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之药业巨子-第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屈广全,我和你老师这辈子看样子就这回事儿了。你可要努力,我真希望有一天看到你把这些注射液做出来!”

第六十七章 太合适了——太不合适了() 
唐宗义拍拍屈广全的肩膀,“走,我看看你的杜仲。我们出来一般都是采购大宗的中药材,零敲细打的都是供货商直接给我们采购,送到我们仓库,我们只验收就可以了。”

    实际上随着市场的开放,卖中药商家越来越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制药厂就很少到市场去采购了,原因是制药厂需要什么药材,那都是好几家供货商争着供货,价格比较透明,而且制药厂也不给现钱,这批货用完了,下批货供货的时候,才给结清上批货的货款。

    相对于即将开始的新模式,屈广全还算是赶上了药商的黄金季节。

    黄新东小跑着下楼打开仓门,屈广全拆开包从里面拽出大块的杜仲,“唐伯伯你看,年份足,皮厚实,而且没有虫蛀霉变,应该是桥州市场最好的货。”

    唐宗义拿到手里上上下下看了一遍,点点头:“不错。货都一样吗?”

    “我们看着装的包,您可以随便挑着看。”

    唐宗义随便点了两包:“你们俩把这两包搬出去,放到院子里,我仔细看看。”

    黄新东手脚麻利地扛起一包:“广全,不用你,我自己就行了。”

    “行啊,小全,你用的人真不错,有点眼光。”唐宗义笑了。

    包打开,杜仲倒了出来,这一包比刚刚屈广全打开的还要好。再开一包,货色还是一样的好!

    “你这个三吨多货,打算卖多少钱一公斤?”唐宗义看着屈广全。

    “您问的是裸价还是开票价?”屈广全问。

    “行啊,别说你是高中生啊?这都门清!”唐宗义摇摇头:“这么专业,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你说裸价吧,我估计你也没有什么资质,开不出税票。到时候我再给你想办法吧。”

    中药材进货都要讲究追溯源头,来货正规,所以商家供货必须提供证照,而且要开税票。

    但是实际操作期间,往往是个人直接供货给药厂,为了合乎国家管理,个人就到各个有资格供应中药材的药材公司挂个号,以药材公司业务员的身份,去给制药厂或者医院供货,药材公司收取相应费用,并收取这些人的保证金,以保证供货期间一旦出现质量问题,这些个体户不能够走人跑路。

    开一家公司在当时不是谁想开就能够开的,而且公司的正常运转费用也不低。在药材市场干了一辈子的人,绝大多数一生都是采用挂靠的办法。

    唐宗义当然认为屈广全不会有什么资质的,他猜测屈广全大概连开税票都不一定懂。

    唐宗义想的办法无非就是替屈广全找一家公司,过手续开发票。毕竟自己要比屈广全这方面有条件的多。

    不过,这些好心好意屈广全只能够心领了。

    “唐伯伯,我有资质,税票也是可以开的。”屈广全认真地说。

    “你能开税票?你有公司资质?”唐宗义觉得不可思议。

    屈广全不多解释,从公文包里拿出大自然实业公司的执照,“唐伯伯,你看这是营业执照,这是税务登记证。”

    真是!营业执照的经营范围不仅包含中药材这一项,而且包括了产种销一条龙服务范围,一看就是大公司的框架。

    唐宗义还看法人代表一栏名字居然是:屈广全。

    “虎门无犬子,虎门无犬子!师傅地下有知,一定含笑九泉!”唐宗义感慨万千。“小全,没有想到17岁的年纪居然敢干公司!”

    “唐伯伯,我也是赶鸭子上架。”屈广全把公司的来历讲了一遍。

    “好了,我也不给你啰嗦了。昨天我也看了你们桥州市药材市场的行情报了,现在统货(就是一般的,普通的货)杜仲都卖到22了,你的货质量这样好,开票发到燕京结账我给你算27一公斤吧。”

    什么?27一公斤!

    激动的黄新东立即捅了一下屈广全的腰。

    屈广全好像没有感到。“别,唐伯伯,要那么高您回去不好做。我看到岸价按26一公斤吧,就这样我们的利润也是不错的。”

    唐宗义拿手指头指着屈广全:“你呀,没有这样做生意的。27一公斤对我们通任堂来说不算贵,要不是买你的货,买其他人的,按照我们通任堂的标准买下来,绝对是要超过30的。”

    “不,唐伯伯我想的是以后。您想啊,你们通任堂在我这里能够买到物美价廉的货,下次,就是您不开口,你们的采购不也得先考虑来买我的货吗。”

    “那是——”唐宗义看着屈广全,“你小子眼光长远啊!行了,把这包货放到车上,我们回宾馆。”

    刚进了房间,三个下市场的业务员就敲门进来了:“哎呦,这桥州人是疯了!”

    “咋回事?”唐宗义问。

    “往日咱们买货看行情表,大概就能够按价买货,可是这次,没有不涨价的!”

    “我看了一家川芎,要28一公斤,我嫌贵,问了一圈居然还是便宜的,我又找过去,谁知道他28说什么都不卖了,非得要29,还不能筛沫!”张坦伟抱怨。

    “别说川芎了,就说唐经理安排我看的杜仲吧,蹭蹭地拔高!我看好一家质量好的,你猜要多少?24一公斤!我问有多少货,他说就500公斤。说市场上是有有大货的,人家不卖!不涨到28、30坚决不卖!”李宗刚气呼呼的。

    “乖乖,就24一公斤开票发到燕京那得30大多了!”

    唐宗义笑笑,“走,下去看看这个货。”

    “漂亮哎,大货都给这一包一样吗?”李宗刚有点爱不释手。

    “一样,你觉得按照今天的行情能卖多少?”唐宗义看着李宗刚。

    “最少得二十五,开票发到燕京,估计得三十一二。”

    “开票发到燕京二十六你觉得合适吗?”唐宗义问。

    “太合适了!”马莉催促道,“估计这个卖货的不知道行情,抓紧时间定下来,有多少要多少!”

    “卖货的太知道行情了!”唐宗义一拍屈广全的肩膀:“你这个兄弟的货,发到燕京给咱们按26一公斤!”

    “太不合适了!”马莉叫到:“唐经理,咱不能做那样的事,每次人家屈厂长好吃好喝的招待,咱咋好意思坑人家儿子!”

    “是!不合适。”

    “对,给价太低了!”

    “哥哥,姐姐,唐伯伯,我给你们按26元一公斤算照样能挣到钱的。咱们是双赢!”

    “双赢啥意思?”李宗刚不理解,那个时候还没有这个词。

    “就是英语的win…win的中文翻译,双方都得利、都得好处。”

    “额,那就合适。”

    “这样吧,下午让李宗刚去一趟,先过一下称,把你那个三吨货都给我们发走。”唐宗义拍板了。

    “不合适吧,头,人家不卖给咱,反而挣得更多。我说头,要不咱补偿一下人家广全,再给他两个品种呗。”马莉说道。

    唐宗义笑眯眯地看着屈广全,“要是再给你两个品种,你可以做到像杜仲这样质优价廉吗?”

    “谢谢大家,还真有两个品种,产地存了好多货。一个是蝉蜕一个是板蓝根。可以做到质优价廉。”

    “那好,抓紧时间把你的样品寄到我的办公室,然后报个价钱,我们比较比较,合适的话给你报计划。”

    马莉一拍屈广全的肩膀,“板蓝根可是大货啊,我们一年多用量最少是50吨,有你忙活的!”

第六十八章 华祖堂里论中药() 
刘震源第一次到桥州来,作为一名老中医桥州有一个地方是必去的,那就是华祖堂。

    桥州是神医华祖的故乡,东汉名医华祖,与董奉、张仲景并称“建安三神医”。少时曾在外游学,行医足迹遍及苏鲁豫皖等地,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并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很多疑难杂症经他之手得到治愈,因此被称为神医。

    而华祖开创中医外科手术之先河,更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

    华祖在中国医学的地位很高,形象很大。后世哪位杰出医生大家赞誉的时候都会拿他和华祖并列,最高的称号就是“华祖再世”!

    第一天大家采买完药材之后,大家陪着刘震源到了华祖堂。

    华祖堂的位置就在流花馆的东侧,越过新华大街就可以看见华祖堂的侧影了。

    桥州市政府1988年才拉开修缮华祖堂的序幕,从外面看一片簇新,走进里面,还可以看到很多残垣断壁,1961年著名考古学家郭沫若的题词《华祖纪念馆》的石碑还横卧在水塘边。

    华祖堂前后两个跨院,前面跨院正中是华祖的塑像,两侧厢房为历代文人墨客提留的诗印以及后世对华祖研究的文献摘抄样本。

    刘震源在塑像前点了三炷香,鞠躬一拜,神情肃然,看得出老先生对华祖的崇敬,大家一次跟着刘老鞠躬致敬。

    刘震源待众人祭拜完毕,望着屈广全说:“华祖是你们桥州人的骄傲,今天你们的中药材市场之所以这么兴隆,靠的那都是华祖名声。只要你切切实实为社会做贡献了,千秋万代都会牢记的。小子,你年纪轻轻前途无量,记住一定要多为家乡多为老百姓做实事。”

    “您老人家说的是。我一定谨记。”屈广全毕恭毕敬。

    后跨院是一个池塘,池塘外圈种了各样的中药,白芷,牡丹,白芍等等,池塘正中位置一座曲折的石桥直通中心一座巨大的凉亭。

    大家围坐在凉亭里,凉风吹来,杨柳舒展着细枝,格外的清爽。

    刘震源扶着栏杆,望着池水,轻轻叹气:“现在年轻人了解中医中药的越来越少了,有点病都去看西医。”

    唐宗义也摇摇头:“咋说呢?要怪只能够怪社会发展的太快了,找中医一是好医生不多,净点子江湖骗子,就是找到好中医,一个疗程下来最起码得个七天八天的,再碰上卖假药的,多好的方子,抓不来像咱通任堂这样好质量的药,又要麻烦。”

    “谁说不是呢?”采购员李宗刚深有体会:“现在得病,到医院一检查,化验单子多清楚,对症用西药无论是吃药打针还是挂吊瓶,一天两天就可以药到病除,多方便。我自己就是买中药的,可家里人有个头疼脑热的也是用西药,说起来愧对咱通任堂的工资!”

    大家都沉默了。

    屈广全觉得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中医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还有就是中医中药的定位,医学的发展必然是全方面的,中医中药只是其中一部分,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问题。

    比如小时候大家看完春晚,就感觉太完美了,熬夜也得看完。尤其是1982年的那场,更是永生难忘。等到长大了,发现春晚也就那么回事了,看不看也没有遗憾的。

    是不是1982年的就是比现在的好,不是,现在的舞美灯光包括演员阵容都是过去没法比的,只是那个年代的娱乐手段太少了,有一点精彩的大家都会感到新鲜无比,现在娱乐的手段太丰富了,即使变化了很大也还是没有了那么大的吸引力了。

    更何况你还用1982年的那个手段开玩,大家一定兴趣奇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