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减肥美体是一个女人毕生修炼的课题,更是现代都市白领丽人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一 个组成部分。然而,不少体态较胖的白领丽人为了达到减肥的目的,采取了各种各样的 减肥方法,但经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不仅没有达到瘦身的效果,反而越减越胖。如果我们 研究一下这类肥胖者的减肥方式,便可以发现在她们的减肥过程中,走进了6个减肥的误区 。
误区之一:饮食与脂肪“绝缘”才能苗条。
其实,脂肪在减肥过程中,不总是充当反面角色。这从生物学角度上讲,人体内的脂肪不仅 仅是一种储存物,而且在它分解的过程中,还有抑制脂肪在体内合成的功能。也就是说,过 多的脂肪堆积,虽然破坏了人的形体,但它还可以抑制新脂肪的再生。另外,脂肪类食品比 较耐消化与抗饥饿,食入后可以有效减少对其他淀粉类食物营养的摄取,进而对减肥起到积 极作用。
误区之二:营养过盛导致了肥胖。
有些人身体之所以肥胖,并非都是营养过剩造成的,而是由于在饮食搭配中缺少了使脂肪转 化为能量的营养素造成的。这些营养素包括维生素B2、维生素B6及烟酸。富含这些营养 素的食物,往 往是减肥者最不愿问津的奶类、豆制品、花生、蛋及动物肝脏和肉,但如果缺乏了这类营 养食品,体内的脂肪就不易转化为能量,从而使体内的脂肪更加积蓄而致肥胖。
误区之三:饮水会使身体发胖。
有些人错误的认为,水是造成人体发胖的元凶之一,要想减肥,就必须在饮水上严格控制。 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严格说来,水是人类生命之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体重的50% 以上都是由水(包括血液)构成的,因此,生命中一旦失去了水的足量供应,不仅会引起体 内的新陈代谢功能紊乱,而且还容易导致人体内能量吸收多,释放少。所以对减肥者来说, 饮水不足不仅达不到减肥目的,还会对健康造成更为严重的损害。
误区之四:吃辛辣食物可以减肥。
据有关部门统计发现,泰国、印度等国很少有人患肥胖病,于是就推断出这可能与他们在平 日的 饮食中有嗜辣习惯有关,认为吃辣容易流汗,而且容易令人产生吃饱的感觉,所以有减肥效 用。但是,吃辛辣太多会影响胃部机能,容易造成胃痛甚至胃出血的危险。而且吃太多辛辣 的食物也会令皮肤变得粗糙,脸部容易出暗疮,绝对得不偿失!
误区之五:运动局部就可以减掉局部脂肪。
在宣传减肥药物的广告词中,我们会经常听到或看到“减腰”、“减臀”、“减腹”等样的 词句,其实这是一种误导。因为人体是一个结构细密的整体,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 统功能,因此,不管什么方式的局部运动,都不可能达到减肥的目的。理由是,第一,局 部运动的总消耗能量较少,而且容易导致全身性疲劳,不能持久;第二,脂肪供能是由神经 和内分泌系统来调节控制的 ,这种调节是全身性的,并非练哪个部位就可以减掉哪个部位的多余脂肪。
误区之六:空腹运动有利于减肥。
饿,既是体内器官的生理反映,又是大脑神经的意识反映。对一个健康人来说,所有进入体 内的食物,在2~3小时后都要被转化为能量释放出去,这时人便有饥饿感。如不及时进食, 胃黏膜就会被胃液消化,时间一长,极易引发胃炎或消化性溃疡。但有些肥胖者却错误地认 为,空腹运动更有利于消耗脂肪,所以每天一大早起来就开始了剧烈运动,这种强力而为的 结 果,往往会因为体内贮存的糖原大量消耗,而导致了低血糖反应:头晕、乏力、心慌等等, 这对健康是十分不利的。
瘦身不能以牺牲健康为代价(2)
严格说来,肥胖不仅牵涉到一个人的体型美观问题,而且也是一种十分可怕的慢性疾病。许 多年轻的女性为了达到减肥瘦身的目的,几乎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广告 上说什么药物能减肥就吃什么药,杂志上讲什么运动方式能瘦身就采取什么方式,今天吃这 种药不见效,明天就换另外一种药;一天一个新方法,一天一种新尝试。——对于这种“要 瘦不要命”的疯狂行动,许多专家纷纷呼吁:如果不赶快采取有效措施来制止这种愚蠢行 动,人类将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疾病灾难!
于是,在2006年8月,国家有关部门对所有的有关减肥类电视购物节目叫了停。
说起来,也真的不能不佩服有些生产减肥药物厂家的“创造力”:他们居然敢把活的绦虫卵 掺进减肥药里!其疗效是当人吃了这种药以后,绦虫卵会随着其他药物一起进入人的消化道 内,而后孵化出新的绦虫来,通过不断吸取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来抑制甚至破坏人的食欲, 进而达到减肥的目的。——这是一种多么可恶的赚钱行径!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生产减肥药物的厂家抛开人类的健康,拿“新陈代谢”说事儿,从某种 动物身上提取甲状腺素,或者将大黄、番茄叶这些能够引起人腹泻的中草药加进自己生产 的减肥药中,让人服用后引起腹泻,并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消瘦。但它的毒害是,长时间服 用这种药物,会导致人体内的所有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吸收系统发生紊乱,甚至会很 快出现类似甲状腺机能亢进似的症状:双手震颤、盗汗、怕热、心跳加快、眼球突出等等。
一句话,黑心的减肥药给人类带来的疾病太多太多了。因此,许多医学专家都纷纷呼吁:真 正需要减肥的人,应该到大医院的减肥门诊去就医,在一些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开始自己的减 肥 活动。他们不会像有些江湖术士那样说的天花乱坠,也不会对你承诺什么,但他们绝对 会对 你的健康负责。如果你不相信他们的话,而去相信那些江湖术士所推荐的减肥药物,或者自 作主张去盲目相信商业骗子的种种承诺,不仅达不到减肥目的,反而会因为有些药物中的副 作用,给你的身体带来无穷的隐患。
在这里,我们还顺便告诉你,在所有医生给肥胖症患者制订的减肥计划中,除了药物外,必 定有合理饮食与科学运动的严肃提议。这些提议,与我们在前面第六章中介绍的7种运动方 式是基本一致的,只要你能够积极地按照这些指导去做,一定会让你有一个满意的结果。
养颜必须从“心”开始(1)
女性荷尔蒙浓度决定着女性的青春和魅力,据多年的医学观察发现,女性血 液中雌激素浓度偏高的女性,比起浓度偏低的同龄女性来,可以年轻8岁之多。由此看来, 雌激素对于女性的美貌是何等的重要!
女孩步入青春期,身体会发生明显的变化。这时大人们会常常惊叹“呦,一下子变成大姑娘 了。”每个女孩听到这样的话,也常常困惑不解,“我是怎么了?为什么突然像变了个人似 的。是不是身体出了问题?”——这些生理、心理方面的问题,许多女孩子大都疑惑过。事 实上,这一切一切的变化,都是人体内的荷尔蒙操纵的。
在人体内存在着的100多种荷尔蒙中,有一种叫“女性荷尔蒙”。这种荷尔蒙,不仅可 以使一个天真灵秀的小女孩变得体态丰盈、乳部丰满 、女性味十足,还可以使她体内的子宫内膜增生、变厚、变软,为接受男性的精子而受孕 做好准备。如果因为没有结婚而得不到受孕的机会,它就会促使子宫内膜脱落,形成月经来 潮。——这种物质,就是人们常说的“雌激素”。
青春期少女的身体曲线之所以日趋分明,头发富有光泽,皮肤光滑柔软,都是这种“雌激素 ”的功劳。它可以使女性美丽、健康,心理机能日趋活跃。大凡雌激素充足的女性,都会显 得精神十足,妩媚而有风韵,极富青春活力,即便到了中老年,也依然 皮肤白皙、身材窈窕、精力充沛、魅力依旧。
正因为女性荷尔蒙与人的青春魅力有着如此紧密的关联,才引来许多当代知识女性对 它的趋之若骛。
但令人担忧的是,雌激素虽然是女人的青春魅力之源,但它的产生却不是一个人能够随 心所欲的。从生理学的角度上讲,不管是雌激素荷尔蒙还是其他荷尔蒙,都必须通过人体内 的物质运动才能够分泌出来,离开了人体内必要的物质运动,是一件根本实现不了的事情。 但在时下,有很多女性为了保持住自己的青春风采,却把希望寄托在了补充外源雌激素手段 上,通过一些药物的帮助来延缓衰老,对于这种“饮鸩止渴”的有害方式,我们在大吃一惊 之余,不能不严正地告诉大家:赶快停止自己的愚蠢行动,否则,会给自己的健康带来无穷 无尽的灾难!
理由是:外源雌激素是一种人工提取的化学合成物,这种合成物,不仅对人类的健康没有任 何好处,而且是女性卵巢囊肿、子宫内膜癌等疾病的重大诱因,服用了这些药物之后, 会给女性留下诸多后患。与此同时,有关科学研究还证明,通过药物来盲目地补充外源 雌激素,还可以导致女性的卵巢产生依赖性,开始是间歇性的“怠工”,时间一长,就会 形成永久性的“罢工”,而一个女性的体内一旦出现了卵巢“罢工”,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
美国反老化医学院院长朗诺·克兹博士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女性在18~25岁是青春的巅 峰时期,也是分泌系统功能最顶峰的时期,之后雌激素分泌便以每10年15%的速度逐年减少 。雌激素的逐步减少,会影响到其他系统的运作,致使女性身体所有器官功能下降。在30 岁之前,体内分泌系统还可以自动调节,雌激素的微量减少还不足以影响到其他生理机能; 但到了30岁以后,体内雌激素的分泌量只有巅峰期的85%,这时,由于人体内缺失了15%的雌 激素分泌,则会引起其他器官功能的衰退,导致身体各器官组织开始老化萎缩,皮肤明显暗 淡、精神不佳。45岁时,已经大约有40%的雌激素丧失了;到了60岁时,雌激素分泌量只有 年轻人的1/5左右;到了80岁时,只余下1/10还不到了。
那么,有没有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来延长雌激素的分泌期呢?
有。这就是我们在前面说到的科学运动、合理饮食、愉快冥想。如果我们再把这些道理说得 更为具体一点,就是一个女性必学的“五大心法”:
1神养
养颜必须从“心”开始(2)
心情愉快,性格开朗,可以增进机体的免疫力,同时还能促进身体骨骼里的骨髓造血功能旺 盛起来,使得皮肤红润,面有光泽。所以,一个人要想保持住自己体内的雌激素分泌量,就 必须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乐观的情绪,尽量不去思索那些不愉快的事情,特别在生理反应期( 例假)、妊娠期和哺乳期,更应该保持乐观心态,做到波澜不惊。
2睡养
当代人的睡眠不足,大多与工作压力大和长时间坐在电脑前工作有关。虽然这两大困扰无法 避免,但在主观意识上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