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刘备的日常-第5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孤正有此意。”刘备欣然点头:“洛水漕运向来繁盛。若能劈水路直通园中,获利当不可计数也。”

    “主公明见。”毕谌言道:“函园与蓟国城邑皆不同。函园虽广,却无法耕种。城外便是洛阳西郭,更无水田。园内民众,若得丰衣足食,经商乃唯一便利途径。港口自然是重中之重。”

    “毗邻阳渠,兴建二座漕港。西运东输。将西域、陇右名产,源源不断贩来园中售卖。”刘备这便打定主意:“从此往后,金水小市,只售卖蓟国名产。”

    “遵命。”毕谌大喜领命。

    西邸。万金堂下,销金窟。

    陛下端坐大梁,自斟自饮。待铜钱雨落,余音绕梁。陛下意犹未尽,睁眼出声:

    “说来。”

    黑暗中便有人答曰:“皇后在爵室面见蓟王。又引何氏相见。不久即离去。”

    “如何相见?”

    “垂帘相见。”

    “如何交谈?”

    “隔帘交谈。”

    “可有失礼?”

    “未有失礼。”

    “去吧。”

    “喏。”

    陛下“乱而无损”。看似混乱无忌,却皆有迹可循。一切尽在掌握。皇后身边,必设眼线。

    正因刘备恪守臣节,未曾失礼。陛下才引蓟王为将来托孤之臣。

    但凡蓟王与皇后有一丝苟且,陛下当下雷霆之怒。

    正所谓“不下倍上,淫不破义”。

    这便是刘备心中的义理支撑。

    陛下常赞蓟王:有礼有节。便是此因。

    待细作悄无声息,自行潜离。陛下便起身返回万金堂。

    王美人放下熟睡幼子,赶来服侍。

    “陛下,贱妾有一事相求。”

    “美人何事?”陛下笑问。

    “贱妾想请王兄一聚。”王美人略显紧张,生怕陛下拒绝。

    “这有何难。”陛下笑道:“明日遣人去殖货里传语便是。”

    “谢陛下成全。”王美人柔然下拜。

    “美人何须如此见外。”

    陛下凝望她的目光中,忽升出一丝悲悯。

1。188 风闻奏事() 
洛阳城风传的两件大事,皆与蓟王有关。

    窦太后嫁姑,何皇后嫁妹,为其一。陛下将前大将军梁冀菟园更名函园,赐予蓟王为其二。

    蓟王何许人也?

    汉室贵胄,天家麒麟。英姿勃发,春秋鼎盛。富可敌国,文武双全。“北境的守护者,草原的撑犁孤涂,鲜卑驯鹿人,哺育万马者,东胡之共主,诸羌执鞭者,遥远绿洲的主人,陇右牧羊人。身长八尺,猿臂蜂腰,礼赞百姬而气不喘,悬钟后顾,玉树临风,天生刘三墩是也。”

    传言,自从与蓟王汤池共浴。向来目中无人,眼高于顶的孔文举,竟一扫先前狂傲不羁。虚怀若谷,礼贤下士。

    所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古人诚不欺我。

    希雷娅等御姬,皆有孕在身。洛阳乃是非之地,刀光剑影,阴谋诡计,相爱相杀,防不胜防。刘备一人置身漩涡即可,又岂能令妻儿涉险。待七月蓟国名产船队抵达,刘备便将御姬悉数遣回临乡王宫,安心备孕。

    蓟国来报,王子馆已建成。待八子二女年满五岁,蓟国四位少师,便可入馆。王傅黄忠亦常入馆,悉心传授,文治武功。

    话说,史上刘先主之所以半生飘零,数遗妻子。正因无有根基。刘三墩痛定思痛,引以为戒。结合自身汉室宗亲的优势,与两位国相定下了升爵之路。大汉二十一等爵。非刘不王。常人所慕,不过万户侯。而刘备,却可裂土封王。此,便是刘备最大的优势,亦是最大的“天赋属性”。所谓“天赋”,便是“独有”而“排他”。人云亦云,不过是拾人牙慧。走旁人老路,亦乏善可陈。与荆棘丛中,辟一条专属之路,才是开天辟地第一人。

    放眼天下群雄,能如刘备者,凤毛麟角。而放眼三国。在此星空下的刘备,亦称第一。

    还有谁?

    君臣携手勠力,一路砥砺前行。终于达成。

    所谓“未雨绸缪”。又曰“以备不虞”。此,便是大局观。

    人去楼空。府中只剩先前宫中所赐婢女。其中有多少各式人等的细作眼线,何须多问。刘备居家的一言一行,皆被婢女一字不漏,传于上听。至于上司是何人,贾诩早心知肚明。

    正因府中耳目众多。待送走希雷娅等人,刘备整日游山玩水,走亲访友。早出晚归,乐得逍遥。

    这几日,索性宿在函园工地。与大匠师为首的蓟国能工巧匠,精雕细琢。打造二崤陵邑。

    大将军何进,遣侍御史桓典,劾奏蓟王刘备,巧立名目,在函园之内大兴土木。有逾制之嫌。此罪,可大可小。轻则削县,重则除国。

    两汉言路开放,侍御史“风闻奏事”,更是常态。而到了南北朝时,更是被列为监察制度。即,御史有权“风闻奏事”,又称“闻风弹事”。

    “旧例,御史台不受诉讼,有通辞状者,立于台门候御史,御史竟往门外收采之,可弹者略其姓名,皆云风闻访知。”

    换言之,无需真凭实据,只需据传闻便可举报。也无需署名。

    桓典,字公雅,谯国龙亢人,太傅桓焉之孙。复传其家业,以《尚书》教授颍川,门徒数百人。举孝廉为郎。居无几(为郎官不久),会沛相王吉以罪被诛,故人亲戚莫敢至者。桓典独弃官收敛归葬,服丧三年,负土成坟,为立祠堂,尽礼而去。

    后辟司徒袁隗府,举高第,拜侍御史。时宦官秉权,桓典执政无所回避。常乘(青)骢马,京师畏惮,为之语曰“行行且止,避骢马御史。”

    换言之。大将军何进之所以能请动桓典,因其曾是司徒袁隗属吏。而大将军府长史,便是袁绍。

    正因桓典不避权贵,能直谏。由他出面,自是理所应当。大将军何进,又能撇清干系。一石二鸟。

    陛下笑道“园中土木,朕尽知也。日前蓟王上表,他日欲葬在洛阳。请改立函园为函陵。朕已答应。”

    尚书令曹节亦出列“蓟王亦有表奏呈递尚书台。言,待王陵造好,便遣国人入园守陵。此乃祖制,并无僭越。”

    “原来如此。”桓典言道“若为王陵,当可仿造城邑。”

    “正是如此。”难得见骢马御史让步,陛下亦不由得松了口气。

    尚书令曹节,亦不由得暗叫一声“好险”。得知桓典风闻奏事,劾奏蓟王大兴土木。曹节连夜传语殖货里。蓟王不在。二位府丞代为执笔,又将表奏连夜递回。由尚书令曹节,亲自入宫,送往尚书台。这才赶在今日早朝,完美过关。

    何为权贵。

    一人有难,八方支援。

    身在函园的刘备,醒来方知。今日早朝,被侍御史桓典弹劾。

    此人是敌是友?

    刘备这便返回府邸

    “消息何人告知?”

    贾诩笑答“听闻乃河南尹何苗,趁夜投书尚书府。”

    “原来如此。”刘备欣然点头。

    如此隐秘之事,必然知之甚少。何进设谋,弹劾刘备。作为何氏一门的何苗,自然在列。何苗乃何皇后“同母兄”,大将军何进“异父异母弟”。本为朱氏之子,故又称朱苗。换言之,何苗与何进,并无血亲。也正因如此,素不与兄何进同心。

    贾诩言道“此人当可一用。”

    刘备轻轻颔首“文和替孤送一份厚礼,结好何苗。”

    “喏。”

    金水汤馆,二楼雅座。

    河南尹何苗,举目四望。正见贾诩含笑起身。这便急忙上前见礼“见过右丞。”

    “拜见府君。”何苗不过平揖,贾诩却长揖及地。

    何苗心中一喜“请。”

    “请。”

    宾主落座。贾诩笑从袖中取出一四四方方斑斓锦囊,推到面前。

    “右丞何意?”何苗喜上眉梢,却明知故问。

    “替我主,谢府君通告之义。”贾诩言道。

    “我与王上,神交已久。举手之劳,何足挂齿。”不等贾诩开口,便迫不及待收入囊中“却之不恭!”

    “不成敬意。”贾诩忽话锋一转“只是……有句话,诩不吐不快。”

    “右丞只管说来。”何苗慨然一笑。

    “我主与大将军并无仇怨。且又得皇后赐婚。两家既结通好,大将军又何必如此?”

    “唉!”何苗亦叹气“不瞒右丞,此乃袁绍之计也。”

    “哦?”贾诩心中一动“愿闻其详。”

    本欲结好蓟王,今又收下重礼。何苗便将前因后果,和盘托出“起因,便是赐婚……”

    。

1。189 江淮孤生() 
听何苗滔滔不绝,将前后诸情说完。

    “原来如此。”贾诩眸中精光,一闪而逝“竟不知其中还有此等隐情。全仗府君高义,先行告知。否则我主必遭人诟病。惹祸上身。”

    “王上天纵英才,有大功于社稷。又是汉室宗亲,我乃外戚,所谓‘手心手背’。岂能坐视,骨肉相残。”

    贾诩闻言,不无动容“府君言之有理。诩,代主公深谢。”

    “好说,好说。”言语间,何苗似不经意开口“不知王上何时回府,恨不能早日相见。”

    贾诩笑答“府君之意,诩已尽知也。”

    “如此,甚好。甚好……”何苗亦露出一丝讪笑。

    二人把酒言欢,颇多心照不宣。

    恭送何苗志得意满,转身下楼。贾诩缓缓直起身。

    “来人。”

    “卑下在。”阎行自暗处走出。

    “速备车驾,去函园。”

    “喏。”

    洛阳西郭。函园行营,主臣相见。

    贾诩开门见山“此乃苦肉计也。”

    “哦?”刘备一愣“文和何出此言。”

    “袁绍乃献连环计。先令桓典劾奏主公,再令何苗告密,取信主公。正因何苗素与何进不和,故以其充当细作,探听虚实。料想,我等必不会见疑。”贾诩言简意赅。

    “反间计。”刘备这便醒悟“若换作旁人,必被瞒过。奈何若论‘连环计’,普天之下,无人能望文和项背。”

    “哈哈……”陪坐诸人,抚掌大笑。

    贾诩亦笑“主公……此言大善。”

    左丞荀攸笑道“何不将计就计。如府中婢女这般,亦可为我所用。”

    “如此,便由二位府丞去办。”刘备欣然点头。

    “喏。”贾诩、荀攸,双双领命。

    蓟王留宿函陵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为督造幕府大营。拖家带口迁往蓟国的五万大军,及“家小”。皆被充作“流民”与“部曲”。而非幕府精锐。换言之,俸禄皆由赀库发放。

    事实上。此次迁往蓟国的“家小”,多是流徙陇右的关东罪官,及幕府属吏的宗人。与五万精锐并无干系。五万精锐中,除去刘备在度辽营招募的并州游骑,剩下多为陇右羌氐诸胡之锐骑。家人早已定居大震关与大散关。

    蓟王有备无患。陈仓狭道中燔史关墟,亦在重建。筑成后,设关都尉戍守,谨防贼人从二关之间潜入。至于狭道,刘备还不打算修复。

    百忙中,又去拜见恩师。

    洛阳令周异,先时因故被贬。亦借住在恩师府中。本欲归乡辟祸,却被恩师好言挽留。言,待见过蓟王,自有分晓。刘备见之大喜。当即拜为京沚令,兼领王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