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讲座的气氛非常好,我们甚至在台上看到许多听众的眼睛里开始闪烁着熠熠的光芒,充满了斗志与渴望!在那一刻,陈平和我再次相视而笑,我们都知道初战已告捷!讲座完毕后,很多同学里三层外三层把我们团团围住,我们又进行了许多私下的交流,一直到教室快要关门,我们才得以离开。之后的两场讲座也都取得了成功,许多同学在参加过我们的讲座之后纷纷递来纸条或是打来电话,那些天我和陈平的电话几乎就成了武大的“励志热线”。我现在还保留着当时一些听众在递给我们的纸条上写下的话:
回想到大学两年了,不及抹去大一时的青涩,又步入了大二的彷徨……他们非常坦诚地将自己的经验与我们分享,给我自信心,与人为善,积极的态度……我想假如我大一时就能得到陈师兄的指点,那现在的我又是什么样子。冷暖自知。
——2002工商管理 龙云
2004年5月11日,有幸去听了两位学长的讲座,听完之后的第一感觉便是:大学,原来还可以这样过!!!……
——2003人力资源管理 黄婷
更让我们欣喜的是,在讲座后的几天里我们就相继接到近二十个电话,要求报名参加我们举办的“新起点”培训班。这让我们激动万分,考虑到我们为培训班定了50元/人的收费标准,即使这样大家还是愿意参加,这就表示其他同学对我们工作莫大的肯定与鼓励,尤其是当看到有些同学家境并不宽裕时,就更加坚定了我们要将这次培训班办好的决心。此外,通过讲座我们还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一些本来就非常优秀的同学在通过讲座了解了我和陈平正在从事的工作之后,自愿加入到“新起点”俱乐部中来,我们多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好伙伴,团队的力量大大增强。就这样“新起点”团队一步一步壮大、发展起来!
我们又马不停蹄地开始了第一次,很遗憾也是唯一一次系统化培训班的工作。这个培训班共有25名学员,由于人数较多,我们将他们分为了两个班进行小班培训。说实话,当第一次将所有的学员聚集起来后,一方面,我稍稍感到失望,因为这些学员的确除了重新燃起的火热激情外,大多基础十分薄弱,几乎没有人有过社团或是学生工作的经历,成绩也都一般,有一位甚至和我一样即将进入大四;另一方面,这样又激起了我的挑战欲,我很想知道我们的理念是否真的能够改变这批学员的面貌,只有成功,才更能体现我们工作的价值。
陈平和我向他们灌输的首要观念就是“主动”。在“新起点”俱乐部,没有任何事情会自然而然地降临到你头上,每一个人都必须主动地找寻能锻炼自己的机会。我们并不会直接告诉学员们可以去做些什么事情,而是给出一定的提示,让他们自己去思考怎样利用好身边的资源,积极去寻找提升自己的机会;并通过反复的总结让学员们慢慢养成积极思考、主动出击的习惯。另一个我们希望他们能够做到的就是勇敢迈出挑战自己的第一步。当时困扰学员的普遍因素就是没有自信,在这样严重的心理障碍下,他们不敢在一个大的环境中去展示自己的才华。针对这样的现象,我们在培训中添加了许多如自我介绍、竞选、辩论、主动与陌生人交流等环节,使他们逐渐习惯于面对压力,同时仍能从容地表达自己。同时我们还要求所有学员积极参加班级和学校的各种竞选,勇敢地让自己接受更高的挑战。此外,我们将自己在大学三年中的收获细细地与学员们分享,帮助他们尝试着养成一些重要的好习惯。
在室内授课和课余实践的相互促进之下,学员们身上逐渐发生了变化,以前性格比较内向的他们现在经常将笑容挂在脸上,态度也积极了许多。特别是到了培训后期,我和陈平已经很少需要刻意地帮助他们,并且我们欣喜地发现培训班内部的活动已经被学员们自发地组织起来了。
记得当时他们组织了一个露天的英语PARTY,从活动的设计策划,到跑场地、找外教、请嘉宾等各种大大小小的事情全部都是他们自己一手搞定。活动进行得相当成功,这和当时他们刚参加培训班时的那种生涩简直有天壤之别。当时5月和6月恰好是我们学校各班、学生会以及各种社团换届选举的时节,学员们都积极地参加各种竞选,最终有好几名同学在没有什么社团活动基础的不利条件下,硬是凭着自己积极的态度和那股自信、主动的闯劲,竞选成功。2005年4月,也就是他们加入“新起点”一年之后,又有一位特别优秀的学员在5月份竞选学生会主席成功。巧合的是,两年前,陈平也正是在同样的位置上脱颖而出,成为我的“顶头上司”。
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新起点”学员们身上发生了这么巨大的变化,可以说远远超出了我和陈平原先的预想。事实证明,我们当初的判断不仅是对的,并且情况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好。一方面许多同学有这种改变自己生存状态的急切需求;另一方面我们的努力也的确能够让一些人的校园生活的轨迹发生改变,向着更积极的方向前行。这一点让我们团队上下备感振奋。
我们花了将近一个暑假的时间,专门关注一批在不同领域做出优异成绩的同学,研究他们与众不同的原因。我们发现他们其实有着那么多共同之处。首先,他们做任何事情都是非常主动,不会等别人来提醒。其次,他们都异常勤奋,对于自己喜爱的事物,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大大多于常人。最为重要的,他们也大多有过迷惘,但和一般人不同的是,他们从不停下自己前行的脚步;在别人还在犹豫思索的时候,他们已经不知不觉地达到了另一个高峰。
很快便进入了我们在大学校园里的最后一个学年,到了人生道路的又一个分岔口。
“新起点”之路(4)
在讲座和平时与更多同学的交流中,我们慢慢发现,现阶段要将“新起点”的培训当作一个大的产业做起来并不现实。许多同学非常愿意听我们举办的讲座,但目前能一下子接受付费培训的人却少之又少。陈平和我慢慢放弃了要将“新起点”做成一个创业项目的想法。但是,每次讲座上一双双燃起火花的眼神又让我们觉得,“新起点”刚刚开始的事业绝不能放弃。
那时我俩家中要求我们考研的压力一直很大,而我们自己一方面放不下“新起点”这个充满激情的团队,另一方面对继续在学校呆两年能学到多少东西也心存疑虑。考研的事我们并没过多考虑,当时我们最希望的就是能有一个机会,使我们能在养活自己的同时,专门从事“新起点”的工作。我们联系了许多企业,希望他们能提供这样一个机会,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接洽都一一失败了;我们又想到学校,探讨留下来做一名专职教师的可能性,仍然不行。最后我们只能回到最初的选择——工作,然后把大学里剩下的最后一点点时间全部奉献给“新起点”。但是我们的心是痛的,就是那种明知道自己满怀热忱地在做一件有益的事情,但自己刚明白应当怎样才能做好的时候,却又不得不停下来的痛。最终,陈平选择了企业,我选择了金融。
Today I may not have a thing at all
Except for just a dream or two
But I’ve got lots of plans for tomorrow
And all my tomorrows belong to you。
Right now it may not seem like spring at all
We’re drifting and the laughs are few
But I’ve got rainbows planned for tomorrow
All my tomorrows belong to you。
——Carol Kidd
我俩工作的事情很快就确定下来,所以可以安排的时间一下子多起来,“新起点”的活动一下子铺开了。我们从武汉大学的文理学部做起,除了正常的讲座和俱乐部内部活动之外,最主要的精力还是放在为各类学生社团做团队培训和拓展训练上。由于我们将一直关注的个人发展和“新起点”的理念融入到了团队培训当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所以同时受到了同学和学生社团的欢迎,慕名而来请我们去做培训的社团和学生会等部门也越来越多。而且在这个时候,我们第一批“新起点”培训班的学员们已经逐渐成为了“新起点”的中坚力量,很多时候可以独自承担起一个社团的拓展训练。不知不觉中,“新起点”的脚步已经从武汉大学的一个校区,涉及到了四个校区;又从武汉大学这一个学校扩大到武汉的华师、华科、武汉理工等各大高校。随着我们尝试和努力的渐渐累积,校内外各种媒体也逐渐开始关注大学生生存现状的问题,我们的付出换来了越来越多的成效。我们每天奔波于不同的地方,虽然辛苦,但也一直体会着付出和收获的双重快乐。
在我们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的过程中,遭遇过众多的困难和阻挠、很多的不理解,有时甚至是奚落和嘲笑,认为学生给学生做培训简直就是出风头和哗众取宠;但我想,任何一个坚持自己想法并且为之而努力的人,这应该都是一个必然经历的过程吧。
然而,在我脑海里最为深刻的,始终是身边朋友和听众们默默的帮助和鼓励。比我们低一年级的一个妹妹,自己已是学生会主席,知道我们缺少宣传人员后,总是主动地帮我们写海报,一站就是半天。我的女友芸,自己面临着考北大的巨大压力,仍然是时常帮着我们写写画画,有时也像个经纪人般跟着“新起点”东奔西跑……有时在讲台上,我们讲的并不好,但是总能及时看到台下同学们眼睛里传过来的温暖鼓励;有时我们走下讲台稍稍休息一会,回来时就能看到不知是谁已经悄悄地把一瓶水放在了讲台上;每次培训回到寝室都能够接到一些同学的电话和短信,赞美或是建议。这一切,都成为每一次我们全力以赴的动力。
曾经身边有过一些朋友替我们感到不值,因为从表面上看,我们并没有收获任何有形的东西。老子说过,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我们远非圣人,但我和陈平心里都清楚,付出即意味着一种获取;上天已经对我们非常眷顾,赐予我们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同时,又给了我们太多太多难以言传的精彩体会和不可多得的宝贵经历,我们也成长了很多。
总之,在大学毕业前的这所剩的时间里,我们过得异常幸福。
在学校时我常想,大学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会使得我们如此迷恋。后来我明白了,大学实际上是人生中最好的、也是最后一个免费的试验场。在这里,我们要学习的已远非只是书本知识,其中最重要的是在不断的尝试、失败和再挑战的过程中学会把握自己前行的方向。做错了,不要紧,大多数情况下从头来过没有代价,只有收获。
在珞珈山山下度过了难以忘怀的一千四百多个日日夜夜,这段经历已成为人生中弥足珍贵的记忆。最应该感谢的还是自己的父母,他们给了我优秀教导的同时,又不断赋予我自由发展的空间;其次是女友芸,几年来在陪伴我一同成长的道路上,经历风雨艰辛,给我无数鼓励;还有我的搭档陈平和许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