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光是这个数字就足以让人倒抽一口凉气,而这些金额的最终分配完全取决于三个鉴定师的胜负。
此时战局将开,众人便都不由自主的深吸了口气,然后屏住呼吸朝着台上看去。
苏云翰久经大场面,在桌前负手而立,目光内敛,根本没有被周围紧张的气氛所影响。
赵卓面带淡笑,神情淡定,虽然他心里也小有些紧张,但是和墨灵并肩作战,给予了他无比的信心,别说是一个苏云翰,就是对手是一个一级玉器鉴定师,一也有着必胜的把握。
比起这两人来,慕容寻多少显出些紧张来,虽然表面上看起来还是足够的镇定,但是背负如此大数量的押注,手心还是不由得浸出了些汗滴。
第五卷 风雨欲来 第八章 龙争虎斗 【文字手打】
这时,左旭刚也已经让工作人员将一个个木箱子搬到平台上,然后打开其中一个,抱出了一件颇有些分量的玉器。
待到这玉器放到桌上时,众人都觉得眼前一亮。
这是一尊白玉镂雕飞仙像,此尊高有40多厘米,最宽处约莫20多厘米,乃是由一块完整的玉石雕刻而成。此玉质材颇似上等的羊脂白玉,其中还伴生着一些青色,但是雕刻师的雕工极妙,巧妙地将这些杂色和飞仙形象融合在了一起。
山腰之上几个飞仙手持法器,绕山飞升,山腰以下,几只飞凤展翅而形,这些飞凤凤眼细长,微呈三角形,是典型的宋代凤眼,下部还有莲花顺着壁之纹路而展开,和凤鸟相辅相成。
赵卓眯起眼细细看来,光是这雕工和造型便很有宋玉的风格。
宋朝是玉器发展的黄金时代,发发达的经济和政治使得金石学也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玉器不单单为帝王贵族所享用,同时也流入了市民手中,逐渐世俗化。
也正因为如此,宋玉不似唐代那般娇艳,也不像明清那样俗丽,而是透着一股质朴无华的情调。
所以历来有评论,宋玉如宋画,向来构图生动巧妙,加上技法高超,刀工繁简得当,即简练又传神。
这尊飞仙像恰似一副画卷,给人欲飞成仙之感。
再看这玉质,润泽有光而无油脂,拂之温润而敦厚,是和田玉不假。
除了白色和青色之外,玉雕还有着一部分染上了一片血沁,色泽鲜艳夺目,和玉之白色区别分明,很像是少见的“糯米豆沙”。
所谓糯米豆沙,是出土玉血沁的一种。一般的血沁是因为玉器埋于墓穴之中,受尸血浸侵,逐年产生暗红之色。而像这种局部染红一片,红色中又保留着白玉本色的部分,便称为糯米豆沙,这种沁色一般只出现在汉代、魏晋、南北朝及北宋的墓穴之中,而且是极少发现,弥足珍贵。
赵卓细细看来几遍,觉得都像真品,便问了问墨灵。
墨灵此时也差不多鉴定完毕,点点头肯定了赵卓的判断。
既然判断为真品,断代也是宋代无疑,那么剩下来的便是这白玉镂雕飞仙像的价格了。
他眯起眼来,脑海里一遍遍的搜索着各大拍卖行的拍卖记录,找到类似的宋代玉雕进行比对。
宋代的玉雕如今在市场上也十分吃香,大件的、精品的价格足超千万,中上品的价格也百万以上,一般品也是十几万。
新玉和古玉的价格在衡量上有所不同的,新玉是七分材质,三分刀工,而旧玉则是三分材质,七分刀工。
像这样一尊玉雕,用料中虽然有部分羊脂玉,但是青杂色过多,只能算是中等。雕工确实展现了宋代的风格,但是在传神上还差了一些,不过那糯米豆沙的血沁却是十分罕见难得。
所以赵卓想了想之后,便在答题纸板上写下了自己的答案,宋代真品,价格为430万到500万之间。
在他写完之后,苏云翰也差不多刚写好,时间仅过了八分钟。
慕容寻却还没有鉴定完,他眯起眼拿着放大镜认真的观察着,又过了两三分钟之后这才做出了判断。
接下来,左旭刚将三人的答案公布出来,三人的答案都是一致的,认为是宋代真品,价格也都在400万以上。
评委席那边,纪渊和柯云也都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虽然只是第一场较量,但是现场的气氛丝毫没有因此而放松,反而显得更加紧张起来,这第一件玉器就是价值四百万的贵重玉器,天知道后面还会出现价格多高的?对厅里众人而言,这也是欣赏精品玉器的难得机会。
很快的,第二件玉器也搬了上来,赵卓一看这造型,这色泽,立刻觉得有点眼熟。
这是一块巧云炉玉雕,通体为20厘米多高的玉石,雕刻成巧云炉楼,云彩冉冉升起,环绕着炉楼而成,既有淳朴天然之美,又有着一种巍巍壮观之像。
更奇特的是,这玉石除了白色之外,还有黑、赤、青、黄四种颜色,如果不识货,只会以为这是低廉的玉石材料,唯有经验丰富的才分辨的出来,这乃是少见的五色玉。
一般情况下,玉石单纯一种颜色,价格就会比较贵,但是像这种出自古代西域的五色玉,色泽虽多,但是非常美丽,价价格比单色的玉反而更贵一些。
赵卓技艺超群,过目不忘,见到这五色玉石便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他细细的回想起来,拍 卖行的资料一页页的脑海里迅速的翻过,大概五分钟之后,他还认真把这玉雕给找到了。
二十年前在国外的一场拍卖会上曾出现过一件五色巧云炉楼玉雕,被国内买家以500万的价格买回,五年之后,在北方某省市的拍卖会上以600万的高阶卖出。
那一件玉雕和现在这件完全是一模一样,因为拍卖行资质上关于拍卖品有着各个方位的拍摄,赵卓将其一对比,便知道两件是同一件东西。
在会所里观战的除了会员嘉宾,还有很多已经退场的鉴定师。众人也早已拾起心情,再在这样较量实力的战事中落败,其实并没有什么可耻的,输的是知识,但是敢于战斗的尊严依旧留在脸上。
在三人鉴定玉器的时候,鉴定师同样也在鉴定,但是往往是三人答案公布之后都没有摸出头绪,而这时众人才恍然大悟,失败绝非偶然,这三人所具备的实力远在自己之上。
第三件玉器一拿上来,赵卓便暗道了声不好,只看这雕工便感觉的到像是晚清时期的作品,而那个时候的知识是他最缺乏的。
虽然前几场也都出现过晚清时期的作品,但是能够放到第四场来进行鉴定的,若是赝品那绝对是能糊弄过专家的。
他不由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来,认真的端详起这件玉器来。
这是一尊玉雕龙纹兽耳方尊,高有15厘米左右,该尊圆口,细颈,圆腹。兽耳和颈部绘制蝉纹,腹中刻以蟠璃纹,底雕刻着云雷底纹,纹饰古朴庄重,器形和纹饰都仿自先秦青铜器。
最醒目的,是在腹部下方还刻有“大清光绪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似乎因为常年埋于地下,受到土中所含铅铁等元素的长期侵蚀,方尊通体都已经长出了大量黑斑,几乎占据了三分之二的部分,依稀可以分辨出本身玉色为黄色。
若只是满身黑斑倒也罢了,但是这方尊上居然有着凝润的包浆,好似盘玩多年一般,一下子便增加了鉴别的难度 。
所谓盘玩,十只将古玉进行把玩,以达到玉器脱胎通透的效果,一般分为慢盘、快盘和心盘。
慢盘又叫文盘,一般是将玉器佩戴在身上,以人气养玉,使玉慢慢吐出原来在土中侵蚀进入的杂质,经过几年甚至几十年让玉通透起来。
快盘又叫武盘,指的是用旧白布,时不时摩擦古玉使其发热,逐渐吐出玉中杂质,甚至可以用水煮,后用棕刷猛擦,不过此种盘法如果掌握不好,容易伤玉。
心盘又叫意盘,算是盘玉的最高境界,一边盘玩,一边品味玉之文化、其纹饰,其刀工等等,既以心养玉。
通过,盘玩并不一定会让所有玉都通透,不过因为把玩汗液、分泌物的侵润,则会使玉器表面产生一层光洁润泽的包浆。
如此一来,反却掩盖起一些人工伪造的痕迹。比如这黑斑,如果是赝品制成,一般墨亮发油,然而这包浆同样也会产生油脂,便增加了判断的难度,而且要形成这么润泽的包浆,恐怕是经过多年把玩的。
赵卓可不敢掉以轻心,眯起眼睛仔细辨别起来,这玉质乃是黄中玉的上品,Se如新剥的熟栗 子,俗称“甘黄玉”。
再看这纹饰,显然是模仿先秦时期的青铜器,雕工上层,唯有这黑斑颇有些难以辨别。
(本章节完)
第九章差距
和赵卓一样,苏云翰也是细细凝视,慕容寻更是眉头蹙得高高的,不敢有半点分心。
时间仿佛凝固了一般,三个人都象雕塑一样,偶尔动一动,凑近细看或者干脆拿在手里鉴别。
因为鉴定没有规定时间,所以谁先拿谁后拿都无关紧要,最重要的是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
赵卓眯起眼看着,偶尔也拿起放大镜甄别,这两天在市博物馆,他对晚清时期的玉器特别重视,风格也算了解。
所以一看到方尊,虽然明显是模仿的先秦纹饰,但是却缺少了秦代花纹那般质朴自然,有着明显人工雕琢的痕迹。
一遍遍看来,赵卓透着放大镜观察到玉身的龙纹之时,心头突而一动,几乎同一时间,墨灵也伸手指着龙纹说道:“大哥哥,你看。”
赵卓一听,便更确定自己的判断。这龙纹乃是战国时期蟠螭纹,其主要特征是在双线细眉上面有一道阴刻线,本来是若隐若显的。
然而,这一道凹下去的阴刻线却比周围的线条要稍粗一些,粗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但是放大镜加上赵卓的过人眼力,却一下看出了破绽。
在深沉的黑斑下方,这条阴刻线下居然有一条细微的裂痕,这裂痕的其余部分几乎都在黑斑完全的遮盖了起来,极难辨别出来。
而看到这里,赵卓完全可以判断,方尊腹部一大片的地方乃是用其他玉器来改作成的
改作,是玉器伪造手法之一,乃是在古玉破碎残缺之后,用后代之玉加以补齐,如璧缺则补成璜,璜缺则补成抉之类。
这一尊玉雕龙纹兽耳方尊本来是出土古,通体都沁有黑斑,然而可惜腹部那里缺了一大块,于是便有后人拿了黄玉补上,并且雕刻纹路,精心制成黑斑。
因为此器本来就是仿制先秦花纹,所以龙纹也就雕刻得并非精细,略显粗犷,这反而成为了掩盖修补痕迹的方法,同时,这新制的黑斑色泽有深有浅,和真品黑斑别无二斑,堪称天衣无缝。
由此可见这件玉器恐怕是被人买下当成珍贵的藏品,一直盘完,才会产生颇厚的包浆。
赵卓看到这里,便慎重的在答题板上写下答案:改作。至于价格,本来这方尊还能值上个五六十万的价,可惜改作品已属赝品,能卖个两三万便不错了。
赵卓写完后,苏云翰在拿起方尊又琢磨了两三分钟后也写下了答案,然后便等着慕容寻了。
连着鉴定三件玉器,慕容寻也落后的三次,如今见到两人又鉴定完毕,慕容寻额头渗出出汗滴更多了。
他暗吸了口气,只得安慰自己鉴定完不代表正确,说不定他们两人都鉴定错了,就等着自己鉴定出正确答案了。
他竭力镇定下来,平稳着呼吸,拿起方尊认真琢磨,足足耗费了近20分钟,终于在答题板上写下了答案。
随着三人的答案一亮出来,场下立刻发出阵阵唏嘘之声,甚至有人大叫了一声“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