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令战斗机的飞行速度一再打破。 若非1600马力发动机的个头目前还降不下来,他们甚至可以引领世界飞行速度之冠了!
尽管如此。 基于1200马力成熟发动机的第三款下单翼单座主力战斗机也设计定型,这款代号“天鹰”的战斗机可以提供超过550公里的时速,可以携带至少两门20毫米机炮和2门12。7毫米重机枪,也可以装备两门刚刚定型的20毫米4管“火神炮”,不论是空战还是对地支援,它都将是一位拥有犀利刀锋的勇士。 而未来地升级型号,无疑将能够把它的速度推向700公里,在蓝天上。 它或许会成为控制着。
这一款试飞之后被确定为真正的主力战机的型号,马上根据陆航、海航的要求不同,衍生出舰载、战斗轰炸等等多达六个型号的同门兄弟,在未来地数年之中,这种采用高强度铝合金骨架蒙皮的主力战机,将取代已经改造成功的“天鹄”战机。 成为山东军队的主力机种,“天鹄”战机将作为成熟的武器对外发卖,自己基本不做装备了。
双座重型战斗机、高空拦截战斗机以及舰载机的基础型研究几乎与单座战机同时进行,在多种设计角逐之后,一种采用两台1600马力发动机、能够装备四门20毫米机关炮、四门12。7毫米重机枪,或者最多三门20毫米6管“火神”的超级家伙被选中。 它拥有超过500公里的时速和高达11000米的升限,坚固的机身可以毫不在乎地被对方地12。7以下口径机关枪在上面打洞,而飞行员周围的地防弹钢板装备足可以令他们安然无恙。
此为,这种貌似笨重的大家伙还有非常不错的载重力,它可以带着两枚250公斤的炸弹做空中格斗。 可以携带一枚300公斤的鱼雷展开对海攻击。 在未来,它还将承担更多的任务。 包括夜间攻击、高空侦察、高空拦截等等。 一系列的改型必定要在未来发挥重要作用。
除此之外,另有一个很重要的战机系列,那便是在最早研究出来的“天鸽”双发客机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研究改进而成的轻型运输机、轰炸机、侦察机等等作战需要的新机型。 这种飞机看起来臃肿笨重,飞行速度超慢,二三百公里冒头的速度在天上摇摇摆摆的时候很令人担心,但是在它的宽敞肚子里面,却可以容纳更多的东西,比如说25个成年人以及三名飞行员。
它的成产成本不高,可以大批量的生产,可以短距离滑翔起降,可以很平稳的将25名散兵从天上扔下来,也可以把成堆的炸弹在高空中撒到地面上,它有一个很亲切的代号,“蒲公英”。
另外一款比她要庞大了许多、强劲了许多的壮汉级空中霸主也第一次定型,那是一种采用四台1200马力星形活塞式发动机,载重达到史无前例的五吨,空载航程甚至可以达到5000公里以上的翼展超过三十米地庞然大物。 她可以承载十门20毫米机关炮,或者四到六门20毫米“火神”机关炮。 不管是在密集轰炸还是对地支援扫射上,她都有恐怖的威力,这种背负着无限期望的重装大家伙,有一个非常切合实际的代号
“蜂巢”。 当它出击的时候,对于敌人来说,不论是铺天盖地的炸弹,还是狂风暴雨一般的子弹。 都将是捅了马蜂窝一般地恶果。
这种机身同样被赋予多种使命,其中一种非常重要的。 便是要装载已经定型地空中预警雷达系统,和无线电对讲系统,成为高空预警、空中侦察、战斗指挥等等多种角色,从而奠定了在未来大空军时代,她作为开山之作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为了在现有的工业生产条件下尽可能满足各种战斗机的需要,这些类型的战机设计一开始就界定在特定的发动机种类上面,各种马力的发动机尽量做到通用。 各种新型冷却技术和动力外形都尽可能地共享。 在一个老板控制之下,各个部门和设计组的研究成果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相互合作。 在越来越先进的计算机辅助之下,很多貌似不可能完成的工作都在夜以继日的玩命积累下做到了。
所有的战机都被严格界定的通用化思想给引导着,无论是发动机、机身骨架、蒙皮用合金,各类电子元器件和防护、弹射座椅、有机玻璃机舱盖等等,更不用说武器系统和弹药、载具之类地,这种按着一种型号类型玩命扩大生茶速度规模的做法,正适合工业积累不够、技术人员不足的中国现状。 尽可能避免品种多样化,宁可用一种型号十倍数量来堆死对方,总而言之一以贯之的要求就是无论哪一种配件装备,必定是可以快速大规模生产制造的,甚至为了勤务性能良好、维护简便,些许技术牺牲都是可以的。 比其德国货来。 自然要少了一份精致精密,多了一些粗糙。
除此之外,另有两种一直处在没有借鉴地摸索研制中的装备揭开了它们的神秘面纱。 一种是直升机,一种是喷气式发动机。
这两种装备都不太陌生。 达芬奇当年按照中国竹蜻蜓的启发设计出了直升机的雏形,而早在19世纪,燃气轮机技术就已经有过不少的摸索,到了今天,这两种技术在世界上都有人在研究,并且他们在未来几年内也会做出一定的成绩,只不过。 他们的研发工作都停留在小规模个别实验性开发上。 没有像陈晓奇这般组织大量人力物力集中当作重要课题来研究的,所以速度上成果上必然有差别的。
第一代采用活塞式发动机地直升机雏形早在1907年就试飞成功了。 然而要将它真正武器化那还需要相当长地一段时间要走,最根本的影响还在于其发动机上,常规地活塞式发动机不仅功率不足,且震动大噪音高,舒适度奇差,因此真的算不上是一款好东西。
设计参数出来之后,陈晓奇大失所望,这样的家伙怎么看都不是陆航需要的空中武器,特别是在螺旋桨时代,大部分能够做到低空低速俯冲的战斗机要比它好用的多了,除了民用之外说不上有什么好价值。 不过,这些人倒是把他的一些浅薄知识都考虑进去了,比如说三叶螺旋桨、后部尾桨等等,都算提前完成了第一代直升机的主要结构。 但是军用化,显然不足够。
在他的严厉要求下,设计组不得不开始考虑发动机的问题,一台大功率的先进发动机可以解决很多问题,比如说挂载,比如说升限和稳定性,以及发动机寿命等等,他们最后将目光放到了动力研究部门刚开始没多久的涡轮轴发动机,那种设计比功率高得多的发动机,或许能够提供疯狂的老板需要的那种可以携带机关炮、火箭巢,能够对装甲部队进行低空打击和步兵支援的带有凯夫拉防弹装甲的玩意,那么大的载重,不是现在的活塞发动机能给出的。 所以,这一代勉强做民用的家伙就被放在了第二线,第一线必须要对准了军事用途,不管他看起来有多么优秀。
与他们碰到了相同命运的还有另一个部门研究燃气轮机—喷气式发动机地部门。 他们的起步是非常艰难的,在缺乏冶金学和空气动力学支援的年代。 光有空想解决不了问题,一直到1930年,几乎与德国人汉斯。冯。奥海因同时获得了这方面的专利,又通过小克虏伯将年轻的汉斯。冯。奥海因请来加入到发动机研究团队中,中德智慧合作的结晶在三年后得出了累累硕果。
第一代喷气式发动机研究成功了,但是在使用上,中国人和德国人开始各自干各自地了。 这种已经被很多人意识到可能改变空战模式的新动力必定是突破性地大发现,太早的将它宣扬出去绝对不是个好主意。 而且从设计成功,到真正能够实用化恐怕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而更加关键的,为这种速度极快的发动机提供什么样的机身设计,谁都没有经验,毕竟在1933年,还没有人能够将活塞式发动机的速度推到极限。
唯一对未来战斗机外形有印象地陈晓奇当然不能表露出任何的先知先觉。 曾经一时冲动画出来的后世先进喷气式战斗机的外形构图早就被收拾起来了,经过慎重考虑之后才放出来一种极其成功的模型mig21。
这并不是说陈晓奇在做春秋大梦,实际上他很清楚在未来十几年中,喷气式战斗机都不会是主角,技术积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验证,而战斗机这玩意,在解决了发动机之后,气动布局往往才是决定性的关键因素。 所以,他这个时候并不着急很快就搞出来,但他也绝对不想自己的手下还按照旧有地路线一步步的往前蹭,他没有那么多钱和时间来犯错误。 既然能够想办法越过那么多的障碍,为什么不跳跃过去呢?
喷气式发动机,就初期而言。 不外乎机头进气、机腹下进气和机身两侧进气结构,单发双发之类,后掠翼、大三角翼等等他说不清的变化。 总而言之,要想将这种发明武器化,他不在乎拿出十年来一步步的完成验证提升,但是他决不允许中间一次次的做无用功。
喷气式战斗机地研究对德国人是保密的,两家谁都打着这样的主意,特别是希特勒上台之后,这个天才的狂人用他的奇特手段在想办法将德国的重新武装光明正大的搞起来,如此导致的中德技术合作前景逐渐暗淡。 一些合作项目逐步的在收缩。 既然谁都不想把底牌拿出来,那么保守一点有什么不好?
所以陈晓奇发坏。 表面上命令动力研究部门在此基础上加大燃气轮机,特别是发电厂、轮船用燃气轮机的设计发明,争取在未来五年内拿出第一款实用性大功率高透平率燃气轮机设计,投入到工业生产中。
至于说已经有了成果地涡轮增压技术,那就是秘而不宣地玩意了,这种在航空、航海、大型机车方面所需要的发动机中都有着重要作用地先进技术绝不外传,宁可晚点使用也要保密,必要的时候这是可以用来发大财的!
大空军建设的根基扎好之后,另一个极为关键的海军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略逊一些。 作为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偏偏又耗资巨大的昂贵兵种,陈晓奇没那么多钱去支援日本那样的超大规模海军,目前为止,他遍布全世界的产业,加上齐鲁商业协会的中国资本,加上南洋兰芳共和国的新兴力量,三面加起来也做不到日本的一半,所以在未来五年内跟日本拼海军是不用想了,即便是他到时候能够将整个工商业帝国的规模发展到超过日本国家经济的程度,那也不可能像日本那样疯狂的去投入海军建设,超级战列舰是绝对不造了。 那玩意制造、维护成本都是天文数字,且很有可能极大的刺激包括日本在内的其他力量的针对性压制,不搞也罢。
按照这个时代的标准理念,大炮口径决定了海军战斗力,那么作为釜底抽薪的手段,他干脆不令海军建设超过254毫米口径的炮舰,拥有九门该口径主炮的“袖珍战列舰”将成为最高武力,甚至连305毫米主炮以上的重型巡洋舰也不打算搞了。 节约下来地钱,他全部投入到航空母舰的建造之中。
第一艘航母、头两艘“袖珍战列舰”都在建造当中。 在明年底或者1935年初,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航母编队将建立成功,其战斗力或许还达不到许多人的想象,但其代表意义是巨大的。 这意味着,陈晓奇可以自己建立一整套的海军建制,以这个方式进行复制,一旦工业生产能力达标。 那么快速复制就不再是问题了。
现在,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