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窃国大盗-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4,因为情节需要,笔者对文中出现的部分历史人物进行了修改,如周昌(周培公)、李光地、陈梦雷等人的年龄及生平经历。

5,本书出现的康熙朝火绳枪取材于历史真实事件(可见《清史稿&;#8226;世祖本纪》),文中把抬枪归入火炮类(当时抬枪规格不一,但就兵器性能来看,笔者个人认为在当时战争的兵器使用中,大部分可以列为小型霰弹火炮),所以火炮数量出入较大,其科技水平暂时并无任何篡改提高。另:燧发枪技术在明末就已出现并载入书籍,中国可自行研发制造,当时也曾有军队少量装备;本章火枪中的膛线是指直线膛线,自明朝中叶由土尔其传入并列装明军北京三大营(可见《明史》),不需要车床等工具加工,手工作坊即可完成,这里与现代提及的螺旋膛线相区别。

6,本书开头部分,即主角率军偷袭北京的行动,属于笔者个人臆想,借用部分历史资料虚构,无任何推敲讨论的价值,请勿以此攻击作者。这里列出部分资料作为本书部分硬件参考。

清朝康熙年间,八旗军实际兵员(不包括蒙古仆从军)大概为16万人左右,分为京营和驻防两部分,在正常的情况下,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驻军应在68万人左右,但三藩之乱时,因为三藩军队扩张极为迅速,康熙非常大胆的派遣北方军队南下,北京附近的驻军被大量抽空,后来随着战争的发展,康熙对战局的判断又出现了严重失误,王辅臣的突然叛乱打乱了康熙对战局的布置,为了稳定全局,又不得不再次从北方抽调部队增援陕甘绿营,此时北京的防御已经极度空虚,然而就在此关键时刻,绥远察哈尔部落趁机叛乱,威胁北京——请注意,满清与明朝不同,她是没有设立长城防线的,其大同、宣府也没有进行重点防御,也就是说,绥远的蒙古骑兵可以很直接的杀至北京。在这样极度危险的情况下,康熙帝挖空心思搜刮兵源,甚至连奴仆也不放过,勉强再次从北京地区挤压出一支部队,由此可见形势之险恶。

我们现在在荧屏上或者正史内所见的康熙形象非常威武英明,实际上这是不正确的,在战争初期和中期,他犯了很多错误,而且是一些非常致命的错误——可以想象,康熙当年才二十多岁而且没有任何军事经验,而他敌人却都是百战名将,如果说真的象历史上说的那样,从一开始就步步领先毫无纰漏,那的确是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当时一个事件可以旁证北京的真实情形,据《清史稿》记载,一个叫杨起隆的民间人士(估计是黑社会老大之类),居然敢在京城里发动叛乱,企图用一些地痞流氓控制北京,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杨起隆敢于采取这样的军事行动,就已经从侧面证明了北京当时的防御能力。

满清政权在那个时间段之内,处境之艰难、防务之空虚以及精神之紧张,都是我们现代人无法想象的,金庸先生所著《鹿鼎记》中,顺治出家后对康熙交代,若是战争不利,八旗应该迅速撤退回辽东——这是有依据的,因为当时八旗的总兵力堪堪十六、七万,很多人都没有信心在中原内地进行长期战争。后人以康熙为满清“世祖”,确实名下无虚,正是在他的领导下,满人才彻底的征服了汉族,从此死心塌地的当奴才。其守业之艰,尤胜开创,是为世祖。

从文字资料来分析,清朝留下的史书相对与其他朝来说是最不可信的,而官方政策对文化的迫害也是空前的。北洋政府主持编纂的《清史稿》稍微好一点,但编撰主持者赵尔巽立场不对,对这段历史也很含糊。

本书中虚构的军事行动,就是针对当时的这一情形——这是一个非常短暂的历史瞬间,即:图海率领京城最后一支机动部队出征绥远,会同臣服清朝的蒙古盟军扑灭察哈尔叛乱,康熙及兵部大臣拟以23个月时间完成战役(在历史上也完成了),随后立即回防京畿巩固防务。书中主角所抓住的,就是这一个短暂的时间段,不过就军事角度而言,即使北京如描叙中的那样空虚,除了海路运输以及登陆方面的困难之外,仅以主角所统帅的那支军队的素质,也是无法完成这一战术任务的,到底京畿地区人烟稠密,一支5000人的部队想要进行秘密偷袭,确实太难,北京若得到消息,只要依托城墙驱赶老百姓上城防守,在没有辅助器械的情况下,也是没什么机会迅速破城的。

其实当时能有能力发起这次作战的,应该只有台湾郑经,也只有台湾舰队有能力提供两栖作战的支持,若当时郑经不斤斤计较福建那一点点弹丸之地,抽出一支1500020000人的陆战队登陆京畿,恐怕后世也没有什么鸟人敢高唱再活几百年了,可惜郑成功英年早逝,子孙守户有余、进取不足,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历史遗憾。

作为一本架空类玄幻小说,笔者认为这一类情节无须太过研讨推敲,作者所能做的,只是在历史上找出这个可能性的存在,然后予以利用,使用文学手段在大体上能够通过即可,如在书中坐船用输送奴隶的方法、上岸后作清军打扮进行伪装欺骗、利用运水太监炸门破城等等,这是符合逻辑以及一般人的思维规律的,是可以为人所接受的。就象黄易先生《大唐双龙传》寇仲之于粱都(当然笔者是万万没有资格与黄大师相比较的,这里仅仅只是举例比喻而已)。

另外说明一点,只要掌握城防中枢,5000人的部队是足够控制北京的,其实在消灭抵抗力量之后,1千至1千5百人就足够维持基本秩序了,虽然这个城市人口近百万。

之所以费这么大劲写这么多文字进行说明,主要是怕一些书友钻牛角尖,笔者在此重申,本书为架空玄幻,内容纯属个人想像虚构,不欢迎任何挑衅,也不参与任何辩论。

理想年代于

第二章结稿之日



 第一节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经过反反复复认真细致的观察之后,林风确认自己已经回到了过去。//

当然,这与月光宝盒之类没有任何关系,或者说这根本没有任何原因,又或者有原因林风也搞不清楚,虽然平时他在厕所蹲坑时喜欢看看《科幻世界》,也知道大英帝国皇家科学院有个叫霍金的老头提出过著名的时空理论,确认人不可能回到过去,但根据眼前的情况来判断,这个论证显然是绝对错误的,可惜他现在不能回到21世纪戳穿这个科学骗子。

其实昨天晚上本来非常快活,几个哥们约好了一起到城西某著名大排挡胡吃海喝,喝到晚上十点大伙醉醺醺的散了伙,然后自己就在黑黝黝的街道上走夜路,接着自己支持不住不知道躺在哪里趴下了,然后就是现在——一睁开眼睛满眼郁郁葱葱。

虽然没有考上飞行员,但林风对自己的视力依然拥有百分之一百的信心,现在他正身处在一个小小的山冈上,触目之处江山如画,平地上树木生机勃勃,脚下绿草如茵,微风轻拂,令人浑身舒泰,好似身处神仙境地。

唯一可惜的就是噪声太大,山冈下的小路上人喊马嘶,一队骑兵手持长枪,簇围着几辆马车,后面无数壮汉跳着担子,在步兵的保护下蜿蜒而行,放眼望去人头汹汹,长长的看不到尽头。

林风确认自己已经回到过去的理由就在这里。

根据目测判断,那些壮汉的身体素质绝对已经达到了国家二级运动员标准,这么一长溜挑夫,个个肩头的青竹扁担压得凹弯,最起码也超过了一百公斤,更离谱的是从他们的行动速度和面目表情来看,挑着这么沉重的担子居然还一个个身形矫健神色轻松,林风实在无法想像,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有谁会有这么大的手笔,在这个沿海省份凑集这么多高手一齐挑担子。

而当先开路的骑兵个个骑术好得惊人,山冈下的小路坎坷狭窄,但他们却左右奔驰策马如飞,起伏纵跃之间马鞭飞舞,显然尤有余力——在林风的大学同学之中,很有几个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的同学,根据他们的介绍,在他们的家乡已经不大流行骑马了,成吉思汗的子孙到了二十一世纪,胯下的座驾大多是摩托车,而眼前这一大队骑兵既不象国家仪仗队,又不似香港马会高等骑师,如果这不是海市蜃楼,那一定是自己所处的地方有了古怪。

正当林风正张大了嘴巴,无比惊异的看着下面的大队人马时,异声忽起,一支响箭滴溜溜的破空而至,倏的插进他前方的泥土中,吓了他一跳,下面的那些骑兵分出一队,左右散开,朝山上奔来,瞬间已经把他围了个结结实实。

“什么人?胆敢探窥大军!?”为首的骑兵年约三十多岁,皮肤黝黑满脸络腮胡子。

“我……在下……小人……”林风正琢磨着合适的称呼,啪的一声,背上结结实实的挨了一鞭子,登时痛彻心肺。

“好大的胆子——还不跪下!”身后也不知是哪个混蛋,刷了他一鞭子然后大声咋呼道。

在剧痛的刺激下,林风精神一振,反应也迅速起来,手上拱了一拱,急忙分辨道,“小生游学至此,不知大军过路,还请各位将军大人恕罪!!”膝盖虽然软了一软,却也终于没有跪下去,老实说这倒不是他有什么风骨,只是初到贵境,长这么大除了清明节外很少行这个礼节,实在是跪不下去。

“刷”的一声,旁边一名骑兵手腕一抬,马鞭又挥了下来,吓得林风心中乱跳,为首的骑兵却眼明手快,一抬手托住了他的手臂,面无表情的道,“带下去,自有军门决断!”

林风尚未反应过来,身后一声呼哨,忽然脚下一空,一只强有力的大手紧紧的揽在他的腰间,把他掳在马上,象提口袋一样把他横在马上,耳边风响,这队骑兵径直朝山冈下奔去。

不知道骑马是个什么味道,但现在林风倒感觉象是在坐海船,肚子紧紧的贴在马鞍一侧,颠簸得死去活来,痛不欲生,正当他打算偷他马刀自杀的时候,腰间一松,“啪”的一声被人扔在地上,屁股重重的砸在泥地上,痛得他叫出声来。

“禀军门,抓到一个奸细!”

林风偷眼望去,面前马上踞坐的骑士和刚才的骑兵大为不同,皮肤虽然谈不上白皙但至少不象刚才那几位一样象是非洲人,颚下的胡须也显然经过了仔细修理,分成几缕飘飘忽忽很有点山羊的味道,浑身亮晶晶的,盔甲也显然是高级货,只是五官很不端正,小眼睛塌鼻子獐头鼠目显得非常猥琐,破坏衣甲的衬托的整体形象,此刻他手上拿着一本书册,一脸严肃的看着自己。

林风一个机灵,马上爬了起来,不顾浑身的酸痛,恭敬的一拱到地,“小生参见将军!”

“秀才哪里人?!在此何为?!”将军看了林风半晌,缓缓问道,说话文绉绉的慢斯条理。

“秀才?!”林风呆了一呆,但在周围大刀长枪的映射下,迅速的进入角色,“正是本地人,只因烽火又起,故入山间结庐读书,适才临山眺望,无意间冲撞了大军,尚请将军恕罪!”

“哦?!”那将军脸上似笑非笑,只看着他的头顶,林风心中恶寒,下意识的摸了摸自己的脑袋,发型还算不错,上星期才理的平头,虽然刚才又是挨打又是骑马,但整个头型也没遭到很大的破坏,抬起头来左右四顾,旁边的士兵都戴着头盔,无法比较,但那些挑夫脑袋上却都是乱糟糟的有长有短,和自己比起来形象更差,怎么着个将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