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于是阅兵仪式的缘故,随后演奏的,是当时最为著名的一苏联军歌——。
这歌,表达了斯大林,以及苏联人民对苏联红军的信心,配合了当时,苏共高度宣传红军实力的宣传方针。
看着T…34…5中型坦克从广场上驶过,雅克…3、拉格…5在天空中灵活地飞翔,斯大林对自己的军队充满了信心,坚信这样的一支军队,能够打败任何的敌人。
“科巴,有了这些武器,我们就能打败任何敌人了。”不止是斯大林,就连站在他右边的伏罗希洛夫,也高估了苏联红军的实力。但站在伏罗希洛夫右边,搞出这些武器的曼图洛夫,却并不这么认为。
“是啊,我们现在已经有了最先进的坦克,也有了最先进的飞机,还有最强大的战列舰。”斯大林满意得笑着,唱出了的一句歌词:“从泰加森林到英国沿海,最强大的,是我们红军!”
“斯大林同志,我并不这么认为。”曼图洛夫毫不识趣地,插上了话。“虽然我们有较先进的武器,但红军战士的训练不够精良,作战素质和德国相比,还相差一段不小的距离。
此外,我们的坦克虽然威力较大,但射击准度既然比不上德国的四号坦克。他们可以在一公里的距离外,准确地击中目标,但对于红军炮手而言,这个有点难度。”
战争还有一个多月就要爆,曼图洛夫不得不向斯大林强调德军的实力,希望斯大林能够听取他的意见,不要轻敌。
然而,斯大林到了这个时候,却坚持自己的看法,以为苏联红军是最强大的。“曼图洛夫同志,也许德国人的训练比较精良,但训练并不代表一切。我们苏联红军,在其他方面上的表现,比德国国防军还要优秀,红军的作战素质,并不逊色于德意志国防军。”
“斯大林同志,在对波兰、法国的战争中,德国的军队很轻易地,击败了他们的敌人,并且占领了法国和波兰的国土。但在对芬兰的战争中,我军付出了不少代价,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资源,才推进了一百多公里,可见我军的作战实力和德军相比,依然有一段差距。
另外,根据可靠的情报,德国人可能会在今天夏季向苏联起进攻。在这个时候,我们不应该轻敌。”曼图洛夫冒着被清洗的风险,向斯大林预言了战争的生。
“曼图洛夫同志,在芬兰,我军已经累积了相当的经验,现在又获得了先进的武器,不可能不具备击败任何敌人,包括德国人的实力。
另外,刚才你说的,德国人会在夏季进攻的情报,是由英国人提供的。有充足的证据表明,这是英国间谍给我们设下的圈套!他们为了将苏联拉入对德作战的陷阱,故意捏造这个情报。而我认为,德国人在消灭英国人之前,并不会具备入侵我国的能力。
所以,你不需要担心这些,做好自己本分就行了。”
“可是,斯大林同志……”
“弗拉基米尔·费多罗维奇,现在不是说这些的时候。等阅兵仪式结束后,你来我办公室慢慢谈。”
173 进攻计划
阅兵结束后,除了曼图洛夫以外,来到斯大林办公室的,还有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兼外交人民委员维亚切斯拉夫·莫洛托夫。
“曼图洛夫同志,为什么您会觉得,德国人会在今年夏天向我们发起进攻?”斯大林还没坐下来,就展开了话题。
“斯大林同志,现在德军已经在苏德边境集结了大量的兵力,当中包括了大量的装甲部队,由富有经验和能力的将领指挥。
他们在苏德边境投入的兵力,远远超于在北非,还有西线战场的兵力,很有可能是用来进攻我国的。”曼图洛夫如实地,向斯大林说明了他所知道的情况。
“他们之所以在东欧部署兵力,是因为要远离英国轰炸机的射程。”很明显,斯大林已经中了德国人的计。
在此之前,斯大林其实早就收到了英国人有关“德军将会在夏季入侵苏联”的情报,但他认为,这是英国故意设计,要让苏联和德国开战的假情报,并没有正视。
同时,德国政府的说法,也让斯大林进一步相信自己的想法,他们向斯大林透露,德军的调动只是为了远离英国轰炸机的航程,让斯大林误以为德国要腾出手来对付英国人。
“我认为,”斯大林抽了口烟,说:“德国人不可能在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签订不到两年内便发起攻击,他们肯定会在消灭英国之后,才有能力开辟新的战场。
至于英国人有关德军进攻苏联的情报,只不过是一个骗局。他们打算让我们尽早地,卷入战争。
他们希望,我们的加入可以减轻英军的前线压力,甚至可以通过德国人的手,来消灭我们的社会主义政权。
这些阴谋,永远都不会得逞!因为我们早已经识破了这些阴谋。”
换做是曼图洛夫,他也未必会相信英国人的情报。英国的政客代表资产积极,他们老谋深算、阴险奸诈,一向敌视社会主义的苏联,不可靠,不信任。
但在英国人提供情报的同时,苏军这边所掌握的一些情况,也多多少少地证实了英国情报的真实性。例如德军频繁的大规模调动,还有德国侦察机密集地飞越边境,进行侦查,也是有力的证据。
“斯大林同志,自从雷达阵列建设完成以来,我们已经有能力侦测到德机的频繁活动。根据防空军的一份报告,最近几个月来,德军一直都有派遣侦察机飞越我国边境,进行侦查活动。”曼图洛夫提出了这个事实,证明他的观点。
“您说的这些情况,我都已经掌握了。他们只是不小心越境而已,并没有对苏联国内进行过任何有效的侦察行动。”
斯大林所说的,的确也是事实。就在曼图洛夫完成雷达阵列和通讯设施的建设之后,德军的侦察机根本就没什么钻空子的机会,几乎每次越境都被苏机拦截,自然不能进行任何有效地侦察行动。
但是在历史上,由于苏军的预警和通讯配套不足,德国侦察机得以长驱直入,进行深入的,有效的侦查活动。
他们通过一系列的侦查,掌握了苏军仓库、军营、机场,甚至是指挥部的位置,当战争爆发的一刻,就出动轰炸机,把这些地方都夷为平地。
“但斯大林同志,在我看来,我们最好还是要做好战争的准备。德军在东欧地区的调动规模很大,我们应该在白俄罗斯和乌克兰集结足够的兵力来应付他们。”在曼图洛夫的印象里,虽然苏军在战争的大部分时间都有人数上的优势,但在战争初期,苏联红军部署在西线的兵力却比德军少了一百多万。
“这个请你放心,我们已经在西线部署了170个师,270万人的兵力。万一战争爆发了,我们不但有能力抵抗德军的攻击,也有足够的能力向德军发起进攻,解放波兰,甚至还可以从德国手上解放中、西欧。”当斯大林说到这里,曼图洛夫忽然想起了“大雷雨计划”。
在历史上,苏德战争爆发之前,苏军就已经在西部地区集中了170个师,270万人的兵力。但种种迹象显示,这270万大军的部署,并不是用于防御,而是用于进攻。
这些部队,特别是当中部署在波兰的部队,纵深十分薄弱,缺乏防御的部署,也没有修建足够的防御工事。而且,西部地区红军的士兵并没有配备防守地区的地图,却配备了德国占领区的地图,怎么看,都像是一支正要进攻的军队。
甚至还有后人认为,苏军的部署是为主动进攻德国而准备,还有人“公开”了一份苏军总参谋部的档案。据说,这份档案,就是苏军总参谋部所草拟,在1941年6月12日主动进攻德国的“大雷雨计划”。
这个计划是否存在,在我们所处的宇宙里,依然是一个谜,难辨真假。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曼图洛夫所身处的平行宇宙里,这个计划并不存在,苏军采取进攻态势这一点却是事实。
这是因为,斯大林过分高估了苏联红军的战斗能力。他相信苏联红军具有进攻德国的实力,打算在苏德战争爆发后,就向德国发起进攻,从德国手上解放整个东欧,甚至整个中西欧,建立一个强大的红色霸权。所以,他并没有为防守做任何的准备,倒是为进攻德国做了不少准备。
只不过,处于外交和政治层面的考虑,斯大林并没有先发制人的打算,所以并没有搞出个主动进攻德国的“大雷雨计划”。
他的计划,是在德国主动发起战争之后,就让苏联红军进攻德国,而不是在德国撕毁互不侵犯条约之前就发起进攻。
这样做,不但可以向外界展现苏联的国力,扩充势力范围,还不用附上侵略战争,违反互不侵犯条约的恶名,名正言顺地实现这个远大的战略目标。
这么目标的确是远大,一旦实现,苏联将毫无疑问地,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超级国家,至于苏联有没有足够的实力去实现这个目标,这又是另外一回事。
对曼图洛夫来说,目前最重要的,并不是准备进攻德国,而是防范德国的入侵,避免巴巴罗萨行动的悲剧,减少数以百万计的,不必要的伤亡。。
a
174 最后的努力
经过多番的尝试,曼图洛夫都没法让斯大林相信德军将会在1941年6月进攻苏联的事情。的战备工作则稍有放松。历史上,由于新式飞机紧缺,以旧式机种为主的苏联空军,不但在装备上处于劣势,在飞行员的训练上,也做得不够好,结果战争初期就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但幸好,曼图洛夫给前线送了为数不少的新式飞机,这些飞机的性能和作战能力,都比同期的德国飞机还要好得多,而苏联空军的飞行员们,也得到了大量的,针对这些机种的训练,空军的作战能力得到了不少提升。
陆军方面,随着新西伯利亚、乌拉尔、斯大林格勒生产线的设立,各个坦克工厂在四个月内生产了数百辆T…34…85坦克,但因为副国防人民委员库利克的阻挠,不少后续生产的T…34坦克主炮被换回了76毫米口径主炮。
除此之外,电台的产量也得到了大幅的提升,西部边境军区、基辅特别军区和波罗的海沿岸军区的电台数量已经达到了标准数的86%,但历史上,这三个军区的电台数量分别只达到了27%、30%和52%。
而超过一半的坦克和飞机,也都装上了相应的通讯设备,大大增加了通讯和指挥的效率。
除了军备生产以外,苏联红军也做出了相应的调动,以应付未来的战争。
5月13日,苏军总参谋部下令,从内地军区向西部调派部队。第22集团军从乌拉尔调往大卢基地区;第21集团军从伏尔加河沿岸军区调往戈梅利地区;第19集团军从北高加索军区调往白采尔科维地区;第16集团军从外贝加尔调往乌克兰的舍佩托夫卡地区。
这些在5月份从内地军区调往西部边境的军队,共计有28个步兵师和4个集团军。遗憾的是,部分的师只有8,000—9,000人的编制,但都已经完全配备了编制规定的技术兵器,有一定的作战能力。
为了打赢这场战争,无论是斯大林还是曼图洛夫,都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当然,那些工人、军人们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