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影响中国的100次大事-第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随后,从1853年5月开始,太平军进行了北伐和西征,各地天地会和捻党也先后发动武装起义与之相呼应。但北伐由于偏师北进,孤军深入,援师不继而失败。西征则先遇小挫,后由石达开指挥,大败曾国藩湘军。在天京附近,太平军又大破清军江北、江南两大营。到1856年夏,上至武汉,下至镇江连成一片,尽在太平军控制下,是为太平天国军事上全盛时期。但就在这大好形势下,却发生了自相残杀的“天京事变”。9月2日,杨秀清被暗杀,杨秀清的部下也有5000余人中计被杀害,后洪秀全又下令诏书,由石达开回京辅政。次年5月,石达开被逼走,更造成了人心冷淡,锐气减半的局面。“天京事变”给太平天国革命事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而清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北京政变”后,公然和外国侵略者勾结起来,共同镇压人民革命,使得太平军从此进入了十分困难的战略防御阶段。


  洪秀全为了克服危机,提拔了陈玉成、李秀成以及洪仁等一批将领,重新组建了领导核心。1858年8月,李秀成约集各路将领大会于枞阳,陈玉成也赶来参加。会上大家“各誓一心,订约会战”。会后,陈、李联合作战。九月,攻破清军重建的江北大营,10月,大战三河镇,全歼湘军主力李续宾部。1859年,颁布了洪仁的《资政新篇》。1860年5月,攻破清军重建的江南大营,解除了天京的围困,并乘胜东进占领苏、杭,开辟了苏浙根据地,革命一度出现了重新振兴的局面。西北战场则在陈玉成的指挥下进行了英勇的安庆保卫战。但由于敌我力量悬殊,1861年9月安庆失守,天京危急。李秀成率军回援天京,与湘军大战40余天,未能破围。值得一提的是,在后来险恶的情况下,1862年,太平军还在上海、宁波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者。1864年6月3日,洪秀全病逝。7月19日,天京陷落,太平天国失败。


  太平天国革命的失败,根本原因在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由于农民群众分散的落后的经济地位,决定了他们的散漫性、狭隘性、保守性以及私有观念、政治浅见等缺陷。他们面对的却是满洲贵族、汉族地主和外国侵略者勾结起来的强大凶恶的敌人,因此,失败就很难避免了。


  太平天国革命发生在中国进入近代社会的初期,它既是单纯的农民战争,又带有旧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上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它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把农民平均主义思想发展到了顶峰。从形式上看,清王朝的统治还延续了近半个世纪,但在这半个世纪中,人民受到了太平天国革命的影响和鼓舞,一直没有停止过对封建王朝的斗争,半个世纪后终于爆发了辛亥革命。


  太平天国革命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革命,从1851年起共坚持了14年,势力扩展到17省,有力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和外国的侵略,促进了封建社会的崩溃,阻止了中国殖民化的进程,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极其光辉灿烂的一页。


 


 



























80 捻军起义





中国人的英勇顽强之精神


  捻军起义是爆发在太平天国革命时期北方的农民起义。


  捻军是19世纪初开始活动于皖、鲁、豫一带的农民秘密组织。所谓“捻”,即农村迎神赛会时要搓捻子燃油,因此得名。他们活动分散,每一股称为一捻,少则几人、几十人;多者不过二三百人。越是荒年,人数越多,“居者为民,出者为捻”,多是一些生路艰难的农民群众。清政府虽然一直严禁结捻,但是由于捻党是分散零星的武装活动,所以还没有把它视为大患。


  1853年太平军北伐时,淮河两岸的捻党纷纷响应。可惜太平军没有很好地发动和组织他们,捻党仍然是半农半兵、各自活动的战斗力量。1855年黄河大决口(开封以东铜瓦厢),下游改道北流,入大清河。鲁西南以及皖北、苏北灾害十分严重,农民更加饥寒交迫。同年,捻党首领们在安徽雉河集(涡阳)会盟,推举张洛行(张乐行)为盟主,号“大汉盟主”,有几十万捻党承认他是领袖。从此,张洛行统一指挥下的捻军,成为太平天国在北方的友军。捻军的活动使清朝十分忧虑,因为他们的活动地区不是太平军的长江沿岸,更不是天地会的南方各省,而是活跃在淮河南北,直至山东、河南,迫近清朝心脏地区。因此清朝常把捻军和太平军并列,称之为“发捻”。但捻军在各方面的水平都远不如太平军:第一,仍然分散,各自为战,很难统一指挥;第二,以骑兵为主,流动作战,很少和清军打硬仗、大仗;第三,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和纲领,连曾国藩都说:“捻匪之人多志大远不如粤匪”;


  第四,领导成份复杂。尽管这样,太平军以捻军为友军,还是取得了不小的战绩。1862年,太平天国封张洛行为沃王、征北主将。1863年,张洛行牺牲,他的侄子张宗禹收复雉河集,继续斗争。


  1866年秋,捻军在河南许州(许昌)分成两支:东捻和西捻。东捻军由赖文光、任化邦领导,转战于中原地区;西捻军由张宗禹领导,进军陕西,同东捻军呼应。


  曾国藩和后来的李鸿章看出了捻军的弱点,改变了尾随追打的方法,改为“画河圈地”的新战术,即利用河流等自然地形,紧缩防线,将农民军挤堵到难以驰骋的狭窄区域,使之发挥不出流动奔袭的特长。东捻军就是这样被逼到山东半岛登州(蓬莱)、莱州(掖县)一带狭小的地区。此时的捻军已是孤军作战;捻军的敌人又是中外反动派的联合势力。1867年底,东捻军战败,在转向苏州时,任化邦先被部将(潘贵升)杀害;赖文光又在扬州被俘(1868年1月)牺牲。


  西捻军的主要对手是左宗棠。他们粉碎了左宗棠的包围,回援东捻军,进入山西,打到直隶,兵锋直指北京。清廷震动,下令京师戒严。西捻军这时(1868年2月)更是孤军作战。他们在冀、鲁、豫三省平原的作战,削弱了力量。他们的敌人又是李鸿章、左宗棠以及英法侵略者的联军,力量对比悬殊。1868年8月,西捻军被围困在黄河、运河、徒骇河之间,结果全军覆没,张宗禹投徒骇河而死。


  捻军的斗争自1853年开始,坚持了16年的英勇斗争,在北方大地沉重打击了清朝腐朽统治,体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战斗的革命精神。


 


 



























81 辛酉政变





近代中国从此走向屈辱的渊薮


  辛酉政变又称“北京政变”,是发生在1861年的一起重大政治事件。


  1860年9月英法联军逼近北京,京城震动。咸丰皇帝急忙带着他的宠妃那拉氏(就是后来的慈禧太后)和一班亲信,逃亡到热河去,由恭亲王奕䜣(咸丰的弟弟)留下来向侵略者求和。奕䜣对侵略者有求必应,最后签订了屈辱的《北京条约》,因此得到侵略者的欢心。当时清政府的实权并不掌握在奕䜣手里,而是掌握在跟随咸丰逃往热河的载垣、端华、肃顺等一班人手里,这些人对侵略者还有顾忌,因此被侵略者看作讨厌的障碍。


  1861年8月咸丰在热河病死,由他6岁的儿子载淳即位。遗命端华、载垣、肃顺等8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辅佐年幼的皇太子载淳。载淳的母亲那位氏,这时才26岁,被尊为慈禧太后。慈禧是个阴险、贪权的女人。她很快就和留在北京的奕䜣勾结起来,并得到了外国侵略者的支持,企图趁儿子年幼,篡夺最高统治权。


  慈禧先让人建议,由她“垂帘听政”,实际上是由她掌握实权。但是载垣等一班老臣,以“本朝未有皇太后垂帘”的理由加以反对,使她的阴谋未能得逞。10月,奕䜣和英国侵略者密谋后,借“奔丧”的名义赶到热河,和慈禧商议回北京去发动政变。奕䜣回到北京后,笼络驻扎在京、津一带掌握兵权的兵部侍郎胜保,作好了政变的准备。


  在从承德回北京时,慈禧让肃顺护送咸丰的梓宫走大路;


  她和载垣、端华由小路提前4天到北京。11月1日刚到北京,第二天一早就发动了政变,宣布解除了肃顺等人的职务,当场逮捕了载垣、端华;并派人去路上逮捕肃顺。不久(8日),慈禧发布上谕,否认咸丰遗诏,下令将肃顺斩首;让载垣、端华自尽;另外五大臣则被革职或充军。八大臣的第一个重要罪状就是“不能尽心和议……以致失信于各国”,也等于向侵略者表示,她是“尽心和议”的卖国贼。接着(11日)宣布废除八大臣原拟的祺祥年号,改明年(1862年)为“同治”元年,表示东、西二太后共同治理朝政。慈禧之号也是从这时开始使用的。这一年正好是辛酉年,故又称“辛酉政变”。而发生此事的地点又在北京,故又称“北京政变”。


  从此,慈禧作为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产物和他们的代表,在半殖民地的中国进行了47年的罪恶统治。她上台的第一桩罪行,就是“借师助剿”,和外国侵略者共同血腥镇压了著名的太平天国革命。中国历史上许多不平等条约如中英《烟台条约》、《中法新约》、中日《马关条约》、《中俄密约》、《辛丑条约》等都是在她统治时期与外国签订的。她的篡政和统治,使近代中国蒙受了无穷无尽的屈辱。


 


 



























82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的过程,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化逐步加深的过程


  洋务运动旧称“同光新政”。1860年后,在中外反动派联合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过程中,清朝封建集团中逐渐形成了一批具有买办性的官僚军阀。他们在与外国资本主义打交道的过程中,不但认为清政府与外国侵略者的矛盾可以调解和妥协,“借洋助剿”,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而且还可以采用一些资本主义生产技术,以达到维护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的目的。这部分人就是当时清政府内当权的洋务派,他们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所从事的洋务,史称洋务运动。


  所谓“洋务”,是指诸如外事交涉、订条约、派遣留学生、购买洋枪洋炮以及有按照“洋法”操练军队、学习外洋科学、使用机器、开矿办厂等对外关系与外洋往来的事物有关的一切事情。


  主持和提倡办洋务的洋务派,是在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过程中,在外国侵略者扶植下发展起来的清朝统治集团中的一个派别。起初人数不多,但他们的势力与日俱增。在朝廷里是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大臣奕䜣和文祥等人,在地方上是握有实权的大官僚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其中以曾国藩为首的湘系集团以李鸿章为首的淮系集团,以及后起的张之洞集团影响较大。


  洋务运动的内容很庞杂,涉及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等,而以“自强”为名,兴办军事工业并围绕军事工业开办其他企业,建立新式武器装备的陆海军,是其主要内容。从60年代开始开办江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