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性,遂决定离家出走。胡适说:“社会最大的罪恶莫过于摧折个人的个性,不使他自由发展。”表面上是在介绍易卜生思想,真正的动机可能是借易卜生之口向传统的家庭主义宣战。在个性解放运动的影响下,中国的“娜拉”,纷纷脱离了大家庭。30年代的文艺小说,曾把握住这一主题,并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巴金的《家》,这部把大家庭视为坟墓的小说,曾引起广大青年的共鸣,李辉英说,《家》“至少在给青年们以勇敢脱离大家庭桎梏的情形下,等于是打了催生的一针”。
第一部分传统家庭的解组(2)
三、家庭本身的原因
以上经济和思想的原因,是造成传统家庭解组的外在原因,除此以外,还有家庭本身的原因。社会学家克鲁格(E。T。Krenger)把家庭解组解释为一种心理的衰落,以及他所说的六点特质,正是属于家庭本身的原因。
共同目标的丧失家庭主义,强调一体感,重视家庭荣誉,作用之一,就在维系家庭的共同目标。在传统时代,儿子多半继承父业,纵然有改变,也不会妨碍到家庭荣誉,因此共同的目标比较容易维持。到了近代,因逐渐走向工业化、都市化,职业开始多途分化;加上革命浪潮的影响,年轻一代的人生目标和老一代之间有很大的不同;自由和个人主义的思想,使年轻男女要求依照自己的志趣发展前途。这种因素的渗入,自然促使家庭共同目标的丧失。
家人合作的短少家人间的合作,主要是基于相近的志趣和共同的目标,当子女们志趣纷歧,共同目标丧失以后,家人赖以合作的程度,必大为减少。以往知识主要的来源是传统的典籍,因此学问可以父子相承,有所谓家学渊源。从事商业的,也往往是世代经营。至于农家,需要全家人合作经营,更是必要。到了近代,由于技术因素的介入,使各行各业逐渐步向专业化,除了家庭事务,彼此可以合作的余地越来越缩小。
互惠服务之抑制一个家庭如具有共同的目标,必更能合作无间。既具有共同目标,又能合作无间,则家人间互惠服务的程度必愈高。反之,互惠服务的程度必愈低。在传统解体的过程中,年轻一代为了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逐渐开始追求超越家庭的理想,这可能是导致家人间互惠服务抑制的一个主因。
角色协调的缺乏生活稳定、目标相共的家庭,角色之间的协调比较容易。社会动乱,个人志趣纷歧,角色间的协调,就很困难。子顺其父、妻从其夫的时代,角色协调比较容易,西方自由平等的思想输入以后,“如何做父母、子女?”“女子的责任是什么?”都发生了问题,原有的角色协调,就难以维系了。
家人社会参与的困扰在新时代的刺激下,青年男女再也不能安于现状,把一生的心血仅限于家庭的目标上,于是有的加入革命行列,有的去从军,有的到国外留学,有的参加社会服务,子女们纷纷离家参与社会,不但给双亲们在心理上带来莫大困扰,也使原有的家庭功能受到影响。
情绪态度(如爱、忠心、尊敬)的紊乱自从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社会的价值标准为之一变。革命的洪流,创造了社会的新典型。两千多年的传统,都在教人孝顺父母,热爱家庭,新的价值标准和新典型的向往,却要人公而忘私,国而忘家,新旧价值之间,究竟孰轻孰重,为年轻一代带来情绪态度的紊乱。
综合以上内外的原因看起来,传统家庭的解组,是为了适应西方文化侵入后所造成的新处境,以及努力重建一个现代化的国家,所不可避免的现象。认识到这一点,那么传统家庭主义的某些特质的消失,应该说是社会变迁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其次,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是,以上所说的传统家庭解组的种种原因,都是造成目前社会代沟问题的基本成因,问题的形成,由来已久。我们如果把代沟看成新社会的问题是对的,如果认为是一种社会的病态,是不对的。因为在加速变迁的社会,这是无法避免的现象。
第一部分认识“个人”
传统家庭的解组,使近几十年来的中国家庭普遍笼罩上一层阴影,这毕竟是过渡时期,家庭解组与家庭重组(Family Reorganization)是一连接的过程,在解组过程中,双亲和子女都身受其痛苦,痛苦必然产生重组的要求。虽然重组的过程和解组的过程几乎是同时发生,但要使重组的家庭生活更能适应新处境,对“个人”的概念,尚有重新认识的必要,因现代的中国家庭,必须建立在合理化的个人基础上。
从家庭解组到家庭重组,如用两极化的概念来表达,也就是从“家庭主义父权的”家庭方式,演变到“个人中心平权的”家庭方式。前者以家庭为中心,后者以个人为中心。以个人为中心,表示对个体性(individuality)的尊重,这是伴随着民主运动的演进而带来的一种新的价值观念,业已成为民主生活方式的主要概念之一。社会心理学家巴勃(Zevedei Barbu)认为,依照古代雅典文化和近代西方文化,可由两方面去界定个体性的意义:1。个体性是生活的独特表现,它本身就是目的;2。个体性是团体分子的身分。他说:“古雅典文化与近代文化,都充分证明这两种个体性界说的倾向之平衡,是民主的生活方式的主要条件。这就是说,个体本身是目的,同时又是功能类目。”如此,个人才不是脱离团体的寡头个人,团体也不是要求放弃个人意志的集体,个人与团体才都能发挥其功能,而不是相害相克。一个团体要健全地发展,必须使二者取得平衡,其他团体如此,家庭团体亦复如此。
个体性概念受到重视,除了民主运动之外,宗教改革和近代哲学都有其贡献。哲学家柯亨(Morris Raphael Cohen)在《个人主义的理智基础》一文中指出,宗教改革运动使新教徒相信有信心就可以得救,各人的灵魂直接经由信心和上帝接触,教会只是各信徒个人的团体,不是一种教阶组织。柯亨说:“宗教改革运动的永久结果,却是提高个人的价值,并给予各个人一个独立的身分。”近代哲学方面,柯亨认为莱布尼茨、康德、洛克、柏克莱、休谟、穆勒等,“他们意见中的精华,都相信个人的意识,就是最终的实现。”
个体性概念落实到行动层次,于是有个人主义的出现,个体性概念正是“理性的个人主义”的理智基础。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一词第一次见之于英文,是托克维尔(Alexis de Tocquerille)《美国的民主》的翻译,他用这个词来描述他所深恶痛绝的那种人生态度。托氏所反对的个人主义,与理性的个人主义完全不同。理性的个人主义的特征之一,可以用自由经济学家海耶克(Friedrich A。Hayek)的话来说明,他说:
但是,真的个人主义的基本论点是完全不同的。其论点是说,个人的行为,有的是对付他人的,有的是受他人的行为所支配,我们除掉对于个人的这些行为寻求理解以外,别无他法可用来理解社会现象。这个论点是针对那些集体主义的学说而发,而那些学说是把人际关系的一些组合,像社会等等,当做独立于其组成的个人而存在的特殊体,可以直接领悟。
这就是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差别,这差别至关重要,前者是把人看做一个一个平等的个体的观点出发,后者是把所有的人看成一个“我”的观点出发。中国有一位杰出的作家徐,把二者之间的区别,充分表达了出来。他把二者简称之为“由人的观点出发的思想”和“由我出发的思想”。
“由人的观点出发的思想”,尽管有千差万别,但在下列几点中必有其共同之处:1。人是一种动物,他绝不是也不能十全十美,不老不死。
2。每个人都应该平等,我不过是千万人中之一个。
3。人有千差万别之分,“我”不能概括全体的人。
4。容纳别人的意见,尊敬别人的所欲。亦要求别人容纳我的意见,尊敬我的所欲。
5。没有一个人的思想可以使全体的人幸福。
“由我出发的思想”,尽管也有千差万别,但下列几点中必有其共同之处:
1。人可以由努力、修养、振发超于常人,成为先知或不朽。
2。人虽有千差万别,但可以凝成一共同意志。
3。一个伟人的理想常可以致千万人幸福,只要服从他的安排。
4。人有优劣智愚之分,因此,认为多数人根本没有意见,一部分人的意见不必重视,而一个伟人的思想可以代表整个的意见与共同意识。
5。因为科学发达,什么都应该依赖专家;因此社会上的一切制度,应由各专家画出一个蓝图,由伟人或领袖强力执行,把一切人安排在一定的岗位,才可以使社会安定,人人幸福。
徐对个人主义(与此相对的,他称之为自我主义)的界定,不多也不少,恰可以作为现代家庭重组的合理基础。
第一部分现代家庭与个人关系的重组(1)
从家庭主义父权的家庭演变到个人中心平权的家庭,是为了适应新处境的需要,父权家庭的缺点也就在它无法适应新处境。近百年来,我们的生活形貌变了,社会结构也变了,可是心理结构却未能做相应的调整,不但没有做相应的调整,且有僵固的倾向。之所以如此,因这方面的调整与价值体系的关系特密,而在社会变迁过程中,价值观念的改变往往是比较困难的。中国传统的价值体系,似乎对形成应变的心理机构特别不利,加之新处境本身又不断在变,无情的时光,使我们的价值与生活现况之间失调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失调现象反映在家庭生活中造成的问题之一,是代沟愈来愈深。
这里所说的个人中心平权的家庭,对我们来说,实在还是一种理想的建构,在形成的过程中,将出现形形色色的改组家庭或中间型家庭。但不管是何种新式的家庭,要适应新处境,必须先尝试学习一种新的价值观念,即对个体性的尊重。在新价值观念的基础上,双亲与子女,都是独立平等的个人,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关系,谁也不附属谁,他们之间的问题,在公平互惠的原则下求取解决。个体性的尊重,不妨碍子女对双亲的尊敬,不过这种尊敬,是自发的,不是为了屈从传统的教条或礼教。在实际的生活里要做到这些,最好由父母主动,对子女管教的方式,尽量学习互相信赖,互相尊重,尝试着放弃独断的权威方式,因为它与尊重个体性的价值不能相容。放弃独断的权威方式,不只是为了尊重别人,也是为了尊重自己,使彼此都能保持独立的人格,使家庭成为独立人格的养成场所。我们深知,要教曾受传统教养的双亲做到这些,的确相当困难,不过要使子女们在现代社会里有成功的适应力,只有朝这方面尝试着去做,在一代间不能成功,下一代会更接近目标,数千年凝结而成的传统,不是一两代间就能完全改变的。我们最怕的是心理的固执与僵持,那会使问题更加恶化。
个体性的尊重,只是现代家庭与个人关系重组的一个重点,单靠这一点自然还不够。传统的家庭所以能在长远的历史中保持稳固,并不是完全依赖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