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得郑公,备如鱼得水也。”
“得明主,如老骥遇伯乐也。”
两人相视而笑。郑玄又为刘备引荐孙嵩、赵岐、赵戬三人。
皆海内高士。刘备肃容行礼:“备与诸公,相见恨晚。”
蓟王长揖及地,三人亦肃容下拜。口称:“不敢”。
刘备将郑玄四人,请上西席。这才反身落座。
礼贤下士,了无痕迹。足见发自肺腑。
“盛名之下无虚士”。
四人皆大儒。又各自颠沛半生,饱受流离之苦。自当遍尝冷暖,阅人无数。与刘备虽是初见,然蓟王情义扑面,直令人如沐春风。赤诚之心,坦露无疑。乃世之英杰也。
所谓“扬长避短”,又谓“趋利避害”。对见惯世态炎凉,深谙明哲保身的海内大儒而言。出仕刘备,当有“百利而无一害”。
蓟王待人以诚,待人以宽。志向远大,胸怀天下。喜怒不形于色,爱恨分明,利落果敢。有情有义,文武双全。能广开言路,虚心纳谏。虽文治武功,却只除首恶,从不滥杀无辜。难得又是长情之主。
一言蔽之。出仕蓟王,后半生荣华富贵,享之不尽,还能令后人蒙荫。若能再兴汉室二百年,可称一本万利乎。
大儒最怕,祸从口出。
蓟王百无禁忌,还有何所虑。
见郑玄身后诸弟子中,有一人与众不同。刘备笑问道:“敢问郑公,此何人也?”
麒麟识英。名不虚传。
郑玄笑道:“此乃门内国子尼。”
陪坐东席的郑泰定睛一看,正是那日引路书生。
书生旋即行礼:“乐安国渊,拜见王上。”
见他不卑不亢,从容有度。刘备笑叹:“国子尼,美才也。吾观其人,必为国器。”
“哦?”位列次席的孙嵩,不禁叹道:“王上果非,常人也。”
“孙公何出此言?”刘备一愣。
孙嵩答曰:“王上此语,竟与康成公,不谋而合。”
国渊伏地对曰:“恩师门内,英才辈出。众师兄弟皆有高才。王上何不一观?”
刘备欣然点头。便将郑玄身后诸弟子,依次看来。
与蓟王目光一碰,便有人伏地下拜:
河内赵商、清河王经、乐安任嘏、北海张逸、鲁国刘琰、汝南程秉、北海孙乾、山阳郗虑、南阳许慈。
年纪虽参差,然长幼有序。
闻“北海孙乾”,刘备不由心中一动。该来的,终归会来。
待众人介绍毕,孙嵩笑言:“康成公门内十贤,已尽入王上彀中矣!”
坐上众人,纷纷抚掌而笑。
正值用人之际,郑玄满门来投。刘备焉能不喜。
刘备只知孙乾,却不知余下诸人,皆青史留名。
正如刘备所言,双方相见恨晚。传令座舰游麟号,设宴接风。郑玄等人,遂换乘游麟号,与刘备同船返回。
船入巨马水。一路走来,闻千里稻香。见大堤两岸,水网纵横,稻田绵延无边。田中农人乘屉舟往来,水陆皆有兵士巡视不断。郑玄方知蓟国之富足。
听闻少时,刘备从河南移稻。郑玄笑问,王上何必舍近求远。
又道:今汉建武年间,渔阳太守张堪“于孤奴开稻田八千余顷,劝民耕种,以致殷富。”
换言之。北地稻作第一人,并非他刘备。
不知为何,刘备忽然忆起,大震关时。有氐酋取陪葬明器,佐证梯田并非刘备发明。听闻有渔阳太守,“圣童”张堪,早百五十年在北地稻作。方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便是郑玄门徒中,亦有“蒋氏翁、任氏童”之乐安任嘏,童子成名。
只闻后世“伤仲永”,不闻先汉“竖子成名”。
窥一斑而知全豹。
时下少年英杰,何其多也。
1。29 扶摇直上()
夜泊南港,郑泰恭送郑玄入城中国宾馆安歇,门内十贤,侍奉左右。千余门生,则就近安置在南港各处邸舍。南港号称“不夜港”。四海大船,往来于此。船夫舟子,何其多也。别说千人,便是万人亦住得下。
翌日清晨。又分批送往楼桑,授广厦千栋。
虽说“良田万顷,日食一升;广厦千间,夜眠八尺。”奈何家中还有老小。十年寒窗,出人头地。亦是正当追求。
船入白湖港,沿滨水长廊,入“楼桑四市”之“后市”。换乘轨道舫车,驶向大溪地。
一路行来。见重楼高阁,繁华盛景。街上行人如织,各个穿金戴银,贵气扑面。汉、胡、羌、蛮,各色人等,穿行其间。更有远自西域的驼队,闹市往来。驼背上胡姬,花枝招展。异域风情,我见犹怜。“卿大夫一妻二妾,士一妻一妾。”爵民可享齐人之福。纳妙龄“鲜卑婢”入家门,几成惯例。
路上所见所闻,无不啧啧称奇。
或问:何为楼桑?
答曰:楼桑楼桑,楼高五丈桑。
五丈桑,便是蓟王祖宅前,那株“童童如车盖”的老桑。蓟王少时,失手坠树前之豪言,楼桑人尽皆知。然邑中重楼,皆高过五丈桑,足见繁盛。
大溪地便是蓟王少时,陷地得田的溪谷地。今蓟王家百余亩美田,皆被重楼环抱。腊赐时,蓟王家米,更是主赐之一。能得一小袋蓟王家米,守岁时与家人分食,百官无不弹冠相庆。
蓟王富有千里之土。然家中不过良田百亩。亦因地少,故而显贵。
稻收已近尾声。蓟王家百余亩美田,均产八石余。饶是如此,分与百官,亦不足一石。
然寓意之深远,堪比夫妻“同牢合卺”之礼。
能“与王共食”,臣“虽死无憾”。
大溪地,乃伐西林扩建。南北五里余,东西三里余。可新建宅院,一万栋。
早在大震关时。最终规划,二位国相便已六百里上报蓟王。如今街道纵横,脚手架林立。百工居肆。作为王兴之地,楼桑能工巧匠,何其多也。重楼高阁,拔地而起。可谓日新月异。
待建成,将再得齐民万户。为苦无立锥之地而日日心忧的楼桑令乐隐,终能扬眉吐气。
尤其是听闻,有郑玄门徒千人举家迁入。乐隐更是大喜过望。这便命人细心修缮,将所建良宅,先行分与郑门子弟。楼桑一户齐民,院中有:前楼、后楼、仓楼、望楼、水塔、双阙楼、四角楼。计十楼。历经多次升级改造,军民两用,攻防皆宜。平日住人,战时守备。
齐民宅院,皆为汉律所规之“九百方步”。计三十宅。
先居后买,分期偿还。每年最低还“一宅”,三十年还清。事实上,楼桑居民何其富有。无信不立又恐夜长梦多。故而许多人家早已提前还清。毕竟,蓟王当初只作价十万。今已涨至百万。
楼桑令乐隐上疏询问:大溪地新建宅院,当售何价?
蓟王答复:仍作十万。
然却是蓟钱十万。折五十万两汉五铢。对蓟人而言,别无不同。只因蓟国早已完成钱币更替。对于想迁入蓟国的民众而言,不啻为一笔巨款。
然各地豪商,却愿出百万蓟钱,购得一栋。能欢天喜地,落户楼桑。盐铁、茶马、玉石、兵甲、机关器……等等,只有蓟商专营的诸多产业,皆不再设限。获利何止百倍。
随不断有楼桑爵民,迁往临乡王城。邑中商人渐多。能有千户“学士之家”迁入楼桑,难怪楼桑令乐隐,喜不自禁。
所谓“潜移默化”。楼桑有蓟太学坛、白湖女校、医学院、将作馆……又有郑学入主,学术气氛自当浓厚。
“富贵不染铜臭”,乃出王上之口。
言下之意。富只为贵之始。富裕之后,“贵”理应成为更高级的人生追求。
煌煌天汉,以“高”为贵:
身高(地位)、名高(名望)、德高(操守)。有此三高,方为贵也。
又谓“土豪劣绅”。便是富了之后,再无追求。铜臭染身,难称“人贵”。
待舫车停稳。郑门学子,陆续下车。放眼望去,此情此景,如诗如画,如痴如醉。蓟王礼贤下士,竟至于此乎。
急忙去信家中,举族迁来楼桑安居。
十月下旬。月末大朝,如期而至。
百官已得二位国相传讯。这便整理仪容,身披朝服,六百石及以上悉数与会。
垂帘已撤,独设王座(坐榻)。
左国令士异高声唱喝。蓟王身披冕服入殿。
冕服,乃礼服之一种。由冕冠、玄衣、纁裳、白罗大带、黄蔽膝、素纱中单、赤舄等构成。乃君王举行重大仪式所穿戴之华服。寻常朝会,无需如此隆重。
换言之。此次大朝,必不寻常。上次王上身披冕服,乃为封侯拜相。今次,或亦如此这般。
如蓟都尹娄圭,足智多谋者,心中一动,便了然于胸。
“臣等,拜见主公。”
“诸君免礼。”
自九串繁露后,环视百官,蓟王笑道:“诸君通宵达旦,忙于稻收,孤本不想徒增烦扰。然‘独乐乐不如众乐乐(dú yuè lè bù rú zhòng yuè lè)’。今有一喜,欲与诸君同享。”
言罢,蓟王目视左国令士异。
士异随取诏命,徐徐展开:“召诸公入殿。”
须臾,身披麻服,鹤发童颜的郑玄与三友,自偏殿入内。
如蓟王所言。百官忙于稻收,郑玄出仕,少有人知。见四人年纪各异,却皆有儒雅之风,必是饱学之士。百官纷纷猜测,究竟是何许人也。
“封郑玄为上庠令,秩二千石,‘银印青绶’,兼领蓟王宫中庶子。另赐黄金千两、铜钱百万、蜀锦千匹,四季朝服及驷马安车一驾。”
“臣,遵命。”郑玄下拜。
“竟是郑公!”便有人惊呼出声。
“封孙嵩、赵岐、赵戬,为太学博士,秩六百石,‘铜印黑绶’。另赐黄金五百两、铜钱五十万、蜀锦五百匹,四季朝服及骈马公车一驾。”
“臣等,遵命。”三人难掩激动。
待女官捧来坐席,四人依次落座。
“郑公,海内大儒。今携门内弟子出仕,乃举国之幸也。”刘备笑赞:“太学坛得郑公主事,亦是莘莘学子之大幸也。”
“主公谬赞。”郑玄拜奏:“身受知遇大恩,老臣定当恪尽职守。传道授业,教书育人。为主公大业,拾柴添薪。”
“好一个‘拾柴添薪’!”饶是蔡少师,亦不禁赞道:“王上得康成,如鹏乘风、龙行云,当扶摇而上九万里。”
百官各自点头。郑玄大名,如雷贯耳。
“借蔡师吉言。”刘备笑道:“国中英才辈出,造福万民千秋。亦是孤平生所愿。”
见左国令又取诏命在手,百官议论纷纷。
莫非还有大贤来投。
1。30 一门出仕()
左国令士异,又取一诏命,徐徐展开“召诸子入殿。”
先召诸公,再召诸子。上下呼应。
却不知……是谁家诸子?
待五人身披儒服,齐齐登殿。便是少师陈寔,亦不禁为之动容。更别说陈纪等少师六子了。百官中亦有人辨出,五人乃陈少师五子之子。少师之五孙也。
“封陈忠为渠阳长,秩三百石,‘铜印黑绶’。另赐铜钱五万,蜀锦十匹,四季朝服及匹马轺车一辆。”
“臣,领命。”
“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