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抢救大明朝-第2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呜哇!”

    被朱慈烺怎么一说,大殿之内已经有人放声大哭了。哭的那人正是福王朱由崧!

    胖子命苦啊!打小就是养尊处优的天潢贵胄,王府里面应有尽有,简直就是人间天堂。可是李自成一来,全都完蛋,连父母妻儿都没了,只剩下孑然一身。

    虽然朱慈烺又给他赐了府邸,又给赐了10000亩土地,还给了些金银。可是胖福王孤苦伶仃,身体也不好,除了借酒浇愁,也干不了什么,怎么不苦?

    他一带头,大殿里面顿时就哭成一片了。三十三个王大多是苦命王,只有衡王一脉还算完整,其他各家都是七零八落的,有些个还成了光杆王爷,想想都苦。

    至于那些公啊侯啊的,也都差不多,在北京的时候谁不是一大家子?现在还剩几个?谁没有一堆亲人死在乱世当中?想想都惨啊!

第334章 咱们为什么那么惨?() 
呜哇哇。。。。。。

    朱元璋还有一群大明开国功臣和靖难功臣的后代,现在就聚集在思过宫里面哭!

    也不知道孝陵地宫里面的朱元璋会不会被气得显了灵?

    朱慈烺看见这一幕,也只是叹息不已。大家的老祖宗都是什么样的狠人啊!随便拉一个出来,都是杀人如麻,杀人不眨眼的角色!

    子孙却这样没用。。。。。。

    “别哭了!”终于有人吼了一嗓子,是英国公张世泽,他现在是右都御史,东南那些世袭的“卫所之主”最恨的就是他领导下的右班御史了。

    全都是穷凶极恶的北京勋贵和世袭武官的子弟啊!

    本来和东南的“卫所之主”是阶级兄弟,大家应该互相关照,一起把大明朝给贪没了的。可是现在却翻脸不认人了,为了百分之十的奖金,全都猛如老虎恶如狼。东南的卫所主人们,不管是多少代的世袭指挥使、世袭千户,落在他们手里,不死也得被扒层皮——识相的就主动交出土地,还能带着浮财去城里当个富家翁。不识相的,全他n的给查抄了,本人还得流放海岛!

    而张世泽也没白得罪人,“百分之十”的奖励金里面,也有他一份儿。

    几个月的“张扒皮”当下来,他已经捞了好几十万了!

    可是在发财的同时,他也没忘记反思——大明东南没有一个卫所还能养兵了。而东南各地的营兵,除了高杰和黄得功两部尚可,其他也几乎都是纸糊的,不堪一用。

    “都他n的是咱们自己在造孽啊!”张世泽黑着脸,拍着胸脯,“我张扒皮这几个月到处查卫所,查倒了不知道多少家。。。。。。可是有一家是冤枉的吗?东南这里,还有一个卫所能养兵吗?没有了。。。。。。岂止是东南没有,北边一样没有啊!而且卫所的土地,不是咱们这辈给造没的,在咱太爷爷那辈就这样了!本来该养兵的土地,都他n的低价租给了当官的,当官的再租给小军户。本该用来充实武备,用来养兵的土地,都成了咱们这些人的生财之道了!咱们家家户户都发了,可是国家却没兵没将的,差一点就亡了!”

    他这话说得可有点太敏感了,说完之后,包括崇祯皇帝在内,众人面目上都是阴晴不定。

    朱慈烺这时点点头道:“英国公说得好啊!今日之议,乃是诊国家之病,思自己之过。自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了。对于国家之病,大家有什么想法,都说出来吧。。。。。。这国也不是本宫一个人的,大家都有一份啊!有什么不能说的?”

    “可不是嘛!”首辅魏藻德也叹了一声,他是通州三卫的军籍出身,本人又是少年得志的才子,“何止天下卫所的地都给偷了,各州各府的官田,一样三钱不值两钱的租给士绅豪门。。。。。。士绅本来是不免税的,后来开了免税,再后来又把本就不交多少的官田租子也当田赋一样给免了。全国那么多官田,都成了士绅发财的私田了!

    另外还有商税。。。。。。挂个举人、秀才的牌子,下面的税关就不敢收钱了。如果谁敢坏了规矩,那就是地方上士绅煽动抗税,而官府却毫不作为。万历年间那么多次抗税,大多就是这么闹起来的!”

    崇祯皇帝突然插话问:“不是都说税监不法,横征暴敛,以致逼反了百姓吗?”

    朱慈烺笑了笑:“当官的不办事,派出的太监,呵呵,自然要顺便多捞一点的,人之常情。而太监又都是孤穷之人,也没有治民理财的本事,他们要完成先帝的旨意,就得招揽爪牙办事。那些爪牙,当然也得捞钱。。。。。。而且他们知道自己来钱的路子长久不了,更得抓紧时间拼命捞,惹出民怨也不足为奇。可这事儿归根结底,还是诗礼传家的士绅在滥用朝廷的优待逃漏商税、田赋。而科举出身的官员和他们根本就是一伙的,不愿意认真的去收税!要不然,神庙爷爷为什么要派太监去收税?”

    福王这个时候已经哭好了,抹着眼泪道:“勋贵和武官吃军卫的,文官和士绅则偷税漏税,而咱们这些王爷也好不到哪儿去!不也一样接受大户的投献?河南境内,到处都是福王的田,福王的店,福王的产业遍及河南,其中有先帝赏的,也有许多是投献、诡寄而来的。

    而河南的官田、军田,也是几十万、上百万的赏给王府。。。。。。现在都没了,家都没了,人都没了,什么都没了!早知道,都拿去养兵不好吗?”

    刚刚袭封的周王朱伦奎接过福王的话,叹了口气:“咱们的人也太多了。。。。。。在遭逢大难之前,咱周王一系就有好几十个郡王府!至于将军、中尉更是多如牛毛。每个都要河南百姓来养活,的确是苦了百姓!”

    朱慈烺点点头,接过话题道:“这事儿也怨朝廷,总是信不过藩王,不愿意让藩王、郡王出来做事,对下面的将军、中尉,也一样是不相信的。不让他们出来做事,那就得养活他们了!结果人丁滋生,数量日众,直到后来养也养不起了!”

    他顿了顿,掰着手指头道:“一是勋贵、武官侵吞军卫土地;二是士大夫倚仗朝廷优待偷税逃税;三是藩禁严厉而宗室人丁繁殖,数目太多。。。。。。这三者,的确是咱们大明天下败坏的关键。

    在这三者之外,本宫还总结出几条过失,也说出来让大家议一议。。。。。。一是海禁;二是宗藩朝贡;三是十五不征之国!”

    朱慈烺的话一出口,大殿里面所有的人都愣住了。

    这位太子殿下想干什么?他是来孝陵请罪的,还是来向地底下埋着的朱元璋问罪的?

    海禁、宗藩朝贡体系和十五不征之国可都是大明祖制,是朱元璋开创的祖制啊!

    崇祯看了看朱慈烺,又看了看大殿中的王爷和大臣们,似乎在提醒大家:太子公然批评太祖,大大的忤逆不孝啊!

    朱慈烺嗯咳了一声:“太祖高皇帝被改得还少吗?九大塞王不就被圈起来啥事儿都不干了?既然先帝们能改,咱们就不能改上一改?有错能改,善莫大焉啊!”

第335章 要改革,要开放() 
崇祯皇帝又一次猜错了儿子的心思——这是正常的,朱慈烺的心思多坏啊,哪是他这个老实皇帝能猜到的?

    朱慈烺带着崇祯,还有在京的王公大臣到这个孝陵思过宫来,既不是为了逼宫,也不是为了思过,更不是为了向朱元璋请罪,而是为了召开一次事关大明朝改革和开放的会议!

    改革和开放这事儿,当然得有一次“王公大臣会议”来布署和推动了。同时,朱慈烺还必须统一内阁、大元帅府和王公大臣们的思想。

    统一了思想,改革和开放的事儿才能大张旗鼓的推进啊!

    而且,也只有走了改革开放的路子,大明的军事和经济才能走上发展的快车道。

    要不然,老朱皇帝定下的十五不征之国、宗藩朝贡体制和海禁国策,就会成为大明走向海洋并且从海上获取力量的绊脚石。

    别的不说,就连设立“上海特区”,同荷兰、葡萄牙、日本建立正式且平等的外交关系的事情,都没有办法进行。更不用说向欧洲各国派出使团和留学生了。。。。。。

    如果没有正式和平等的外交关系,大明想要成系统的引入西方的科学军事技术,不说办不到,那也是困难重重。

    另外,大明如果想要在海上扩张,那么十五不征之国的限制就必须打破。否则这个也不征,那个也不征,向何处去扩张?

    第一个附和朱慈烺的当然是“张居正式的改革家”魏藻德了,那可是要名垂青史的人物啊!以后的魏藻德传就照着诸葛亮传来写。。。。。。

    他说:“千岁爷说得不错,祖制是二百多年前的老办法,现在不合时宜了,可不就得改吗?太祖高皇帝那会儿,也不知道地是圆的,也不知道海上会有西洋的商船一船船的运银子进来啊!海上既然有大利,咱们怎么能禁了?再说,海禁压根就禁不住!禁来禁去,无非就是堵了朝廷的海路,使得走私盛行,海疆失控。”

    “可是穆宗已经下旨开海了。”崇祯皇帝又小声的插了句话。

    “父皇,”朱慈烺笑了笑,“隆庆开海的步子还是小了,这一回咱们得大踏步的开海禁。。。。。。黄卫帅,你说说吧。”

    黄斌卿是海军卫的都指挥使,开海的事情他是有发言权的。

    “隆庆开关开放的并不是外洋商船来港,而是允可大明商船出港。”黄斌卿解释道,“本朝向来是允许外船来港的,早年开放有广州、宁波、泉州三港,分别通南洋、日本和琉球。后来实行海禁,仅开广州一港,隆庆年间又加开了漳州月浦港。

    不过广州、月浦二港,早就不能满足东西二洋通商之需了,而且二港距离南京太远,不易管理。所以就有不少海商建议在长江口再开一港!”

    “开在长江口?”崇祯皇帝眉头紧皱,“就不怕倭人探明虚实,沿着长江入侵?”

    朱慈烺笑着:“父皇多虑了,倭人在崇祯初年的时候就闭关锁国了。而且该国的水师自壬辰倭乱败北后就一蹶不振,如今根本不是郑家水军的对手,如何能跨海而来?”

    日本在丰臣秀吉统治的时代,倒是拥有不弱的海上武力,要不然也不可能入侵朝鲜。不过在关原之战后,比较重视水军的许多西军大名都损失惨重,水军力量也就一蹶不振了。而大明这边,因为郑芝龙这个吸收了许多西洋航海技术的海贼王的归顺,一下子就拥有了东亚第一的海军实力——在近海都能和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舰队叫板!日本幕府海军和西南诸蕃的海军对于郑家水师而言,根本就是小菜一碟!

    而且因为德川幕府的锁国政策,加之日本国所处的位置向来是东西方贸易航线的末梢,本来就没什么海商,锁国之后就更不用提了。这年头没有海商哪有海军?海军需要发达的造船业和大量能够进行远航的水手为基础,而造船业和水手的养成都需要有庞大的海商群体。

    “如今不是倭寇来,而是咱们去了!”朱慈烺笑着,“而要去日本,就得改了宗藩朝贡和十五不征之国的祖制。。。。。。要不然咱们去干什么?给倭寇送钱?”

    大明的宗藩朝贡体制加上十五不征之国,所产生的后果就是赔本赚吆喝——你不揍人家了,人家凭什么给你上贡?还不是薄来厚往?朱慈烺可没兴趣倒贴。

    朱慈烺又道:“便是从海防考虑,朝廷也应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