新的军装,挎着冲锋枪,护卫着八一五星的鲜红军旗走向主席台的中央。听着如大潮汹涌、如军号嘹亮、如铁骑驰骋、如万炮齐鸣般的激昂的旋律,每一个人热血沸腾!军旗映红了每一张脸,此刻,每一个人,都浮现出军旗下走过的征程!   
  “敬礼!”森林般的五指举上眉梢。从来没有如此的整齐,如此的珍贵,千百双眼睛深情地凝视着八一五星,这是一个军人一生中最后一次面对自己的旗帜,犹如远征的儿子在村口告别自己的慈母。   
  “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命令……”如雷贯耳的声音!如此凝重,如此凝练:   
  “自1984年1月1日起,中国人民解放军89348部队集体退出现役,改为铁道部20工程局三处。”   
  空气凝固了!   
  “送军旗。”主持者的声音呜咽了。   
  军乐又奏响了,仍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可在每个人的胸中,已经不是激动人心的冲锋的旋律,他们愿意把它当做一支舒缓而悠扬的小夜曲来欣赏,因为,伴随着铁道兵的征战四方的军旗,很快就要与军旗下成长的士兵告别!大家多想再看一眼,看一眼耀眼的南昌八一,看一眼灿烂的井冈星火,这一切,将在每一个士兵的心中永存!   
  两位战士缓缓地走上前去,将鲜艳的旗帜从旗杆上慢慢取下,对折,再折,轻轻地放入一只木盒。   
  顿时,整个礼堂失去了光辉!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感到失落了什么。感情的闸门打开了,流泪,饮泣,呜呜地哭!手捂住嘴,手绢擦不净泪水!猛然间,似海潮澎湃,似汽笛长鸣,数千人的痛哭声惊天地,泣鬼神!这是士兵的眼泪!这是男子汉狼一样的悲嚎!   
  一片哭声中,一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