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么,中国海军的这种布置到底说明了什么呢?带着这个挥之不去的疑问,米歇尔返回了自己座位,继续在那里冥思苦想一切可能的情况。虽然切尔西可以用幻想来解释,但米歇尔知道自己不行,作为一名从小接受严格的科学教育的情报分析师,他不能也不允许自己把那些无稽的幻想写进分析报告里。
虽然始终在各大国间谍卫星的紧密监视中,中国的这次出人意料之外的大张旗鼓的演习仍然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从福建、浙江沿海机场起飞的飞机纷纷经过台湾上空向太平洋内飞去,显然目标就是远在几千公里之外的海军“华强”号航母编队。
而在飞过台湾上空的时候,无数条飞机划过的喷气尾迹让台湾的空、海、陆三军着实的紧张了不少。由于大陆各个机场的位置不同,有的机场离台湾的直线距离非常的近,所以飞机掠过台湾上空的巨大的超音速噪音让人听起来那么的恐怖和不安。在这一天,很多台湾人都没有去上班,而是躲在了自己家里早已准备好的防空洞里,免得真的发生大陆借军演之机对台湾实施突然打击,那样白白失掉性命可是非常不值得的。
当然,也有极少数的狂热台独分子在台北的总统府门前示威并静坐,除了很少几个警察在那里维持秩序外,空空荡荡的总统府门前广场让这些人显得那么的渺小。往日的很多看热闹的人群都明智地躲到了相对安全的家里,这让热血人士们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况,以至于很多人在那里茫然地东张西望,不知道自己是应该继续静坐下去还是回到“安全”的家中。
而从江苏和山东沿海机场起飞的飞机则从台湾北部的钓鱼岛和冲绳群岛之间的上空穿过,带着飞机划破空气的尖啸,也带着日本政府的严正抗议,在日本海岸警备队雷达的严密监视下,向着太平洋深处的“华强”号航母舰队飞去。
第四章飓风
在演习命令宣布开始的一刹那,整个“华强”号舰队就行动了起来。虽然核定舰载机数量可以达到60架,但这次“华强”号出海并没有携带如此数量的舰载机,事实上它只携带了一半,也就是30架舰载机。而另外30架留下的空间则完全由直升飞机补充。这样的结果就是在舰载机升空进行远程防御的过程中,直升飞机也开始升空执行另外一项任务。
在“华强”号航母的航空指挥司令部里,一位身着少将军服的特别客人正坐在那里静静地看着面前的雷达屏幕,由于有气宇轩昂的航母司令官司徒远威在那里发布着各种命令,所以默默地在那里没有说话的他是那么的不引人注目。这个人就是赵一飞,他是被海军司令部邀请到“华强”号上参观整个演习的海面部分指挥的。
虽然心里面有着诸多不情愿,不过赵一飞还是来了,毕竟自己现在有军衔在身,已经不是一个完全的自由民了。不过看着司徒远威少将在那里发号施令的样子,赵一飞心中还是有所冲动,毕竟作为一个男人,从内心来讲他还是有种征服感的。可再想想自己的样子,赵一飞却觉得自己怎么也不合适做一名军人,连最基本的军礼都敬不好,也真够丢人的。
记得是自己前几天刚刚登上航母的时候,由于“红花炸弹”的影响,整个舰队官兵在甲板上热烈地欢迎了他,看到雄壮的仪仗队,嘹亮的军歌,赵一飞确实非常的激动,男儿心在那一刻确实受到了十分的震动。可在阅兵的时候赵一飞才发现自己的军礼敬的是那样的不标准,而在自己旁边的司徒远威伟岸的身躯和标准的军姿让自己很不好意思。也幸好中国军人的素质都不错,没有人当堂嘲笑他,这才让尴尬的赵一飞轻松过关。不过想想也是,自己在上大学时虽然也军训过,可军训中却没有教自己怎么敬礼,只有一些基本的队形队列和射击练习,而在来之前包括张元在内谁都没有想到过赵一飞居然连最基本的军礼都敬不好。
这次是赵一飞第二次来到太平洋内,第一次“拜访”太平洋是因为远程航天试航事故,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到了太平洋内。而这次显然不一样了,看着雄壮的军队和大规模舰队行进时壮观的情景,赵一飞的心情着实激动了很久。甚至包括一向不喜欢把心情表露在脸上的张元这次也显出了很明显的兴奋表情。毕竟这是中国的第一艘航母,虽然已经建成有好几年时间了,但两个人却只是在新闻照片中见过它,根本没有机会真实地感受它。
而现在两个人已经在“华强”号上和全舰官兵共度了几天时间,一方面感受到了中国海军官兵的热忱,另一方面也感受到了什么叫做真正的海上霸王。
“华强”号始建于2005年1月1日,建成于2013年6月份,官方宣布的下水日期为2013年8月1日。“华强”号航母满载排水量为65000吨左右,其舰长达到了250米,舰宽为35。8米,飞行甲板最宽处为60米,吃水为8。58米。动力装置采用的是核动力,2座压水堆,2台蒸汽轮机,3台应急柴油机。推进功率达到了20万马力左右,航速可以达到30节以上,而它的续航能力由于设计人员采用赵一飞的层次变换理论而开发出的能量缓释技术,更是直超美国的核动力航母,达到了惊人的260万海里。
置于武器装备的配备方面由于涉及到保密因素,舰长司徒远威只是简单地做了介绍,包括国内自行开发的防空导弹系统3座,近战武器系统3座,以及3联装鱼雷发射系统3座。搭载飞机方面则是固定翼飞机约60架,直升飞机4架。当然,这次演习由于所需要的飞机类型与标准配备有所不同,所以实际搭载固定翼飞机数量为35架,而直升飞机则达到了40架。
整个“华强”号航母的舰员数量达到了2102人,标准航空人员编制为1800人。
显然,从已知的各国航母数据比较来看,“华强”号航母无论在性能上还是人员素质上都绝对不输于任何国家。这也是让舰长司徒远威非常自豪的一件事。
时间准时地迈到了2015年9月8日的上午9时整。在司徒远威一连串的命令之后,早已经摆好了防御阵型的整个航母舰队开始缓缓运动起来,以“华强”号为中心形成了两个同心圆,较小的一个圆由几艘百万吨级油轮构成,而较大的那个圆则是由除了“华强”号以外的所有航母舰队舰只构成。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一个新的同心圆阵型就此形成,这个同心圆阵型也正是让美国情报分析师们头痛不已的那个阵型。
随着内圆的完成,在“华强”号空中舰载机进行远程防御,中程的舰队防御圈和海面下方的核潜艇防御群部署完毕后,“华强”号上的舰载直升飞机全部分批升空,这些直升飞机与一般的舰载直升飞机显然有很大区别,仅仅从外形来看就知道它们不是用来反潜的。有着非常大的肚子的它们显然应该属于运输直升机,但奇怪的是在这些直升机的腹部都有着几个粗壮的类似淋浴喷头的东西。当然,这些“淋浴喷头”在头上的间谍飞行是发现不了的。
当这些运输直升机飞离“华强”号航母不远的时候就开始从下面的“淋浴喷头”向海面喷洒一些不知名的白色泡沫状东西,之所以认为是泡沫,那是从它们落到海面时发生的变化得出来的。
只见这些东西洒落到海平面后,本来还动荡起伏不平的海平面就好像被什么东西硬生生地压住了一样,变得非常的平坦,而随着直升机洒落范围的扩大,可以发现围绕着“华强”号为圆心,几十架直升飞机正在勤勤恳恳地进行着它的工作,而在它们飞过后,直升机下面的海平面就好像被熨斗熨平了一样,放眼望去,整个海面就好像一片白色的雪原,在深蓝色的大海之中显得如此的突兀。
而随着直升飞机不断往返于“华强”号与海面之间,大量的这种新型药剂被源源不断地从航母上运下,然后把海面凝固成一块块“雪原”。接着又是剩下的几架直升机把一些好像是油罐车的东西从油轮上卸到这片凝固的“雪原”上,直到现在,那些通过卫星跟踪整个演习进程的情报分析师们才从刚才的目瞪口呆中恢复过来,原来这是真的!原来老切尔西的奇谈怪论这一次居然成为了现实。那些东西真的可以把船与船之间的空缺填补上,形成了类似陆地的东西。那究竟是什么东西,为什么它能够把海面熨平,而且还具有足够的能够承载至少汽车重量的支撑力?
好像是可以为了给老切尔西的话添加实物说明似的,那些油罐车在到了“雪面”后就直接向一些由于直升机漏洒的部位而不能很好覆盖海平面的区域驶去。之后就是从前面的车厢里走出一个人,爬到“油罐车”的上面,用好像消防水枪似的东西喷洒出一些东西,而这些东西落到了那些仍然裸露的海面后就迅速地形成了“雪面”。
动作异常整齐而迅速,不到一个半小时的时间方圆上百公里的整个海面就被换成了雪面。而这时那些直升飞机则分成了两拨,其中一拨在油轮上换上了大概是染料的东西,然后就在指挥人员的指挥下在“雪面”上画起了纵横交错的直线。要理解这个对于美国CIA的这些分析师们非常的简单,那显然类似于机场的跑道分割线。不过它们是用来干什么的呢?难道真的是用来起降飞机的?所有的人都把眼睛投向了同样是目瞪口呆的,在那里大张了嘴的老切尔西。
看到众人眼里的疑惑,老切尔西把快要从嘴里流出来的口水吞到了肚子里,遗憾地摇了摇头,无力地说道:“你们不要看我,我也不知道。我也不知道这些东西能否承载飞机的重量。我什么都不知道,我所说的那些都只是幻想,我并不希望那些幻想成为现实。真的,我真的不希望那样。太可怕了,中国人真的太可怕了……”
不管老切尔西怎么的感慨,也不管CIA的这些分析师们如何的惊讶,中国的军事演习仍然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随着时间的推移,几个小时之后,在“雪面”上已经形成了一个临时性的超大规模机场,而且这个机场又由几个更小块的小机场构成。显然,这是为了更好地起降飞机做准备的。
不过,这种东西真的能够承受飞机降落时的冲击力吗?还有飞机起飞时要求的推动力由很大一部分都要作用到支撑面上,看着图片中的这些给人感觉好像是泡沫般软绵绵的东西,米歇尔没有像其他分析师那样忙着恐慌和悲哀,而是陷入了沉思之中。
仿佛是为了让米歇尔先生理解似的,在以“华强”号为中心的大型同心圆机场一切就绪之后,真的就从远方陆续飞来了数百架飞机。根据情报显示,这是来自中国大陆的飞机群。
由于“华强”号航母本身就带有出色的指挥系统,所以这些飞机在陆续到来的过程中纷纷根据按照指挥部的要求降落到“雪原”上。看到这些场面,米歇尔才完全地相信原来中国在某些方面确实发生了科技的突破。但这怎么可能呢?中国的科技力量没有这么强的呀!米歇尔的内心在努力挣扎着,试图说服自己中国是不可能发生如此重大的科技突破,以至于连最先进的美国都无法望其项背。
“对!一定是那样!”就在米歇尔痛苦的时候,情报分析师乔治大声地吼了起来。看到别的人都在看他,乔治继续大声说道:“我们上当了,我们看到的这一切都是假的!实际上这些图片欺骗了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