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神灵重生之无限-第2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回将军,下面有一具女人的尸体。”

    “拉上来!”

    这是一位宫女的尸体,尸体的脖子上戴着一个锦囊,打开一看,锦囊内是一个用金锁锁着的朱红小匣,启开小匣,里面有一玉玺。

    玉玺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八个鸟虫形篆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而且玉玺缺一小角,用黄金镶补。

    将军马上明白了这是“传国玉玺”,获得如此至宝,先是内心窃喜,紧接着脸上也现出激动的表情。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虽然秦帝国没有存续多久,但是传国玉玺作为“皇权神授”的信物还是流传下去,成为“正统合法”的象征。

    天意如此,他或许正是天命所归之人!

    

第12章 传国玉玺与和氏璧() 
又是重复的第二天,乐苏照旧来拜访马笘。马笘也是已经准备好了早餐,两人吃饭的时候,聊起了将军和玉玺的事情。

    马笘问乐苏:“昨晚那个将军就是孙坚吧?”

    “应该就是他了。”

    昨夜梦中转生的时候,两人碰巧遇到了孙坚从井里取得传国玉玺的事情,随后他们就回来了。

    “孙坚得到的宝贝是……”

    “应该就是传国玉玺吧。”乐苏回答说。

    “其实我那个房间里还有些书和杂志,其中有一本里面提到了传国玉玺。”马笘又说道。

    “什么书啊?”

    “关于未解之谜的书,内容千奇百怪,有一部分是历史之谜,其中就有关于传国玉玺与和氏璧的。”

    马笘的话勾起了乐苏的兴趣,提议说:“吃完饭咱们去看看吧,我想知道详细一些的内容。”

    讲完这句话之后,乐苏吃饭的速度快了一些,明显是急着揭秘。可是马笘坚持要饭后散步,而且还要乐苏陪她。

    反正两人有的是时间,吃过早饭收拾干净之后,马笘和乐苏在屋外转了几圈,然后才去马笘的房间,慢慢翻看起了关于传国玉玺与和氏璧的故事……

    汉代蔡邕在《独断》中写道:“玺者,印也;印者,信也。”

    传国玉玺,说到底还是个印玺。“玺”在秦以前是尊卑通用的,官、私印均可称“玺”。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下令镌刻皇印,宣称只有皇帝印才可称“玺”,是奉为天命的象征。因为始皇玺是用玉做的,后来又作为历代帝王相传之印玺,所以叫“传国玉玺”。

    始皇帝以后,历代帝王都以得此玺为符应,象征其“受命于天”,失去此玺之则表示“气数已尽”。

    如有皇帝登大位而没有此玺,就被讥为“白版皇帝”,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如此更加剧了传国玉玺的争夺。

    说到传国玉玺,还得先说说和氏璧,相传“传国玉玺”就材于“和氏之璧”。

    春秋时,楚国人卞和在山中得到一块璞玉,献给楚厉王。厉王让玉工辨识,玉工鉴定为石头,厉王大怒,于是以欺君罪断卞和左足。

    后来楚武王即位,卞和又去献玉,但仍以欺君罪再断右足。

    公元前690年,楚文王即位,卞和年老失双足,抱玉痛哭。文王派人去问,卞和说:“我并非因为被砍掉双脚痛哭,而是因宝玉被误认为石头,忠贞之士被当作欺君之臣!”

    文王深受感动,于是让人把璞剖开,果然是块宝玉,因是卞和所献,取名“和氏璧”。

    楚威王时,令尹昭阳灭越有功,威王将和氏璧赏赐给他。

    可是昭阳后来却将宝玉丢失,有人怀疑是他的门客张仪偷走的,拘留张仪审讯。

    张仪否认窃玉之事,被毒打了一顿,后来他辗转到了秦国,得到秦王的赏识,被拜为相国,窃国以复仇。

    赵惠文王时,太监缨贤得到了一块玉,鉴定后得知是失踪的和氏璧。

    秦昭王得知和氏璧在赵国,借提议用十五城换和氏璧,而实际上却打算强取。

    秦强赵弱,赵国不敢得罪虎狼之国,只好派出使者携和氏璧前往。

    秦王非常随意地召见了使者,并且当面将玉璧传给左右殡妃大臣观看。赵国使者蔺相如见秦王无意割城,于是用计取回和氏璧,威胁说如若抢夺宁肯碎玉,秦王这才急忙拿出地图敷衍。

    蔺相如有勇有谋,提出和氏璧非同小可,要求秦王斋戒五日后再郑重其事。

    五日后,蔺相如据理力争,让秦王先将说好的城池给赵国。秦王不愿以城换壁,而且此时和氏璧已被蔺相如偷偷送回赵国,秦王只得放弃。

    这就是国人熟知的”完璧归赵”,不过到了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228年),赵国被秦国吞灭,和氏璧还是落到了秦国人手中。

    一统天下后,嬴政称始皇帝。命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咸阳玉工孙寿将和氏璧磨平,雕琢为玺,即为传国玺。

    秦子婴元年(公元前207年)冬,刘邦率军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奉上始皇玺。

    刘邦建立汉朝后,将玉玺作为汉朝的国印,称为“汉传国玺”,也称“汉传国宝”。

    西汉末年(公元8年),王莽篡位,建立新朝。由于皇帝年幼,传国玉玺由元帝王皇后代为掌管,王莽派他的弟弟前去索要玉玺。

    太后气愤地把传国玺摔到地上,骂道:“得这块传国玺,看你兄弟有什么好下场!”

    玉玺因而被摔碎一角,后来用黄金镶补,但还是留下了缺痕。

    公元23年,王莽被杀,玉玺被人献给绿林军将领李松,随后李松又派人送到了更始帝刘玄那里。

    刘玄为赤眉军所掳后,传国玺落入赤眉军拥立为帝的刘盆子手中。后来刘盆子兵败宜阳,将传国玺拱手奉于东汉光武帝刘秀。

    东汉末年,宦官、外戚争权,在一次宫中大乱之际,汉少帝夜出北宫避难,仓促间未带传国玺,返宫后玉玺就找不到了。

    随后又是董卓作乱,天下豪强在袁绍、袁术的率领下讨伐董卓,洛阳城内一片混乱,董卓弃城逃往长安。

    当时孙坚率兵驻扎在洛阳城南宫殿中,某一天,突然有人发现宫殿中一口井内闪着五彩的光。孙坚感觉奇怪,于是命令手下人下井探望,没想到捞出一个带着传国玺的宫女尸体。

    后来此事被人所知,袁术使用手段将玉玺夺了过去,袁术称帝失败后,“传国玉玺”又回到了汉献帝的手里。

    曹魏代汉,传国玺作为“君权神授”的象征,落入曹丕之手。曹丕让人在传国玺肩部刻下八个隶字“大魏受汉传国之玺”。

    西晋受禅,传国玺又落入司马氏手中。此后,北方陷于五胡十六国分裂动荡的局面,“传国玺”几经辗转才重归晋朝司马家。

    公元420年,刘裕废东晋恭帝自立为帝,国号宋,史称刘宋;在南朝,传国玺历经了宋,齐,梁,陈的更迭。公元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传国玉玺为隋文帝所有。

    唐初,皇帝并无传国玉玺。公元630年,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年,隋炀帝萧皇后与元德太子背突厥返归中原,传国玺才归于唐朝。

    唐末,天下大乱,群雄四起。朱温篡唐后,“传国玺”又遭厄运。后唐废帝被契丹击败,登楼自焚,玉玺下落不明。

    在那之后,虽然偶尔有“传国玉玺”现身之鼓噪,但是都是附会、仿造之赝品。

    最可靠的一次是在北宋哲宗时,有人在耕田时发现了一枚玉印,送至朝廷。经十三位大学士依据前朝记载多方考证,认定这就是始皇帝所制的传国玺,但也还是有不少人怀疑它的真伪。

    历经两千余年风风雨雨,“传国玉玺”数隐数现。自从五代时期传国王玺失踪之后,这块国宝真假难辨。真正的传国玺到底在什么地方,已经没有人能回答。

    

第13章 两者似乎并无关系() 
马笘的的房间简单朴素,没有太多少女的感觉,不过原本这也就是一间客房,或许并没有特地为马笘调整过。

    乐苏之前也进来过几次,但每次都没有久留。这次两人看完书之后,马笘没有直接出去,也没有让乐苏离开的意思。

    “我觉得传国玉玺不是用和氏璧制成的。”乐苏有些尴尬,趁机发起一个话题。

    “这事我不是太关心,不过你为什么会这么认为?”马笘饶有兴趣地问道。

    看着小美女那一双明亮的大眼睛,正注视着自己,乐苏心里还有点小激动,他翻开那本书,指着和氏璧的图画解释起来。

    “你看,这个配图的文字提到:卞和所献的璞玉经过打磨后,得到一块洁白无瑕、光润晶莹的宝玉……”

    “所以呢?”

    乐苏进一步解释说:“和氏璧应该是一块白玉,而传国玉玺大概是偏绿色的,孙坚打开匣子看的时候,我瞟到了一眼,你也看到了吧。”

    马笘回想了一下,点头说:“远远的我也没有看仔细,不过确实是深色的。”

    “那就对了,传国玺与和氏璧肯定不是一样东西。”

    “可是书上的记载也不一定是真实的吧?尤其是关于和氏璧的记载,相对比较早,而且很怪异。”

    “确实如此,卞和献玉可能就是个预言故事而已。张仪先不说他到底有没有窃玉,就算是窃玉了,也不太可能是和氏璧。完璧归赵之事看起来稍微靠谱一些,根据其中对和氏璧的描述来判断,玉壁应该是白色的。”

    马笘不明白乐苏怎么推出来的,于是问他:“为什么这么说呢?”

    “蔺相如第一次面见秦昭王时,谎称为其指出玉璧上的一处疵瑕,才将和氏璧取回。由此可见和氏璧洁白无瑕,一点不匀和杂色都没有。如此直接的描述,足可证明和氏璧是白玉,而不是别的什么颜色。”乐苏推断说。

    马笘被吊起了胃口,想亲眼看看和氏璧,“我们再梦中转生走一趟吧。”

    “还是先,那样比较简单。”乐苏露出为难的表情,“而且完璧归赵也不一定确有其事,作为史料明显有夸张的成分。”

    想去又去不了,马笘略微失望,不过她也觉得最近自己太麻烦人家了,于是同意了乐苏明天一起下山的计划。

    现如今两人对下山已经是轻车熟路,随后很快又到了书店,翻上搜寻资料。

    书店里的书还好说,相关书籍并不太多,网上的资料就是浩如烟海了。而且网上重复的、相互矛盾的信息也更多,有时候过多的信息几乎等于没有信息,因为太容易被误导了。

    乐苏让马笘在书里找,自己上网查,这一方面是绅士精神,另外也是马笘习惯上查资料的经验更丰富。

    这回两人还算比较走运,没多久就找到了比较可靠的分析……

    《玉玺谱》、《文献通考》和《二十四史》等文献记载:传国玺“色绿如蓝,温润而泽”、“色正青”、“蓝田之色”,由此可以推断玉玺的材料应为蓝田玉。

    据后来人分析,制作传国玺的玉石是一种具有碧绿、洁白闪光的拉长石。

    有人因此认定这就是和氏璧的材质,其实是过于武断的,因为这并不是对和氏璧的直接描述,如此推断太间接,非常不可靠。?

    那么和氏璧到底是什么颜色、什么材料的呢?

    最初卞和在荆山得到的是一块玉璞,玉璞就是石包玉,从成矿的理论可以知道,它是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