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大,另一方面也因为姜堰地区富,税收多,可以解决我们许多困难。战斗
结果夺取了姜堰,消灭了敌人两个旅,而且我在经济、粮食等问题上也大大
解决了。但是,韩德勤却不肯与我妥协,而且准备向我大举反攻。
这以前,我们尚未曾与韩德勤直系军作过战,打的都是与韩也有矛盾的
封建顽军何克谦,所以苏北问题还可以说是一个局部问题。这以后就不同了,
苏北磨擦战成为整个苏北和全国国共两党的问题了。因此,像李明扬、韩国
钧[4]等都出来讲话了,一共有八县的代表,三四十个长胡子穿长衫的人。其
中的确有些人是本着团结抗战的好意的;而像李明扬等中间势力是希望韩我
力量均等,他可以在中间立足;有人则和韩德勤有不可分离的利益,眼望韩
德勤再打就会失败的,所以也出来劝韩德勤不要打了,韩紫石就是这样一个
人。他有许多钱都投资在韩德勤的手中,所以也出来劝韩不要打了。另外,
有些开明人士则主张我们消灭韩德勤。但不管当时许多人的动机如何,对我
都是有利的。他们都跑到韩德勤那边去,韩对他们说新四军如果让出姜堰,
什么问题都可谈了,他并且说新四军是最不讲信义的,决不会退出姜堰,劝
① 本文是陈毅在一九四二年所作的《几个重要战斗总结》之一。黄桥战斗又称“黄桥战役”或“黄桥决战”。
各代表不要多费心血。代表回来后都不敢将叫我退出姜堰的话当面说,怕碰
一鼻子灰,而我却首先慷慨大方退出姜堰,请代表们去和韩主席接洽。代表
遂喜颜大开,大为称赞,忙再去见韩德勤,不料韩主席竟如我料,下命令要
新四军完全退出江北到江南去。这一来,代表们都摇头回来。我就特别同情
代表们,暴露出韩德勤反共内战的本质,而且我们是退出姜堰。
估计当时韩德勤是要下决心打我们的,而只有李明扬和陈泰运是中间势
力,如果他们帮助了韩,我就失败,而且韩也很可以下命令要李、陈出兵夹
击,姜堰又是被韩、李、陈三人力量所包围,河网又多,对我很不利,我就
将姜堰让给李明扬和陈泰运,一根骨头喂三只狗,结果李、陈态度对我更好,
并暗示我,韩要打我。
后来因为陈泰运兵力小,姜堰被李所独占。陈泰运就派代表来问我要枪
支,敲我竹杠。许多同志都不高兴,我却慷慨得很,叫代表自己到仓库中去
挑选,结果拿去百余支,但却和我订了条约:如果韩德勤叫他打我们,他枪
向天开,而我们可不必还枪。
四、军事上,韩德勤以为我退出姜堰是“匪胆已寒”,乃下令一鼓作气,
冒险轻进,一共集中十三个团,约一万七千至两万人,其中以八十九军及独
立第六旅为主力,他决心先歼灭南边之新四军后,再北上消灭南下之八路军。
我们则有九个团分三个纵队,其中只有三个主力团,共计七千余人,战
士只五千人,敌人多我三倍至四倍,占了绝对的优势。在部署上:
(一)我刚刚撤出姜堰,敌人就已经展开了,比我展开早了五天的时间。
当时我们唯一的办法就是尽力阻止敌之前进,而使自己部队迅速集结。所以,
敌人一过海安河,即遭我叶飞部之抗击。当时我们多争取了一分钟的时间都
是有利的,结果我们兵力集结好了。
三十日展开的敌人到四号才与我主力作战,连日来敌人都与我牵制部队
作战,相当疲劳,而且敌人首先皆尽力布置攻占营溪、古溪,而我则先行撤
退,敌人均扑了空,士气已较松懈了,敌以为我必已撤出黄桥,所以也更轻
视我们了。
(二)游击战配合正规战是非常重要的事,而在整个战斗过程中,钳制
队之积极动作,完成任务也是很重要的。当时我主力少,照理是应当拿主力
来作突击队,我却派主力团(如二团)去钳制敌人,打游击战,任务完成了。
(三)黄桥西南面是有日寇的据点,北面又是大敌来攻,背腹受敌,当
时的决心很值得考虑。有人主张集中全力死守黄桥,候李守维进攻失利后再
出击。这个决心是有理由的,可以应付敌顽夹攻的严重局面。但是这样就不
能决战,最多只能击溃敌人,使苏北战争长期下去,这却与我不利的。所以
我的决心是要用全力来包围敌人而歼灭之,对日寇据点则大胆不管,只派少
数侦察就好了。只以一个纵队守黄桥,以两个纵队包围敌人而决战。如果战
胜了,苏北大局就定,我们也可东进了。如果失败,那就算了。
结果胜利了,当我俘虏到三十三师的麻子参谋长时,他竞伸指称赞说,
出其意外,我们竞敢用包围。
如果照前一决心,敌人可以把我围困在黄桥饿死我们。李明扬虽然接受
了韩的命令,一天只向我推进五里,但如我被围,迟早一点也会赶到的,他
天天派人来问战况就是如此,他是企图找时机来下手的,鬼子当然也会出动。
所以当时我只有迅速解决战斗,才能解决问题。
(四)守备黄桥的三个团,我仍是以两个营出击包围敌人、迷惑敌人,
使我两翼迂回部队得以成功。当时有人反对这样,其实当时战斗重心已经不
在黄桥了,黄桥之得失已不起决定作用。两个营出击是对的,结果取得很大
的胜利,并且配合了迂回部队的成功。
五、李守维从展开以来的整个部署是对的,其失败之主要原因,是由于
平均使用兵力的结果。把十三个团分成五路开进,在最前线的只有五个团,
当然便于我之各个击破,如果他抓住了三十三师及独立六旅的七个主力团作
为突击队,其他用来佯攻,我恐怕还会被迫退出黄桥,最多也只能击溃敌人,
不能歼灭敌人。
六、黄桥战斗之胜利,当时八路军也能在战略上予以配合,在北边钳制
了韩德勤的几个旅。战斗胜利后,我们就打东台,八路军则南下打东沟,一
直打到盐城,结果兄弟军会合了,苏北形势就分明了。
注释
[1]王光夏,当时是国民党江苏省保安第七旅旅长。
[2]鹿钟麟,当时是国民党冀察战区司令长官。
[3]宪政运动,即“立宪运动”,是争取制定宪法、实现民主政治的斗争。
[4]韩国钧,即韩紫石,又名止叟,江苏泰县海安镇(今海安县)人。早年曾任
江苏省省长等要职,告老还乡后,是苏北一位声望甚高的爱国人士,经陈毅多方争
取,能在国、共之间保持中立,并支持新四军抗战,后被日军毒害而死。
华中实战的经验教训①
(一九四二年二月二十三日)
一、敌后工作与反“扫荡”的经验教训敌后斗争的特点是在两个反“扫
荡”之间进行工作,正如内战时期在两个反“围剿”之间进行工作一样,一
切工作受着反“扫荡”的影响,且为其服务。
我军从连续不断的反“扫荡”战斗中,强大自己,壮大自己。军事建设
工作,地方建设工作,全部都要受反“扫荡”的检验。我们的干部的指挥能
力,我们根据地的抗战能力,乃至根据地各阶层人民的抗战政治面目,也同
样受反“扫荡”的检验。故经常研究反“扫荡”的经验和教训,经常有反“扫
荡”的准备,是我军在敌后的生活规律。故我们要谈几年来的实战经验,首
先从反“扫荡”的经验谈起。
华中我军于民国二十七年[1]夏季挺进敌后,迄今将满四年。本军对敌伪
战斗不下数千次,大小规模反“扫荡”战斗不下数百次。本军地区党政军民
在民族抗战中所表现的英勇,产生了无数的可歌可泣的故事,有极伟大、极
悲壮、极复杂、极残酷的战斗场面,非笔墨可以形容。不身处敌后,不亲历
战斗的人,是不能体味其艰苦的。我党政军民几年来对国家民族是尽了他应
尽的义务的。我军的战绩为敌后地区人民所赞许,为敌伪方面所惊惧,较之
全国各抗日友军的战绩并无逊色;且有其本身毫无补充接济、又要忍受着反
共磨擦的痛苦的特殊情形。完全依靠我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依靠全军指战员
的政治的铁的团结,依靠人民的帮助,尤其依靠几万名指战员在前线的流血
和英勇牺牲,这样去奠定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坚固基础,使敌伪的多次“扫
荡”归于无效,其中的经验教训必须很好地总结起来。今天我只提出下列几
点,作为扩大会讨论时的参考。
反“扫荡”斗争的具体形势是:在军事上敌强我弱,在政治上我强敌弱。
敌占城市,我占乡村,事实上是地域上的一种城乡的斗争。敌掌握了战略上
战役上战术上的集中的优势,我掌握了战略上战役上战术上分散的优势。我
身在敌后处在敌之大包围中,故我分散才能坚持和生存。敌据点密布,又处
在我之分散的反包围中间,故敌要集中才能“扫荡”。分散以巩固其占领区,
集中以“扫荡”其攻击目标,是敌之战略战术的指导原则。分散以削弱敌集
中之优势,集中以突击敌分散的弱点,是我军反“扫荡”作战的有效战法。
这是历年来不断反“扫荡”指出的真理。此其一。
“扫荡”与反“扫荡”是连续不断地进行着的。此种情势决定了根据地
巩固中的流动性,决定了部队正规化的游击性,决定了一切工作的集中领导
的分散性。根据地几年来有了进一步的巩固,但其流动的形态是仍然存在着
的。我们的部队力求正规化,但游击任务仍然是自己的主要任务。故在主力
军说是以集团正规部队担任分散游击任务,在地方军说是以分散的游击部队
要求走向必要的正规化。一切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工作,在部署上,必
须有计划、有组织、有持久的布置,但又必须以分散方式付诸实施。一切工
作打算应该是长期的打算;但每一阶段其任务之完成,则要善于争取时间,
善于抓住可能机会去进行突击。时间稍纵即逝,乃至不能挽回。要求有相当
① 这是陈毅在中共中央华中局第一次扩大会议上所作的军事报告《论军事建设》的第二部分,曾在一九四
二年七月十五日华中局《真理》杂志第十八期上发表。编者在篇名前加了“华中”二字。
健全的后方,但反对大后方主义。要求有必要的工作机关,但机关应严格依
照游击环境去建设;超过此限度的大机关,必受损失和挫败。每年夏收秋收
是最好组织群众的时机,错过此时机,则一年光阴等于白费,必得推迟,等
待第二年。“扫荡”未来前,一切应作反“扫荡”的打算,“扫荡”到来时,
一切又应估计到“扫荡”终了的可能去部署。这是敌后环境的工作的规律。
此其二。
反“扫荡”的战役战术原则是:发展广泛游击战,但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