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关于人品。”
由于苏仁山与梵高,不但时代接近,而且生平遭遇也十分相似,两人在绘画水平上也堪称天才,因此有人称苏仁山为“中国的梵高”。此件山水画,苏仁山落款为“仿元人画法”,其实并无多少元人画意,而具有个人风格。
宋慎对他了解不多,也是听了刘铭豫的介绍这才有了些印象。
刘铭豫对他却是极为推崇的,“他的笔墨,不刻意临摹哪家哪人,而完全有自家面目,经常用焦墨和浓墨任意挥洒,率性而为。同时,他借鉴了民间连环画的线条画法,用笔洗炼、流畅、干脆利索。倘若说他临摹了元人山水画法,不如说他活学活用,融汇了元人如倪云林所提倡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绘画主张,使自己的中国画达到一种高逸的意境,一个时代高峰。”
“哦?我说这画怎么这么怪异?这些树木、花草杂乱乱的一丛丛,就像是乱草一般,整幅画看起来有些清癯怪异的感觉,这就是中国的梵高?”宋慎并不太理解这种类似于颓废画派的风格,强烈的个人风格使得画作少了许多情趣。
“你还真是较真了。说他是梵高也只是说他的绘画风格而已,他追求神似,不求形似,这种中国画派的传统风格不都是这样吗?”刘铭豫是极为喜爱这幅画的听不得宋慎诋毁,但也不至于恼怒。
宋慎听他这般说,也不再多说什么,这幅画虽说是刘铭豫极为推崇的,但也抬不了它的市场价格,不过是五六万块罢了。
这般思虑,宋慎便是催促道:“你有什么好东西,快点拿出来,可不要再让我催促你了!”
第187章 八十七神仙卷
宋慎本就是半开玩笑,半是认真的要刘铭豫拿出抖出老底来,希望能够看到他收藏的压箱底的货。
刘铭豫却是因此当了真,沉思片刻,又是郑重地同宋慎道:“我下面拿出的东西太过贵重,希望你能够保守秘密,千万不要传了出去。如果经了太多人观赏,对于这幅画本身的伤害就太大了。”
宋慎见他如此郑重其事,心中惊异,不知是不是因为自己一句话诈出了什么,只得点了头,也是面色肃然,“我知道,待会儿无论看到什么,我都不会说出了这件事的。”
刘铭豫见到宋慎点头,这才拿出了一张软布铺垫在书桌上,又是拿了两双手套递给宋慎一双,然后还有口罩!
人的呼吸都是有湿气的,只是被呼出的湿气并不多,在冬天的时候却是易见的,没想到刘铭豫对于这幅画作的重视达到了这种程度,这不得不使得宋慎心中更加迫切的想要见到它了!
刘铭豫手套、口罩穿戴的极为郑重,搬开墙角的单人沙发,就见到嵌入墙壁的保险箱。宋慎为了避嫌,并没有上前,离得五六步开外,只能看到刘铭豫的背影,轻轻转动着密码。许久,刘铭豫终于是打开了保险箱,从中小心翼翼的捧出一幅画来。
宋慎站在书桌前,盯着刘铭豫的动作,也不敢伸手去接,看着他把画作放在了书桌上,然后慢慢打开画轴。
宋慎狠狠地盯着深褐色的绢面,呼吸陡然间变得有些急促了起来!
他看着刘铭豫表现得郑重,对于画作兴趣更大,所以刘铭豫刚放下画轴,宋慎便是迫不及待地使用了异能,刺眼的红得发紫的宝光直入眼底,眼中许久不曾有过动静的异能黄绿色宝光急速流转开来,满眼都是一阵清凉,接着那画轴竟是升腾起一大片的宝光源源不断地进了宋慎的眼球。
这般情况持续不到两秒,但是于宋慎而言,却是漫长的紧,那宝光入了眼中,带来的不仅是清凉与舒爽,还有微微的刺痛感,眼中黄绿光芒迅速流转开来,形成漩涡形状,这才慢慢吸收了大片的紫红色宝光。只是这般情况结束后,宋慎并没有感到眼中宝光有何提升,心中隐隐有些失望,但是看到桌上画作,宋慎心中却是火热至极!
仅就绢布来讲,宋慎只能断定这画作时作于明清时期,但是宝光却是提醒宋慎,这画作所创作的年代远远要早于明清,竟是宋代的画作!
画作太长,只是展开了一部分,宽不过三十公分的白描手卷,上面画得好似神仙一般,衣带飘飘,整幅画作虽然没有施以任何颜色,但给人一种“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艺术感染力。画面所绘人物形态各异,体态生动,造型优美,或气宇轩昂或富贵丰腴,或威武刚健或轻盈纤细,或庄重典雅或顾盼沉思。所绘衣冠服饰雍容华丽,裙褶绦带临风飘举,依仗供品似真似幻,花草云霓境界神奇。
“构图虽无笃定之情节”,然而人物间却呈现顾盼回眸,相向对语,鱼贯而行诸状。整幅画卷墨线交错回旋,静中求变,主次分明,谐而不乱,气韵生动,达成一种和谐的意趣与行走的动势,且有微风拂面的姿致,极富艺术感染力。
宋慎心中讶异,却是越看越感觉熟悉,这种感觉总是挥之不去。
“八十七神仙卷?”宋慎诧异地抬头盯着刘铭豫问道。
《八十七神仙卷》是一幅佚名的白描人物手卷,也是历代字画中最为经典的宗教画,尺幅为292x30厘米,绢本水墨。画上有87个神仙从天而降,列队行进,姿态丰盈而优美。
潘天寿曾评论此画:“全以人物的衣袖飘带、衣纹皱褶、旌旗流苏等等的墨线,交错回旋达成一种和谐的意趣与行走的动,使人感到各种乐器都在发出一种和谐音乐,在空中悠扬一般。”大千观赏此卷后给予很高评价,认为与唐壁画同风,“非唐人不能为”。
徐悲鸿得到此画后还在画上加盖了“悲鸿生命”的印章。书画界历来怀疑这画作便是吴道子所作,这般说来,任谁都会明白了这幅画作的价值了!
刘铭豫摇了摇头,“宋代仿本,也是佚名,这画仿得极为真实,我至今没能猜出到底是谁仿作。”
宋慎却是舒了一口气,“差点吓死我啊,我还以为你做了江洋大盗从徐悲鸿纪念馆盗出来的呢?”宋慎看出这画年代不对,但是因为他自己并没有见到过真品,也是无从判断。
“哼!如果真是我盗了出来,还能给你看了?”刘铭豫冷哼着道。
宋慎也是被吴道子的名头吓住了,这时候才反应过来,触碰着这卷宋代摹本,细细盯着画作,心中不知该作何感想。
史书记载,唐开元年间,将军裴旻居母丧,请吴道子画鬼神于天宫寺,资母冥福。吴道子让裴旻屏去丧服,用军装缠结,驰马舞剑,激昂顿挫,雄杰奇伟,观者数千百人,无不骇栗。而吴道子解衣磅礴,因用其气以壮画思,落笔风生,为天下奇观。
在长安、洛阳两地,吴道子曾作寺观壁画三百余间,画中神怪人物千奇百怪,没有一处雷同的痕迹。吴道子早年行笔较细,风格稠密,中年之后画风变的雄放,线条遒劲,富于运动感,粗细互变,虚实相生,而且点画之间时间缺落,有笔不周而意周之妙。
后人将他的画风和张僧繇的并举,成为“疏体”,以别于顾恺之、陆探微的“密体”。而吴道子所画佛像的衣褶,飘举飞动,后人称为“吴带当风”。其画喜用焦墨钩线,然后略施淡彩于墨痕中,意态丛生,又称“吴装”。
真品《八十七神仙卷》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白描人物长卷,为一代画圣吴道子的冠世巨作,也是吴道子现世仅存的一部白描绢本。因场面之宏大,人物比例结构之精确,神情之华妙,构图之宏伟壮丽,线条之圆润劲健,而被历代画家艺术家奉为圭臬。现保存在徐悲鸿纪念馆,并为镇馆之宝。
仿品都是这般瑰丽,很难想象得到真品究竟如何,宋慎倒也因此心生向往,想要出去多看一看这些“国宝”。
第188章 谈旧闻
宋慎惊奇地盯着画作看了许久,又将手卷完全打开来,一分一分地拿着放大镜看过去,这般雄奇瑰丽的国宝之作就是仿品也要比其他作品要好得多。
“你是怎么得来的?”宋慎终是看完了画作,刘铭豫紧接着就收了起来,藏在了保险箱里。
“祖传的,要不然这样的藏品哪里轮得到我来收藏?”刘铭豫同宋慎坐在书房品着茶,交谈起来。
“祖传?这也难怪,就是这幅画买回家里那可是要花费不少的。”宋慎并没有怀疑刘铭豫财力的意思,但是像这样的惊世之作,就是仿品那也是极品,轻易碰不到的。
“是我夫人祖传之物,后来,老泰山见我对书画感兴趣,又还有几分天赋,这才把传家宝传给了我。”刘铭豫解释着。
“真是不错,这女儿也是宝贝,传家宝也是宝贝,两样一起打包送给你,你可是赚得大发了!”宋慎嬉笑着同刘铭豫开着玩笑,相处的时间长了,才知道像是这些教授并不是不近人情的老古董,偶尔开几句玩笑也是无妨。
刘铭豫盯着宋慎,低声蛊惑道:“那通古斋只有一个继承人,你小子和人家关系还不错,追到手,你占得便宜会更大!”
宋慎知他指的是王若彤,也不好回应,只好还是笑他道:“不要转了话题,我问你,当年是不是因为老泰山家里的这幅画才娶了尊夫人?你当时也应该知道天一阁的故事吧,当年县令家的表小姐想要到天一阁里去读书,嫁进了范家,到头来还不是一场空?”
刘铭豫是也是见多识广的,知道宋慎想要那这个故事来揶揄他,天一阁位于浙省宁波市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天一阁占地面积两万六千平方米,建于明朝中期,由当时退隐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
由于天一阁是家族藏书,规矩严格,还规定藏书柜门钥匙由子孙多房掌管,非各房齐集不得开锁,外姓人不得入阁,不得私自领亲友入阁,不得无故入阁,不得借书与外房他姓,违反者将受到严厉的处罚。历来只有一些大学者才能入阁读书,至于宋慎所说的县令家的表小姐嫁给的却是范家旁支,自然终身都没得机会入阁读书。
刘铭豫冷哼一声,道:“你这也太小瞧我了,我和那可怜女子可是不同,至少目的不同,我这画作只是附带品罢了。”
宋慎笑了笑,知道刘教授这是有些怒了,他和夫人琴瑟和鸣,关系也是极好的,自然不会是因为怀了某种目的娶了对方,听了宋慎把他与那位居心不正的女子相提并论,刘教授这是有些恼了。
宋慎只好转移了话题,笑道:“好了好了,不说这个,不过能够见到这幅画真是有够让我惊讶得了!”
“有什么好惊讶的,难道只准你来捡漏,不准别人有传家宝吗?”刘铭豫仍是没有好气,揶揄道。
“倒也不是。”宋慎迟疑着便要解释,抬头见到刘铭豫微笑着看向自己,宋慎方才反应过来,刘教授这是在同自己开玩笑!
刘铭豫摆了摆手,笑道:“好了,扯平了,还是说一说《八十七神仙卷》吧!”
宋慎一愣,“难道你这幅还有什么来历不成?”
“你想岔了,不是我这幅,我说的是真品,要说起来,我这幅画同那一幅差了何止是十万八千里,光是吴道子一出,我这仿品可就得败退了。”刘铭豫没有讳言,似是也不在意,又接着道:“我说的是那幅真品的故事。”
“1936年,徐悲鸿应邀前往香港举办个人画展。他在好友、时任香港大学教授、著名作家许地山夫妇的家宴上获知一个信息:一位德籍马丁夫人藏有满满四箱中国古书画,而且正在待价而沽寻找买主。徐悲鸿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在许地山的联络与引荐下,徐悲鸿前往拜访马丁夫人。马丁夫人十分热情,不仅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