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人的幸福观-第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④ 参见 Biot(毕瓯),这是一部有关在《周礼》里根据现实描述的国家广度之问题的文学作品。如参见 H。Franke(2);126;129;RBS;2:No。100;4:No。805;7:No。60。
  ⑤ 摘要见Needham(1),2:232…253(L)。
  ⑥ 见Forke(4),227…253;Eberhard(6),40…52;Tjan Tjoe Som(曾珠森),120…128。
  ⑦ 引自Eberhard(4),50;Bielenstein(毕汉思)(2),128…129。
  ⑧ 最近,这些真伪莫辨的典籍引起了许多汉学家,以及很多日本人的注意。参见Koyonagi Shikita(目小柳田),118…135。也见于Tjan Tjoe Som,95…120和冯友兰(1),2:88…132。
  ⑨ Tjan Tjoe Som,105…106。
  ⑩ 参见Koyanagi Shikita;412…429。
  参见O·Franke(福兰阁)(2),冯友兰(1),2:62,另见Woo Kang(吴康),他深入研究过这部作品,并译出部分内容。
  《春秋繁露》,11:12;参见冯友兰(1),2:62。
  《春秋繁露》,21:162;参见冯友兰(1);2:61。
  参见Eberhard(6);67…75,Dubs(2);1:35,注2;Chavannes(1);1:CXCI…CXII。
  《春秋繁露》,21:164…168;参见冯友兰(1);2:66…67
  《论语》,2,23。参见Legge(1);1:153;RWilhelm(3);16…17;Waley(2);93。
  《春秋繁露》,23:154…163,参见冯友兰(1);2:58…61。关于三教、三统、三正见Tjan Tjoe Som,548…558。
  《春秋繁露》,23:154。
  《春秋繁露》,1:7,参见冯友兰(1);2:28。
  《孟子》,3B,90,参见冯友兰(1);2:281…282R;RWilhelm(8);70。
  《春秋繁露》,6:75,参见O·Frank(2);221…224。
  参见吴康,1…14。
  《公羊义疏》(隐公元年十二月),1:79…80,参见冯友兰(1),2:83。
  《公羊义疏》,3:1259…1261。
  如果汉字“志”(内心、欲望)被意思是“史著”的汉字“史”所代替(“志”、“史”二者读音几乎相同,有一些注家认为将“志”释为“史”是不容置疑的),那么这句话就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我认为大道的时代终将到来,三代会像花一样繁荣,这个时代,我不能亲历了,但是我通过历史来体验。”
  《礼记》,9:120…121。引RWilhelm(7),56…57;Needham(2),24。
  参见本书p。7。
  新朝即意味着“全新”之意,按照传统方法来看,“新”起源于王莽封地的名称,在王莽取王位之前,这块封地就被王莽占领了,很难说这个王朝是否是周朝模式的更新,尽管在为这个朝代命名中包蕴了“新”这个字眼。选择朝代的名称是按照朝代的特性、而不是据在王朝还未建立却早已存在的名称来定的;蒙元时就是这样做了,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的入侵者,很自然的,他们不可能对他们的封地命名。见本书p。238。
  参见本书,pp。22…23。
  参见本书,pp。63…64。
  参见胡适(5);218,Dubs(3);219。
  在康有为的自传里有较多的细节,引自Lo Jungpang(骆荣邦),77…174,也参见W·Franke(1)。
  参见本书,pp。302…303。
  在Ch’en Huanchang(陈焕章)的书中(见索引),他特别强调了儒教的经济因素,注重经济这一情况本身预示了这个新动向。
  胡适(4),89。
  参见Meskill(梅斯克尔);特别是pp。25…52;Chi Ch’aoting(季朝廷,音);林语堂(1),28…34。
  冯友兰,(2);199。
  中国科学院,1…2。
  参见本书,p。231。
第三部分:世界的边界(约前200—300年)第三节 叛乱与和平(9)
  参见MaenchenHelfen(梅岑赫尔芬),H·Franke对最近文学的评论(2),194;英国皇家雕刻学会,6:第580期,8:第707期。
  《庄子》20:294…295。参见Legge(2);468…471;RWilhelm(4);147…149;Watson(2);210…212。这一观点认为,死者的灵魂将穿越河海。自然这与人们对福地福岛的信仰紧密相连,从汉代以来,有关这方面的事情就有所记载,参见Finsterbusch(芬斯特巴赫),200…201(L)。在这一关联中,人们还看到了关于银河的传说(参见本书p。99),以及水、死亡、幸福、救赎之间的相互关系(参见本书pp。127、182、354、411…414)。
  《列子》,3:35,参见R·Wilhelm(5);33…34;Graham(2);34…35。
  很可能对这两个不是中国人居住的大陆的记载是真实的,可能文中说的西南地区是印度,而东北地区则大约是远离中亚的部落。
  《列子》,2:13…14,参见R·Wilhelm(5),11…12;Graham(2),34…35。
  《列子》,5:56…57,参见R·Wilhelm(5);53…54;Graham;102…103。想像在山顶有四道泉水流下,以及想像天堂就位于北冥,这很可能不是中国人的思想,而是源于印度。(参见Unno Kazutaka海野一隆及其它人)。
  参见本书pp。165…170。北瞿庐洲就位于北方。
  参见Karlgren(3),270…272
  《列子》3:33,参见R·Wilhelm(5),30…31;Graham(2),64;Needham(1),2:142…143,关于《竹书纪年》参见Legge(1),3:前言,150…151。关于《穆天子传》参见Cheng Te…K’un(2);138…140,关于昆仑山,参见Eberhard(2);1:245…266;Haloun(哈隆)165…169。
  《淮南子》4:56…57;参见Erkes(何可思),45…49。关于西王母在艺术与各种多样的传说中的情况,参见Burkhardt(布尔克哈特)2:169…170。Finsterbusch,62…78(L)。
  关于瀛洲岛,参见Eberhard(2),2:437…438,Stein(斯坦因)(2),51…54。
  《史记》,28:458a,参见自Chavannes(1),2:152,注1;Watson(1),2:26。
  《列子》,5:52…53。参见R·Wilhelm(5);49…50,也见于Graham(2);97…98。
  对于这些地方,最典型的描绘就是在《海内十洲记》、《拾遗记》中。二者写于公元4或5世纪(参见Eichhorn(艾士宏)'4')。但最初这样神异的地理存在于同代半传说的文献《山海经》、《穆天子传》中。
  进一步的论述,见本书pp。178…181。
  参见《海内十洲记》。
  《博物志》3:17,关于张华及《博物志》也见本书pp。194…195。
  《博物志》3:19。
  《列子》3:31…32,参见R·Wilhelm(5);29…30;Graham(2);61…63;见本书pp。188…189。
  在圣人传记中可以看到许多在空中到达天国的航行、旅游的例子,如葛洪所著的《神仙传》,还有《列仙传》。《太平广记》中的圣人传记也利用了这一材料。对这些的典型描绘见Kaltenmark(康德谟)的译本35、54、90、109、146、160、146、160、161、170以及Giles,64、84…85。关于升天一说见余英时(1),52…55。
  关于描写汉唐葬仪的大量文学作品见Finsterbusch,228…244以及Roger Goepper(罗杰)于WolfD。v。Barloewen:Abriss der Geschichte aussereuropⅲ黫scher Kulturen;Wien,1961/1964,2:173…174、182…183。
  关于“仙”这个字及其历史见Kaltenmark,10…20以及Schafer(薛爱华)(3),79注14(L)。后来,道家者流身着羽衣,使最初“仙”这个字的意义明晰化了。
  余英时(1)用西文写了大量关于公元前三世纪、公元三世纪的死、长生,及成仙问题的著作,内容详尽。(对这些问题的重要摘要部分见余英时'2')。
  关于这些内容的基本著作是Maspero(1)。
  参见余英时(1),46…49。
  《神仙传》2:10。
  参见余英时(1);36…50。
  例证见Kaltenmark,134、142、154。
  直到现在,论述葛洪的著作还多是日本学者所写。但还需见Ware(魏鲁男)(内有葛洪传记)以及Schubert(舒伯特)著作。
  至今还不能确定是否是葛洪写了这些著作,但毫无疑问,葛洪写了这些传记。
  《神仙传》,1:40…50。
  参见Gulik(高罗佩)(1),135…137。
  参见BauerFranke(弗兰克),173…177。
  《抱朴子》,3:10…12;6:26…28。参见Ware;61…67。
  《后汉书》,112:3827a。
  《太平广记》,58:42b。同时参见Pfizmaier(费茨梅尔)(1)。
  参见Giles;38、46、85、97以及Kaltenmark;51、72、139、157。
  见Balaze(白乐日)(1),187…254。
  参见Maspero(2),138(L)。
  参见Welch(尉迟酣),113…157,Maspero(2),43…57。
  据传说在弱水里,轮船会沉没,而流沙也会吞没马车,它们环绕着福地与福岛,只有飞翔才能到达。
  《后汉书》,118:3908b…3911a。
  见《魏书》,102,9950b…9951a;《北史》97:14188b…14189a。
  参见Stein(1),8…21;Shiratori(白鸟库吉);Herrmann(荷曼);Chavannes(2)。
  关于张鲁及五斗米道见Stein(1)(L);Eichhorn(2);Maspero(3),149…184。
  Eichhorn(5),331。关于张鲁见Stein(1),38…76(L)。五斗米道中的“忏悔”表现出与当代中国“自我批评”的相似之处,也见于本书pp。148…149。
  Stein(1);11…12。
第三部分:世界的边界(约前200—300年)第三节 叛乱与和平(10)
  也见于本书pp。80…84。
  《吕氏春秋》,1,5:10,参见R·Wilhelm(6);11。
  《吕氏春秋》,1,5:11,参见R·Wilhelm(6);11…12。
  《吕氏春秋》,1,5:11,参见R·Wilhelm(6);12。
  《道德经》,5:3,参见R·Wilhelm(4);147…148。
  《吕氏春秋》,1,5:10,参见R·Wilhelm(6);11。
  参见Stein(1),42。
  《吕氏春秋》,1,4:8,参见R·Wilhelm(6);8…9。
  Fu Lo…Shu(傅洛叔,音);72…73。
  参见Pokora(鲍格洛)(1)。
  《庄子》,13:211,参见Legge(4),385;R·Wilhelm(4),99;Watson(2),147。第113章这个部分相当有意思,因为它代表了与儒家的《大学》对立的观点,见本书p。70及p。210…211。“太平”最后不会从“格物”中产生,而是出现在“明天”,如对大自然的了解。在整个术语上,这个部分明显地表现了从潜在的儒家向道家的转变。
  《史记》,6:125a;参见Chavannes(1),2:189。
  《史记》,6:121a;十分奇怪的是“太”也就意味着“平”,这也是《易经》第十一章题目的意义,参见R·Wilhelm(1),1:34…38。
  引据宋儒赵令畴《侯鲭录》,1:116。参见Eichhorn(1);120。
  王充用其著作的一整个章节(《论衡·试应篇》,17:171…174,参见Forke'5'2:315…316)来反对对“太平”国家的过度谶纬的描写。这一章的一开始,他就列出了所有的传统主题,据说它们与太平时代相互联系:神奇自然现象如红草、扁草、扇形草、甜露、酒泉;珍稀动物如黄龙、犀牛、凤凰举目可见,明星在天空运行。与之相配,山峦制造了马车,湖泊与舟船,风调雨顺,耕者有其田,路不迷途,男女各行其道,同种货物同种价格。白发者不再负担重物,门与桥梁不用关闭,人们也不知盗贼、抢劫为何物。关于这个问题,见本书pp。59、70,79…80以及pp。122…123。
  参见E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