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耶稣传-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救犹太民族摆脱当前的困境,在他面前有五条现成的路:

  第一条是奋锐党的道路:这也是当前民众中呼声最高的一条道路。奋锐党人认为犹太民族所面临的危机主要是罗马帝国的统治,出路只有一条——武装反抗。他们坚持传统的弥赛亚观,认为上帝恩许的弥赛亚是一位大卫式的民族英雄,他将带领犹太人冲锋陷阵驱逐罗马统治者,重建“大卫的王国”。奋锐党人是民族起义的主力军,为争取民族解放,他们甘愿赴汤蹈火万死不辞。因此,他们在多次起义失败之后仍然毫不气馁,目前正酝酿再一次的大规模武装暴动①。耶稣对奋锐党人的自我牺牲精神极为赞赏,但并不同意他们的做法。首先,他认为罗马人对犹太人的民族压迫只是个表面现象,正像先知们曾经反复解释的那样:民族压迫是上帝对犹太人施行惩罚的一种方式;现在的情况是上帝借罗马人的手来惩罚犹太人,驱逐罗马人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果犹太人不悔改,即使武装起义成功地赶走了罗马人,上帝还会用另外的方式来惩罚犹太人;其次,罗马帝国对犹太人来说实在是太强大了,犹太人武装起义不但没有获胜的可能,而且还会招来一场更大的灾难。
① 参见《马太福音》二十四6;《马可福音》十三7;《路加福音》二十一9。

  第二条是撒都该派的道路: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而对罗马人妥协投降,既不考虑国家民族的利益,更不反省自己的罪过,反而恬不知耻地自夸为民族生存的惟一道路,这是一条为广大犹太人民深恶痛绝的死路,耶稣当然不能去与他们同流合污。

  第三条是法利赛派的道路:法利赛派看到了罗马人的强大,吸取了前几次武装起义失败的教训,回避正面冲突,转而采取消极抵抗的不合作态度,在当时的情况下,这未尝不是一种可取的做法。不过在宗教生活方面他们却走进了一个误区,他们虽然自觉地严守《摩西律法》以保持犹太教的传统,但事实上有些法利赛人已从宗教上的极端形式主义堕落成哗众取宠、假冒为善的伪君子。他们盲目自义,骄傲自大,看不起普通的犹太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人们悔改的绊脚石和“瞎眼领路的”①人,这是耶稣所极力反对的。
①“瞎眼领路的”:见《马太福音》十五14,二十三16。

  第四条是艾赛尼派的道路:耶稣对艾赛尼派可能十分了解,也十分尊重,但他并不完全同意艾赛尼派的主张,例如,艾赛尼派像法利赛派一样强调绝对遵守《律法》已达到了教条主义的地步,耶稣则主张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在大道理的前提下可以变通地遵行《律法》;艾赛尼派特别注重取洁礼仪,以水为净,耶稣则主张取洁礼仪固然重要,但那只是形式而不是本质;艾赛尼派因反对撒都该派而不参加耶路撒冷圣殿里的献祭礼仪,耶稣则认为不应把撒都该派与圣殿混为一谈,虽然圣殿的祭司职位全被撒都该派所把持,但圣殿仍然是上帝的居所,到圣殿去献祭并不等于与撒都该派同流合污;艾赛尼派主张离世苦修,耶稣则主张应该像普通人那样生活,因为离世苦修只能独善其身而不能兼善天下,绝对不能完成拯救犹太民族的使命;艾赛尼派自命清高,卑视群众,只强调本社团成员间的彼此相爱,耶稣则主张深入群众,爱一切人,甚至要爱仇敌。因此,耶稣不完全赞成艾赛尼派的道路。

  既然上述四条道路都不足取,就只剩下一条道路了——施洗约翰所走的道路。耶稣积极支持约翰开展“悔改运动”,不过他觉得施洗约翰传达的是上帝审判世人的信息,是世界末日的信息。“悔改运动”只是弥赛亚历史使命的第一步,并不是他的最终目标,因为上帝不是要惩罚人类,而是要拯救人类。

  经过反复思考,耶稣决心走自己的路:弥赛亚不是犹太民族复兴的政治领袖,而是全人类灵魂的救世主,他的使命不是等待一个天国来临而是积极地去建立一个地上“天国”,首先拯救犹太民族,再进而拯救全人类,实现上帝对全人类的救赎。①
①虽然《圣经》上没有这段记载,但根据“耶稣受试探”的记述可以推断耶稣很可能作过这样的考虑。

  方针已定,应该首先解决什么问题呢?夜色朦胧中,耶稣看见眼前的大小石块都像面饼一样,蓦然想起自己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吃东西了,不禁饥肠辘辘起来。饼!饼是应该首先解决的问题,这并不是因为他目前正饥火如焚,而是他想到了大多数同胞在罗马帝国和犹太祭司贵族的双重压迫下生活贫困,最迫切的要求就是解决吃饭问题。这时,他心里仿佛有一个声音对他说:“你若是上帝的儿子,把这些石头变成饼不就可以解决人们的吃饭问题了吗!”但是,另一个洪亮的声音立刻回答说:“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上帝所说的一切话。”耶稣心头为之一震:有道理!物质生活是必须解决的大问题,但不是人生的根本问题。大卫、所罗门时期曾经较好地解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但人们却背离上帝去敬拜偶像,结果招来了沉痛的民族灾难。所以,心灵的需要比物质的需要更重要。要解决心灵的需要,必须整顿当前的宗教生活,进行心灵建设,使人们痛改前非,回到上帝的正道上来,迎接天国的到来。这正是施洗约翰所倡导的“悔改运动”的目的,应该全力支持约翰的工作。

  用什么方式建立天国,怎样号召群众呢?心里那个模糊的声音又出现了:“行神迹啊!你可以在大庭广众面前从耶路撒冷圣殿的屋顶上跳下去,以显示你是上帝的儿子,因为经上记着说:‘主要为你吩咐他的使者用手托着你,免得你的脚碰在石头上。’这样,人们就会相信你就是先知预言的那位从天而降的弥赛亚,拥护你作王了。”那个洪亮的声音又立刻驳斥说:“不可试探你的上帝!”因为寄希望于神迹是对上帝的试探,纵然侥幸成功,得到人们的拥护,这种拥护也是不坚定的,一遇挫折肯定就会土崩瓦解。应该踏踏实实地在“悔改运动”的基础上唤醒人们的良知和对上帝的忠诚,才是最妥善的办法。

  应该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天国呢?耶稣举目远望,夜幕中,耶路撒冷可能已是万家灯火,再往远处看去,他的目光仿佛超过地中海看到了整个罗马帝国的一切世俗尊荣。心里那个模糊的声音发出了最后一个诱惑:“你若向我低头下拜,我就把世上万国的荣华富贵都给你!你将像罗马皇帝那样成为世上的至尊。”耶稣想这是享受、权威、虚荣的诱惑。我要建立的天国不是罗马帝国式的世俗政权。天国是不朽的。想到这里,耶稣不禁大声斥责说:“撒旦,退去吧!经上记着说:‘当拜主你的上帝,单要事奉他。’即使我得到了全世界,却失掉了永恒的生命,那有什么可取的呢!”①
①《圣经》中记载有耶稣受试探的故事,所谓“魔鬼的试探”应该是指那些不符合上帝旨意的,从世俗角度出发的考虑与设想。

  耶稣终于作出了抉择:开展一场“天国运动”。天国就是上帝直接统治,上帝把公义、和平、幸福归还给这个被扭曲了的世界。这个世界是现实的,不是未来的。天国在人们心里,是人们心灵上的纯洁与平安,“行公义,好怜悯,与上帝同行”(《弥迦书》六8)。于是,他决定首先全力支持施洗约翰的“悔改运动”,为“天国运动”铺平道路。


  2。 一鸣惊人


  我的殿必称为万民祷告的殿。(《以赛亚书》五十六下)

  耶稣既决定了自己要走的道路,就下山去找施洗约翰。他在约翰的门徒中遇见了一些加利利的熟人,其中有渔民出身的西门、安得烈、雅各、约翰等。这些人原先就认识耶稣,早就佩服耶稣的为人及才智,现在看见连施洗约翰都如此推崇耶稣,就更加敬服他。

  这时,耶路撒冷的犹太当局见施洗约翰的悔改运动声势越来越大,又风闻加利利的奋锐党人积极策划武装暴动,很害怕这两股力量联合在一起,就想先发制人,首先打击施洗约翰。于是,他们派了几名祭司和利未人到约翰这里来探听虚实。

  祭司们来见施洗约翰,问他说:

  “你是什么人?是上帝恩许的弥赛亚吗?”

  “我不是弥赛亚!”约翰直截了当地回答。

  “你是以利亚吗?”他们又问。

  “不是!”约翰回答。

  “那么,你到底是谁?”他们追问道。

  “你们没有读过先知以赛亚的书吗?我就是那在旷野里高声喊着说‘修直主的道路’的人。”约翰肯定地回答他们。

  被差来的人中有一个法利赛人,他指责约翰说:

  “你既不是弥赛亚,又不是以利亚,也不是先知,你凭什么给人施洗呢?”

  约翰昂然回答说:

  “我不过是用水给人施洗,但你们中间有一位是你们所不认识的,他虽然是在我以后来的,但我连当他的仆人都不配!”

  这些人见抓不到约翰什么把柄,只好回耶路撒冷交差去了。

  这一切都被耶稣看得清清楚楚。他认为这些人来的目的绝不只是探问约翰是谁,耶路撒冷的犹太当局肯定另有阴谋,与其大家聚在一起,树大招风,不如分散活动以减小目标。他将这个意见对约翰说了,约翰完全同意耶稣的分析。于是耶稣带着几名愿意跟随他的人另外找地方去开展悔改运动。他们来到约旦河的另一个地方,学着施洗约翰的样子为来听道的人们施洗,不过耶稣并没有参预施洗的事,他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宣讲悔改的福音上①。来听耶稣讲道的人逐渐增多,耶稣的话不但使许多普通犹太人深感振奋,而且也引起一些经学家、法利赛人的兴趣,他们也常混在人群中聆听耶稣的宣讲。过了不久,犹太人的逾越节快到了,耶稣带着自己的门徒到耶路撒冷去守节。他们沿山路而行,路过耶路撒冷城东不远的小山村伯大尼,在这里认识了拉撒路(拉匝禄)和他的两个姐姐马大(马尔大)和马利亚。耶稣一行在伯大尼略事休息就动身进了耶路撒冷城。②
①参看《约翰福音》四1~3。
②《圣经》中没有记载拉撒路姐弟认识耶稣的经过,但可以推断他们是耶稣的老朋友。

  这时,耶路撒冷城里已经来了不少守节的犹太人。耶稣进了圣殿,只见外邦人院子里挤满了兑换银钱和出售祭品的小摊贩,人声喧闹,羊叫牛鸣,乱乱哄哄,哪里还有一点神圣庄严的气氛。原来,犹太人来耶路撒冷守节时要向圣殿奉献什一税,献什一税不能使用社会上通用的罗马钱币,因为罗马钱币上铸有罗马皇帝像或其他神像,用这种钱向圣殿奉献是一种亵渎,必须把钱兑换成圣殿专用的钱币;献祭用的牛、羊、鸽子、斑鸠等物无法随身携带,只能到耶路撒冷来购买,于是,兑换银钱、贩卖祭品的商贩就应运而生。他们向祭司们行贿获准在圣殿的外邦人院子里摆设摊位进行投机买卖;祭司们则公开向他们征税,这项收入成为圣殿当班祭司们的一项可观的“外快”。耶稣见了这种情况,不禁心焦如焚,一贯和蔼的脸竟变得铁青,使人望而生畏。他找到一根绳子,把它拧成鞭子,率领门徒们推翻兑换银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