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宗白华讲稿-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吾人虽有此同感能力,Einfühlung一见艺术物,而予以同情,然同感不能即谓为美,何以一定要美感,实为疑问,此其说之不充实处,尚当进而讨论之。
    有触即受之,感力所由来,说亦不同。
    1.先天论——谓为先天的,生来即有此同感能力,一触,即直接承受,如小儿见绿,即知为绿是也;
    2.经验论——谓凡从前所见闻过的,再接触时,即可联想到从前之事实,故同感系后天的。德人Hermann Lotze(1817—1881)Hermann Lotze:赫尔曼·洛采,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自称其哲学为“目的论的唯心主义”。——编者,即此派之健者,且谓同感作用,系普通的,不过仅限于审美之一端。审美之功,实基于此耳。(Einfühlung译为同感,如观戏中喜悲而表同情,因同感也。至画中所表喜悲,亦表同情,实则画无喜悲之可言,乃因吾人之感觉深入其中故也。故译感入亦恰当。又普通之同感,亦有感入之意,盖吾人设身处地,拿己身作则,则永不能表示同感也,至此物之表现,究竟如何,终不得知也。如秋景花落草萎,人多愁哀之,实则秋何常可哀,皆因己心有此悲哀,一触此物,遂有凭寄,诗人文人之作品,大概从此而来——人格化——科学家视之将发噱矣。)
    J。VolkeltJohannes Immanuel Volkelt(1848—1930):伏尔盖特,德国哲学家、美学家,移情说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著有《悲剧美学》、《美学体系》、《审美意识论》等。——编者——主张直接的同感为精神上的普遍之作用,随时随事俱有同感较为直接耳。彼常分美同感与他同感之不同:
    1.美之同感较其他同感为深刻(程度方面);
    2.美之同感完全是直观的感觉(质方面)。
    对彼此说多不满意,因(1)如见老人恸哭,亦常有极深刻之同感,不仅美感为然也,故美同感不当用度量量之;(2)平常之同感,亦多直观的,不仅限于美感。
    彼于普遍中抬出美同感为直接的,并无大供献,惟对于同感之分析多可取者。
    1.生理上的同感作用——如善骑者见雕刻之骑物,则得到较常人更深之同感,肌肉如动者。
    2.联想的同感作用——如看好诗而思及好花,见好景而思及好诗等。
    3.直接的同感作用——如音乐,即起同感作用,好花、好诗、雕刻虽亦有同感作用,然究不如音乐为直接。
    Lipps——为同感论中之最重要者,常谓寻常人之同感总不能十分客观,不能断绝一切与己之关系,而美之同感,则为绝对客观的,静观的,一身之全副精神集注之,而不外役也。惟美术才有此魔力,其与他物不同之处,善即在是,彼又进一步讨论美术为何能使吾人如此圆满无憾。作者在下面旁注:“1.感入为直接的Proses;2.视为客观的表现;3.感入之形式不同。”按:Proses:英文,散文、平凡无奇的性质、普通的事;无趣而平凡的谈话。——编者
    1.艺术品所表现为幻界而非真界,故画中虽有若何危害物,人不怕之,然又非完全假的;若全为假的,吾人当作假的看之,亦无同感之作用矣。故艺术之世界,乃另一世界,介乎真假之间,名曰艺术之真实(aesthetic realityaesthetic reality:英文,美学的真实,审美的真实。——编者),吾人所以能感入者以此。
    2.艺术品可免除一切真实界所有之障碍。真实界之现象,时为他事障蔽之,故人不易得,其真象如人,本怒而强作镇静,若无事者,外人不易看出之,艺术家可将此等障蔽脱去,表其特点,精神既集中,见者易感入。
    3.艺术所表现的,多系有意义的、有价值的——近代画家则不尽然,使人见之,易起联想,如某人画拿破仑失败后归至某王宫之怒容,备极愤慨,见而惹人注意,且起全功将东流之想也。
    4.使人人格提高,此系从第三生来。再如见某之义愤,某人之悲惨,彼既系有价值之人物,见而易赋同情之感,个人人格亦提高。他如大川、高山、深海、巨石,见而器重增大。再,艺术品最易使人格受理想化,见伟大人物,必摹仿之,亦可提高人格。Lipps之分析固详,然其失败亦即在是。因第(一),生美非尽由同感而来,审美亦有绝大关系,且美为第三的实在;(二)增高人格,虽由同感而来,然实为另一作用之现象(如情绪等等),所谓复杂之意志是也(彼亦承认复杂意志,故其自说,实相矛盾)。
    彼又常解释几何形体之形式,谓如正方形,四边本等长,吾人视之,两旁线似短两上下线为长者,此则因人系立的,故觉两线向上增长也。亦系摹仿之说法,然殊觉牵强。
    K.GroosKarl Groos(1861—1946):谷鲁司,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美学家。著有《美学导言》、《动物的游戏》、《人类的游戏》、《审美的鉴赏》等。——编者——与Lipps同时,其学说与同感论极仿,而异其名称,彼谓审美为内心模仿,如看诗则如将其内容模仿一遍,看画亦然,实与Lipps谓“吾心之内容感到此境界感入此物”无大差异,不过名词略变而已,照此亦可说读书一遍,系模仿一遍也,惟此名词不合用,名曰模仿,不如名为幻境之创造,如多人看画所感到的境界,必不尽同,故审美富含有少许创造性,非全模仿也。且彼谓模仿完全为客观的,则人人所模仿必极同,今因人之经验不同,而实际上殊不然,则其说不圆满可知也。
    彼说施行于戏剧较为确当(因戏剧系纯客观的模仿),然有时亦不尽然,因才高者时出特态,亦可博美感之同情也。
第一部分审美方法:实验说
    审美方法之三:Gustav Theoder Fechner(德国之哲学家、心理学家,首创实验美学者)。十九世纪讲美学者,多以数个名词合起来讲,至Vischer则渐从事于实验方面,所谓speculative aestheticsspeculative aesthetics:英文,思辨的美学。——编者之美遂稍衰,Fechner出,谓当先从具体的形体默想着手,谓自己的美学,系从下往上升的,他人的则系从上往下来的,如拿极简单的几何形体,令多数学生看,如都以那几个形体为好,则再进而讨论其学之所在,以及如何去建设,故谓为普通的,形体的,实验的。此其学说之大概也。至其所用之方法有三:
    1.选择的——即须经多人认可;
    2。配成法——令个人拣择;
    3.测量法——何者形体能生美感,何者不能。
    彼常将美原质分为六种,约言之,则可分为三大类,一、二两种可名为(1)质的原质;三四种可名为(2)量的原质;五六种可名为(3)内容的原质;其最大供献则在联想方法,associations principleassociations principle:英文,联想原理。——编者之学说(六种美学原则之一),今将其六种美学原则说明如下:
    (1)刺激阶级——美的对象总得超过吾们感到的一种相当阶级,才能生美,不然则不觉其美,如看不见的、听不见的,吾人既得不到刺激,又何美之可生,此为心理上一定之现象也(心理上普通事物亦然)。
    (2)凑合——必须凑合,始生美感,如音乐仅有调子,仅有节奏,仍不能感到美,图画亦然。
    (3)复杂的一致——单调固不生美,纯复杂而无章亦不美,必复杂中再有一致的和谐始美。如音乐,虽各器俱全,同时再表一致的节奏,则美感生。房子亦然,各式竞立中再有一致的趋向,才能好看。
    (4)真实——物须真实而不矛盾的,美才能生,如画一物而去事实太远,则美不能生,故对象须求真实。
    (5)清楚——有明白的表现始可生美,暧昧则不行矣。
    (6)联想原则:A.direct factordirect factor:英文,直接因素。——编者:对象的形体颜色等,如桃子,只见其外表为直接感触者。
    B.associative factor:此则于感触之后,即可感到别的方面,如见桃子而思及其味道、桃树、桃花以及咏桃之诗、画桃之画等等,然吾人若见木作之桃,其联想决不至如此之多。
    凡任何对象,皆有此两面,故联想为内心的经验,吾人寻常所见者,不过形体与颜色,而内中之意义,大半由经验而来,惟知此种联想与客观的对象已溶化,故虽非直接经验所有,却能直接感觉进去,不待迟回,也如见桃子,立时想到甜味。
    彼又谓美感的内容,大概皆系联想作用,艺术之功用,亦即在如何能使人见其作品,发生联想,盖联想愈多,美感愈浓也。
    彼尝自名其说,系从下往上的,从简单进至复杂高深的,已如上述,此其在美学史上之价值也。至其美学说之内容,已见上述六原则,彼之联想论,完全基于直接的观察与原有之经验于溶合而成为另一感觉,故物所表现之内容乃吾人所赋予者,如一见椅子,而使立刻知其系硬的,可坐的,为立体的,固不待诸试验以后也,若物能将境界完全托上,吾人亦无所用其联想,转觉兴趣索然矣,设告以此桃为木所制者,则各项联想,定不发生,故美之实际即存在于联想中间。
    批评——彼说之缺憾:(1)联想为普通之心理作用,并非美学之特有原质,彼不能与美原质与其他普通原理分开,且不能指出何者为美的联想,何者非美的联想,殊为缺憾。
    (2)direct factor之本身亦有问题,彼谓direct factor为物之对象,即形式及颜色,设完全没有联想,则美的direct factor与普通的direct factor亦必有不同之点,如颜色等等,也当分别什么样为美术品之factor,什么样为非美术品之factor也。又如看见椭圆形、长方形(几何上的形体),直接觉其比他样形式为美,并非因为有什么联想,故联想论施诸一切为不全合,故某为直接的factor,某为联想的factor;真实分析之,实难做到,故direct与associative云云,亦不过对待言之而已。
    惟其说影响后人则甚大,彼弟子且常用各种实验,遂开后人实验美学派。
第一部分审美方法:幻想论
    审美方法之四:Illusions theory幻想论——Konrad LangeKonrad Lange(1855—1921):朗格,德国美学家、艺术学家。著作有《艺术的本质》、《电影的现在和将来》等。——编者此派在德国势颇大,彼谓吾人感觉艺术品之美,由于自觉的幻像,故艺术者,自觉之幻想也,如做梦然。再如看戏时,感戏之愉快,同时有二联想:(1)认为真实——然仅为真实则亦无大意味,故同时破坏第一联想,而另立一联想。
    (2)认为假的——系表现的。
    凡审美皆有此二联想作用,彼常用雕刻物来举例,谓各雕刻二力士在一处打架,如二人真打然,亦无美之价值,然在雕刻上,则生美感,其理由即因美系幻想实事,不过一种联想,而雕刻则有二种联想同时并生也,然有两联想为何生美?彼解释之曰:“吾人精神界摇动于两联想之间,故不单调而生美感。”彼意,美有两种成分,第一,即幻想,第二,为破坏幻想者,二者之分量实等重也。如画则有画框子,如戏则有台及观众,皆系用以破坏幻想者,故虽表演惨悲之事,而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