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刘备的日常-第6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劳兄弟回禀右丞,我等自当依计行事。”杨奉肃容下拜。

    “得令。”事不宜迟,游徼即刻返回洛阳不提。

    朝歌县,鹿场山。苍岩谷,黑山大寨。

    数月之前,黑山贼为报大贤良师之仇,兴兵弑君。虽一击而中,却也损失惨重。山中太平死忠,黄巾宿贼死伤殆尽。又被白波军背后一击,宿贼伤亡惨重。唯有龟缩大营,据陷自守。鏖战至隆冬时节,千里冰封。白波贼这才饮恨退兵。

    自沙丘归来。张燕深居简出,闭门谢客。

    直到方士襄楷到访。张燕这才强打精神,大寨相见。

    “渠帅别来无恙乎?”襄楷仙风道骨,隆冬时节,却一身春衫。不为天地所动。

    “(张)燕自归来,疑窦满腹。还望先生不吝赐教,为我解惑。”张燕抱拳道。

    “此,皆出神上宗师之谋也。”襄楷开门见山:“灵帝崩而天下乱。新帝继位,大将军何进、骠骑将军董重,宫中十常侍等,皆蠢蠢欲动。废史立牧,便是大乱之始。不出数年,今汉国祚将尽。”

    “何人能继任大统?”此,才是张燕心中最大疑团。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能取天下者,必在群雄之中。”襄楷深邃一笑。并未明言。

    “燕总觉得,此事背后,似另有高人。”张燕亦直言不讳:“王使君杀身成仁,一了百了。可惜灵帝因何箭疮发作,血崩而亡。遂成未解之谜。且神上宗师又因何料定,灵帝必死于困龙台上。亦未可知也。”

    “神上宗师,智机高绝,神鬼莫测。掐指一算,能知上下五百年。岂是我等凡夫俗子,能望其项背。”襄楷笑着开解:“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前情往事,不说也罢。某此来,便奉神上宗师之命,为百万黑山,指点迷津。”

    “先生所言极是。”张燕急忙抱拳道:“愿闻其详。”

    “有并州牧董卓,近日北上。从南匈奴王庭及奢延鲜卑属国,借兵数万。约定开春之后,剿灭白波。蓟王亦上表,或亦等雪化路开,便出兵讨伐黑山。所谓唇亡齿寒。白波若亡,黑山孤木难支。反之亦然。”襄楷言道:“为长远计。渠帅当早做打算。”

    “依神宗之意,我等该当如何?”张燕再问。

    “或北上蓟国,负荆请罪。或南渡大河,与豫州黄巾合。”襄楷眸中精光一闪:“或沿大河顺下,与青徐黄巾合。”

    张燕不置可否,反问道:“若投董卓,神宗以为然否?”

1。141 文昌武盛() 
“不可。”襄楷摇头道:“依我所料,白波不能与敌,势必先降。白波与黑山,势如水火。再去投靠,必不能相容。”

    张燕轻轻颔首:“依先生所料,若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何人能乘势而起,夺取天下。”

    襄楷依然不漏口风:“此乃天机,不可外泄也。”

    “我等起于黑山,混迹太行多年。若轻身远离,避走他乡。少年青壮,自当无妨。奈何山中老幼,不堪驱策,客死半道又当如何?”张燕一时难以决断。

    “新帝继位,百废待兴。朝廷混乱,天下板荡。大河南北,义军遍地。州郡兵力捉襟见肘,自顾不暇。此时不走,悔之晚矣。”襄楷劝道:“或渡河南下,或顺流东去。二选其一,皆正当时宜。”

    “隆冬时节,滴水成冰。山中老幼,如何能轻动。先生之意,燕已尽知。不妨在山中盘桓数日。燕,当尽地主之谊。”

    “如此,恭敬不如从命。”襄楷亦不肯轻言放弃。

    十二月初。

    蓟王宫正殿。

    蓟王专开朝会,商讨出兵事宜。

    蓟国双壁八校,及比二千石以上文官,悉数列席。

    “隆冬时节,河川皆白。主公何不等来年雪化路开,再出兵讨伐不迟。”蓟都尹娄圭,起身进言。

    “兵贵神速。若等雪化,贼人必早有防备。可趁雪大封山,加固山寨,休养生息。来年再攻,必事倍而功半。”刘备言道。

    “冬季兴兵,亦未不可。”王傅黄忠,起身言道:“鲜卑良马,能耐极寒。兵士冬衣,足可保暖。雪橇马车,足够转运辎重粮草。唯一所虑,山中行军扎营,需谨防伏兵雪崩。诸如此类。”

    “太行八径,已清其四。剩下余贼,宜早铲除。”横海将军黄盖,亦进言道:“剿灭黑山,河北无忧矣。”

    “隆冬时节,反与我有利。”锦帆校尉甘宁,一语中的。

    武将皆跃跃欲试,自不用说。

    文臣皆心生疑虑,理所应当。

    文武共治,并驾齐驱。乃大汉双轨制使然。

    蓟国文昌武盛。朝中内外,不分伯仲。武有双璧八校。文有五尹十二令。可谓人才济济。

    再有左右国相,统领全局。

    正因大小国事,皆握于二位国相之手。朝会时,例行通报即可。故在外人看来,蓟国亦是国相主政。与大汉藩国无异。

    实则不然。此乃蓟王主动放权之结果。在刘备看来。执政理应如此。权力下放,层级分明。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明以照奸,上行下效。吏治清明,廉洁高效。又何必事无巨细,皆抓在手。

    当然,必要的监督手段亦不可少。

    娄圭心领神会:“主公,之所以急于出兵,可是心忧‘迟则生变’。”

    “正是如此。”刘备言道:“黑山群贼,拖家带口。雪大封山,如何能轻易逃亡。孤所虑者,唯黑山飞燕一人。”

    刘备之意,如娄圭所料:“主公对先帝之事,仍旧介怀。”

    “此其一也。”刘备遂道破心声:“黄巾余孽,死而不僵。大贤良师之后,又出神上宗师。先毒杀王美人,又刺伤先帝。阴谋诡计接二连三,令人不寒而栗。一言蔽之,太平道乃我生死大敌。需将其雷霆铲除,谨防死灰复燃。黑山张飞燕,诈降行刺,与王芬暗中勾结,乃主谋之一。若能生擒,详加盘问。或能寻着神上宗师之蛛丝马迹。”

    “主公欲除神上宗师!”众人幡然醒悟。

    “孤,正有此意。”刘备直言不讳。

    “此人乃墨门明宗之主。或是钜子,亦未可知。”武库令苏越,进言道:“明宗与我派,本势不两立。借黄巾之乱,与我针锋相对。今胜负已分,天下墨门子弟,皆奔蓟国而来。墨门一统在即。见败局已定。神圣宗师若行垂死挣扎,鱼死网破。舍命一击,主公不可不防。”

    “总有人不肯投子认输。”言及此处,刘备忽忆起龟兹辅国侯。

    却不知太平道中,这些未能人过留名的死忠信徒,有多少是信奉大贤良师。又有多少信奉神上宗师。

    不活在当下,亲历黄巾之乱。刘备如何能得知,太平道竟与墨门相互勾结。

    细思下来,是历史本就如此,还是因刘备而生变。

    皆未可知。

    “敢问主公,此次讨贼,何人领兵?”锦帆校尉甘宁已迫不及待。

    “兴霸稍安勿躁。”刘备居高一笑:“此次,孤当亲往。”

    “杀一群贼寇,何须主公亲征。”荡寇校尉颜良,抱拳道:“臣愿往。”

    “臣同往。”讨虏校尉文丑,紧随其后。

    “臣等愿往!”余下六校,不分先后。

    “兴霸当为先锋。”刘备已有计较。

    “喏!”甘宁大喜。

    “元瞻断后。”刘备王命再出。

    “喏!”扬武校尉高览高声应喏。

    “四弟、五弟,与孤同行。”

    “遵命!”太史慈、黄叙双双起身。

    “劳烦王傅,领诸将守备国中。”刘备再道。

    “喏。”黄忠领命。

    “各部厉兵秣马,三日后发兵南下。”

    “遵命!”

    王命传达,蓟国上下联动,相向而行。响应之迅速,州郡拍马难及。

    散朝后,刘备自行前往西宫,告知母亲。

    自范氏举族迁入楼桑。母亲遂得心安。族中适龄女子,亦多选入西宫。侍奉母亲左右。整日为照看蓟王子嗣,上下奔走。

    照看诸孙,母亲亦难得空闲。将将回宫,刘备已至。

    母子对坐。

    听闻刘备冬季兴兵,母亲叮嘱道:“黑山张燕,刺伤先帝。王上此去,定要当心。能生擒最好,如若不能,亦不必勉强。”

    “儿已知晓。”刘备答道。

    “王上对先帝之死,耿耿于怀。于公于私,当有此行。然事过境迁,终归要向前。”

    所谓旁观者清。母亲聪慧,乃大家闺秀。自幼耳濡目染,饱读诗书。且逢刘备外出,必由太妃与王妃垂帘监国。久而久之,对家国大事,自有明见。

    “儿子知晓。”刘备再答。

    “新帝登基,各方角力。废史立牧,乃取祸之道。天下大乱,必以此为始。而这一切,皆源于先帝盛年早崩。王上需早做打算。”母亲点到而止。

    “儿子谨记。”刘备心领神会。

1。142 阴风不止() 
蓟国大军出国征战,已非首次。南下冀州更是轻车熟路。正值隆冬时节,河川皆白,积雪深厚。鲜卑良马能耐极寒。前锋队伍,拉动雪橇机关马车,呼啸而过。如此反复碾压,不出数里,冰面遂成铁板一块。后续部队,一路疾驰。畅通无阻。

    如甘宁所言。寒冬酷暑,对旁人而言,乃兵家大忌。然蓟国却百无禁忌。此,便是国力碾压的巨大优势。

    蓟国大军一路无阻。驶入朝歌县。

    冀州牧桓典,领一众属吏出城相迎。

    “拜见王上。”出为外官,手握一州大权,自然今非昔比。

    “使君免礼。”刘备掀帘笑道:“洛阳一别,使君别来无恙乎。”

    “下臣别无不同,王上风华依旧。”桓典对曰。

    “且与孤,同车入城。”刘备盛情相邀。

    “敢不从命。”史涣打开车门,桓典除鞋登车,共入朝歌城。

    “下臣本以为,王上需等春暖花开,再携大军南下讨贼。不料隆冬时节,尽起大军。果然兵贵神速。”车内温暖如春,桓典由衷而叹。

    刘备笑答:“出其不意,方能攻其不备。黑山贼盘踞冀州,吸纳黄巾余孽及各地流寇。若不雷霆铲除,久必成大患。”

    “王上所言极是。”桓典亦有同感:“然,下臣至今无法尽信,王芬竟伙同黑山贼,谋逆先帝。”

    刘备似有些,答非所问:“道不同,不相与谋。”

    “王上明见。”话虽隐晦,桓典却已领会:“自黄巾乱后,冀州山河残破,民众十不存一。幸得王使君治政安民。施政数载,民生渐有起色。如此循吏,不出数年,当调入京畿,位列三公。执宰朝政,必为栋梁。因何会与贼寇,同流合污。身首异处,徒令一世英名付诸东流。”

    桓典语中未尽之意,刘备焉能不知。这便一声长叹:“人各有志。”

    “传闻,王使君欲乘先帝北巡,以兵诛诸常侍,废帝立合肥侯。又闻洛阳城已风传,因王芬之事,新帝刻意疏远十常侍。似有诛诸常侍,以谢天下之心。”

    刘备微微皱眉:“祸起萧墙,乃取祸之道也。”

    与先帝不同。新帝对王芬,颇多感激之情。若非王芬,舍命一击。如何能令陛下,大彻大悟。临终之际,托孤蓟王。兄终弟及,将大汉帝位传与合肥侯。

    所谓民心向背。

    试想,名列“八厨”之一的王芬,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