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881年1月8日,唐僖宗带随从宦官仓皇逃奔四川成都。
同日傍晚,农民军占领长安城。十六日,农民起义军在长安建立了新政权,黄巢做了皇帝,国号“大齐”,年号金统。唐朝三品以上大官一律罢免,四品以下留任。
革命政权建立后,黄巢没有乘胜追击,也没有消灭关中附近的禁军,而是陶醉在胜利之中,这就使逃到四川的唐僖宗站稳了脚,并集结了残余势力,联络各地军阀武装,向农民军反扑过来。在起义高潮中一些暂时投降的节度使,也乘机起兵。农民军没有根据地,很快陷入唐军包围之中。在艰苦的条件下,起义军首领朱温叛变。883年,唐朝统治者又勾结沙陀族和党项族的贵族武装力量向农民军进攻。由于寡不敌众,农民军退出长安,在河南坚持斗争。884年6月,农民军又退到山东。在莱芜以北狼虎谷一战中农民军多数阵亡,黄巢自杀。农民起义失败。
黄巢领导的唐末农民起义,率众几十万,转战十几省,持续十几年,是中国历史上一场空前宏伟壮烈的农民革命战争,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写下光辉的篇章。它沉重地打击了唐王朝的统治,表现了农民战争对封建社会的改造作用。同时,起义也削弱了藩镇割据势力,打破了原来中央与藩镇之间、藩镇相互之间的均势。这支农民军以“冲天”的革命思想,第一次提出“均平”的战斗口号,建立了革命政权,猛烈地冲击了封建制度。标志着农民战争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给后世的农民斗争以重大的影响。
48 五代十国的分裂
五代的历史,使中国的分裂走向了终点
五代十国的分裂是唐末至北宋初年群雄割据的一种局面。
唐朝政府在黄巢农民大起义中,被打得七零八落,名存实亡。农民军虽然失败了,唐朝统治也随之垮台了。
907年,朱温废掉唐哀帝,自立为皇帝,建立了后梁政权,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五代”是指中国北方先后出现的五个封建王朝:后梁(907一923年)、后唐(923—936年)、后晋(936—946年)、后汉(947—950年)、后周(951—960年)。据记载,这53年中,更换了14个皇帝。他们都建国于华北地区,疆土则后梁最小,后唐最大。
“十国”是指当时割地分据的十个独立政权:吴(902—937年)、南唐(937—975年)、吴越(902—978年)、楚(927—951年)、闽(909—945年)、南平(924—963年)、前蜀(907—925年)、后蜀(934—965年)、南汉(917—971年)、北汉(951—979年)。前9个政权建立在长江以南;后一个政权建立在山西境内。十国与五代并存,但各国存在的时间长短不一,如吴越,割据于唐亡以前,直到五代结束时才为北宋所灭。疆土则南平最小,南唐最大。
此外,还有先已存在于东北地区的渤海国,新兴于北方的契丹(辽),西南边境的南诏(后称大理)、吐蕃、高昌等等,也同时并立,互相攻伐。
五代十国政权频繁更迭的局面,是唐朝后期方镇割据的进一步发展。比如最早夺取唐朝皇位的朱温,就是唐朝方镇的藩帅。
朱温,又名朱全忠,早年参加黄巢起义军,后来叛变投降,被唐朝封为河中行营副招讨使。由于他镇压农民军十分卖力,又进封宣武节度使,成为关东最强的方镇。907年,朱温在开封定都,当了后梁皇帝,改名朱晃,这就是后梁太祖。
后来他被其子朱友球所杀。
朱友球杀死朱晃后,自己又被其弟朱友贞所杀。朱友贞就是后梁末帝。他在位期间跟唐朝河东节度使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为争夺地盘,进行了激烈的战斗。923年,李存勖灭掉了后梁政权,建立了后唐,都城设在洛阳。
后唐李存勖是血战20年而得天下的。他上台后,大兴土木,拼命地搜刮老百姓,很快把社会搞得一团糟。老百姓活不下去了,替他打仗的士兵也吃不上穿不上。饥饿威胁着人们,出现卖子女、卖老婆的悲惨景象。
这时候,魏州发生了兵变。李存勖派李嗣源带兵去镇压。
没想到,李嗣源反与魏州士兵联合,推翻了李存勖,自己进洛阳当了皇帝。李嗣源是李克用的“养子”,历史上称他为后唐明宗。
明宗李嗣源的女婿叫石敬瑭,是一个野心家。他趁着后唐混乱的时候,于936年请契丹统治者帮助,从太原起兵进攻洛阳,灭了后唐,建立后晋。
946年,契丹进入开封,烧杀掠抢,被中原人民起来赶跑。
后晋随之灭亡。这时,太原节度使刘知远称帝,建立后汉政权,带兵进入开封,成为中原的统治者。
后汉朝廷内部争夺权利的斗争十分激烈。950年,邺都留守郭威带兵攻入开封,灭了后汉,建立后周政权。
从后梁到后周,几十年的军阀混战,给广大农民带来极大灾难。他们强迫农民当兵,为其争权夺利卖命。农民不愿当兵,纷纷从军队逃出来,军阀便在士兵脸上刺字,如逃走的抓回来处死。农民无法生活,四处逃难,使土地荒芜,社会生产力受到严重的摧残。
此间,南方十国也处于分立割据之中。唐末,王建据有四川,后又取东川,907年称帝,国号蜀,史称前蜀,建都成都。925年,庄宗派兵攻灭前蜀,934年孟知祥称帝,建元明德,重建蜀国,史称后蜀,仍都于成都,965年为宋所灭。
唐末,杨行密占据淮南28州,902年受唐封为吴王,927年其子杨溥称帝,937年徐知诰废吴帝杨溥,自己称帝。国号大齐,改元升元,次年改姓名为李升,改国号唐,史称南唐。
951年南唐出兵灭楚。975年南唐被宋兵所亡。
钱镠在唐末占据杭州地区,后吞并浙东,占有两浙10余州之地。907年后梁封他为吴越王,978年吴越亡。
王潮、王审知兄弟在唐末占有福建,909年后梁封王审知为闽王。945年闽为南唐所灭。
马殷在唐末占有潭(今湖南长沙)、衡(今湖南衡阳)诸州,后梁开平元年(907年)被封为楚王,951年为南唐所灭。
唐朝末年,刘隐据有西至邕州(今广西南宁)、东至潮州(今属广东)的岭南广大地区,917年其弟刘岩称帝,国号越,不久改为汉,史称南汉。971年被宋所灭。
907年,后梁大将高季兴驻守江陵。924年,后唐封他为南平王。963年为宋所灭。
十国中唯一在北方的是北汉。951年,刘崇在山西太原称帝,史称北汉。979年被宋所灭。
五代十国的分裂导致战争频繁,人民的兵役负担加重。社会经济也遭到严重破坏,赋役剥削苛重,广大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直到后周时,政治才有所改革,生产也有所恢复。
增强了后周的实力,为后来后周的赵匡胤(即宋太祖)统一全国、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49 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
割让燕云十六州,“山前”、“山后”尽失天险,自毁长城
唐朝在唐末农民起义的打击下更加衰弱,907年,朱温最后取代唐朝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后期以来的藩镇割据演化为五代十国的分裂混战局面。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王朝更迭最频繁的一个时期,实行的是军阀强权政治。割据一方的藩镇拥有一定的军事实力,在时机成熟时,他们就推翻朝廷,取而代之,建立自己的王朝。同时在王朝内部,为争夺皇位而内讧,父子相杀、兄弟相杀的事件层出不穷。总之,五代时期就是这样一个无法无天的时代,军阀们为了皇位可以不择手段,石敬瑭就是这样一个靠出卖国土、认贼作父而取得契丹帮助,爬上帝位的无耻之徒。
石敬瑭出自西夷,他的父亲臬捩鸡,跟随沙陀贵族李国昌、李克用父子打仗,石敬瑭本人在年轻时得到了当时任代州刺史的李嗣源的赏识,成为李嗣源的女婿,李嗣源是李克用的养子,即后来的后唐明宗。
唐明宗死后,他的儿子李从厚继位,这就是闵帝。他仅在位四个月,皇位就被唐明宗的养子李从珂夺去了,李从河就是末帝。末帝即位后,任石敬瑭为北京(太原)留守、太原节度使。李从珂夺得帝位,对石敬瑭是一个刺激。他也就积极筹划如何可以过一下皇帝瘾了。太原之地地形险固,粮食充足,石敬瑭又把在洛阳的钱财运到太原,准备以太原为根据地,勾引契丹为助,来夺取帝位。
契丹是居住在我国东北的少数民族,公元907年,阿保机在统一各部后,建立了政权。阿保机死后,耶律德光继立,改国号为辽。在阿保机建立政权日益强大时,就常常向南侵扰五代的北部边境。但当时阿保机建国不久,他还曾派使者向后梁王朝称臣,以求得册封,后梁册封契丹为甥舅之国。契丹不断南侵,也常遇到不小的阻力,所以尚不能长驱直入。
石敬瑭与他的部下桑维翰、刘知远共同筹划,引契丹为援,夺取后唐天下。石敬瑭让桑草拟给契丹的文书,表示称臣于契丹皇帝,并向契丹皇帝行父子之礼,答应在事情成功后割让卢龙一道及雁门关以北诸州的土地。刘知远也认为太过分,他向石敬瑭说:称臣就可以了,行父子之礼太过分;多给一些钱物就可让契丹出兵帮助,割让土地,恐怕将来会成为中原的一大祸患,到那时,后悔也来不及了。但石敬瑭帝梦心切,根本听不进去。当时石敬瑭45岁,耶律德光34岁,石敬瑭此举可谓无耻之极。
石敬瑭叛唐后,唐末帝以张敬达为都部署讨伐,杨光远为副。张敬达在晋安乡(在晋阳南)筑长围以围困晋阳,石敬瑭领军坚守,但也面临着缺粮的问题。九月,耶律德光帝自率5万军队来援助石敬瑭,当天就打败唐兵并包围了晋安寨。末帝调集军队来解围。卢龙节度使赵德钧领兵来解围,但是他却以大量金帛送给耶律德光,并请求立自己为皇帝,他提出的条件是:自己率兵攻占洛阳,与契丹约为兄弟之国,答应让石敬瑭常镇河东。这个条件比石敬瑭的条件要差得多,但是尽管如此,因为耶律德光觉得自己孤军深入,赵德钧仍有很强的实力,自己也有被后唐军队切断退路的危险。所以耶律德光准备答应赵德钧的请求。石敬瑭听说这一消息,十分恐惧,派桑维翰到契丹军营,跪在耶律德光帐前,从早到晚哭哭啼啼阻止耶律德光答应赵德钧的请求,最后耶律德光才作罢。
十一月十二日,契丹耶律德光册封石敬瑭为晋帝,约定双方永为父子之邦。晋每年向契丹交纳帛30万匹,并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这十六州是:幽(辽升为南京,亦称燕京,即今北京)、涿(河北涿州)、瀛(河北河间县)、莫(任丘)、檀(密云)、蓟(蓟县)、顺(顺义县)、蔚(蔚县)、新(河北原涿鹿县)、妫(怀来县)、儒(北京延庆县)、武(河北原宣化县)、朔(山西朔县)、云(大同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