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祁钰即位之时,正是国家多难之秋。代宗登基后,不负众望,任用于谦抗击瓦剌,守卫京师。在于谦的亲自部署和指挥下,瓦剌再次进犯顺天时,遭到军民的迎头痛击,也先急忙退兵出关。顺天保卫战的胜利,使明王朝度过了一场政治危机,也为代宗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汪皇后深深理解皇上初登皇位的难处,她尽己所能,在内主掌中宫大权,在外协助代宗树立威仪。当瓦剌军战败撤离后,血战之后的顺天城郊,许多战死的士兵及遇害百姓仍暴尸荒野,景象十分凄惨。汪皇后不忍,亲下懿旨,令人埋葬。这一举动深得人心,当时黎民百姓深慰社稷振兴有望。
经过两年的整治,明朝江山渐见平靖,代宗和汪皇后总算松了一口气,然而,皇帝和皇后之间因易换储君一事,不久就闹翻了脸。
随着朝政统治的巩固,代宗想让自己的亲生骨肉朱见济做太子的想法日益强烈。代宗没有贸然行事,而是准备先与汪皇后商量,以征得她的同意,再正式提出。没想到汪皇后竟坚决反对。她认为:代宗由监国而皇帝,已是超越祖训的应急之策了,现在又“易储”,未免太过;另一方面汪皇后自己无子,早把希望寄予未来的皇位继承人朱见深身上,对皇太子见深喜爱无比。而代宗则认为“父有天下,必传位于子”是天经地义之事,非要立自己的儿子当皇太子不可。于是就开始有计划地为自己儿子创造条件。当瓦剌也先部终于将英宗送回顺天时,代宗竟将兄长深锢在“南宫”之内。
两年之后,代宗越加感到此事非办不可,于是在易太子之前,先给内臣们加官晋爵赏金赐银,以堵众臣之口。等代宗正式提出废太子时,大臣们皆唯唯听命,只有汪皇后仍极力争执。皇后胆敢违忤圣上本意,不由得使代宗火冒三丈,盛怒之下立即下诏废皇后汪氏,改立朱见济的生母杭氏为皇后;废原皇太子朱见深为沂王,立自己的独子朱见济为太子。不料,新皇太子朱见济只一年多就因病夭折,皇储之位又空了下来。
公元1457年正月,代宗身染沉疴,一病不起。代宗已无子嗣,国本无着。大臣们自然又暗地议论起皇位继承的问题。正月十六日,被幽禁7年的太上皇英宗,在众臣拥立下复辟,复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即后来的宪宗皇帝。改景泰八年为天顺元年,废代宗仍为郕王,迁往西内。十九日,郕王毙,时年30岁。英宗毁景泰所营建的寿陵,以亲王礼埋西山,谥为:“戾”。
当时,英宗还传御旨:令郕王后宫唐妃等人殉葬,拟定的殉葬名单也包括汪氏,侍郎李贤冒死劝谏英宗。皇太子朱见深知道汪氏因力谏阻废太子而遭贬,心里很是感激,也向皇上求情,汪氏得免。皇太子又请求父皇让汪氏出宫安居旧邸,以度晚年,得英宗允许。在皇太子的帮助下,汪氏带走了宫内一些侍从和所有私蓄。
汪氏出居王府后,生活安逸,朱见深对她十分尊敬,加上汪氏与朱见深的生母周贵妃脾气相投,朱见深经常陪伴母亲周氏前去看望,并邀请汪氏进宫叙谈家常,感情一如当初。当年的遭遇总算也值得。后朱见深即位为宪宗,对汪氏的晚年生活照顾得十分周到。
公元1475年,宪宗朱见深下诏宣布叔父朱祁钰“勘乱保邦、奠安宗社”有功,改谧号“郕戾王”为“景皇帝”,恢复了其皇帝身份。但是,景帝的遗骨并没有迁到昌平的明陵,只将原郕王墓扩建为皇陵。这样,明朝16帝中除太祖朱元璋建陵于南京、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外,代宗朱祁钰是唯一没有进天寿山祖茔的皇帝。尽管如此,宪宗皇帝的做法,无疑对仍健在的汪氏是一个安慰。
公元1506年年末,汪氏去世。终年80岁。谥“贞惠安和景皇后”。以皇后礼与景帝合葬于金山。
第三百五十章 杭氏明代宗朱祁钰皇后
姓名:杭氏
生卒年:?~1453年
婚配:明代宗朱祁钰
封号:皇后
子女:一子朱见济
谥号:肃孝皇后
杭氏为郕王妃时,生有儿子朱见济,是为郕王世子。
郕王即位为代宗后,易储立己子朱见济位太子,又废了反对易储的汪皇后。太子生母杭氏也因而被立为后。新皇后的家人也倍受皇帝恩赐,父亲杭昱累官锦衣卫指挥使,皇后的兄长杭聚则授以锦衣千户。
不料公元1453年太子朱见济竟突然暴病身亡。杭氏悲痛欲绝,在第三年也离世而去。代宗赐杭氏谥号为“肃孝”。葬入祖莹,葬在代宗为自己营建的寿陵。又授杭皇后之弟杭敏为锦衣百户。这足以说明景帝对杭皇后的爱宠之深。
后英宗复辟,他尤其憎恶杭皇后,于是废杭氏皇后号,毁杭氏安葬的寿陵。而杭氏所生之子朱见济,也由“怀献太子”降为“怀献世子”。
第三百五十一章 吴氏明宪宗朱见深皇后
姓名:吴氏
生卒年:公元1448~1509年
籍贯:明顺天(今北京一带)
婚配:明宪宗朱见深
封号:皇后
封后时间:公元1464年
公元1448年,吴氏出生在顺天的一个书香门第,父亲吴俊是远近有名的儒生,母亲也是位能琴善诗的才女。吴氏出生在这样一个书香门第,从小便耳濡目染,加上她天资聪明,很小就识很多字,愿意看书。父亲吴俊见她聪明伶俐,又喜爱学习,便系统地教她读书;母亲闲暇之时也常常教她抚琴。吴氏学什么都是心领神会,过目不忘。随着年龄的增长,她读的书越来越多,既有四书、五经类的经书,也有史学和文学类书籍;不但能看懂弄通,而且还有自己独到的见地;同时,也能偶尔写诗填词作赋,抒发胸臆。她的手也特别巧,随着她那纤纤笋指在琴弦上轻轻抚动,如行云流水般的美妙弦音便舒缓地潺潺流出。当她成为一个袅袅娜娜、亭亭玉立、标致绝伦的大姑娘时,她已经琴棋书画,无所不晓,无所不能,“聪明知书,巧能鼓琴”。
公元1457年,明英宗朱祁镇复位且下诏为皇太子朱见深选妃。英宗对为太子选妃特别重视,且尤其注重才德。英宗自从南宫复辟后,将长子朱见深复立为太子。大概是土木堡的惨痛教训和南宫的囚禁经历所产生的影响,英宗颇有意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君主,十分珍惜这失而复得的帝位,因而他勤于政务,早出晚归,励精图治。怎奈他虽然年轻,却体质很弱,加之“土木之变”后一年的被俘和南宫7年的囚禁生活,使他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在精神上都受到很大损害,病患频致,使他深感力不从心,所以他把革除积弊,重振大明伟业的希望更多地寄托在太子朱见深身上。他希望太子在将来不负嗣统之责的同时,能有一位慧达贤明的皇后辅佐。
选太子妃的诏令下来后,各地进行了层层筛选。上百个候选的妙龄女子最后只留下三个。吴氏才貌双全、娴淑高雅,当然在这三人之列,另外二人,一为王氏,一为柏氏。由于这三人都是花容月貌、端庄娴雅,一时难分高下,英宗觉得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再行定夺,才更稳妥。
公元1464年元月,明英宗突然身体欠安。正月初六,他让皇太子朱见深登文华殿摄事。临终,他对皇后钱氏说,三人中吴氏好像更好一些,他让钱皇后再观察一下然后确定未来皇后的人选,并尽快举行大婚。又传来贴身太监牛玉,让他协助钱皇后,负责这些事的具体事宜。正月十七日,明英宗朱祁镇病死于乾清宫。同日,16岁的太子朱见深即皇帝位,是为明宪宗。
在朱见深登基时,虽然他尚未完婚,却早已和从小就侍奉他的宫女万氏如胶似漆、恩爱缠绵了。万氏比宪宗要大19岁。公元1447年,年仅2岁的朱见深被册立为皇太子时,万氏就被派往东宫照料、侍奉他。公元1452年,朱见深被废为沂王逐出东宫,父亲幽居南宫,母亲周氏也很少能见到,年仅5岁的他孤苦无依,幸而有万氏给他以无微不至的照顾和体恤。他对万氏十分感激,更有依附、敬畏、爱恋等交织在一起的莫名情感,使他无法自拔。按宪宗的心意,是要立万氏为后,但英宗已确定了他皇后的候选人,他不能违背先帝的遗愿;况且他是一个宽厚仁柔的人,也不好把与万氏的私情立即提出来让内阁去廷议,而万氏不仅只是一般的宫女,还比他大19岁,这在历代帝王的婚配中是没有先例的。因此此事只能从长计议。
皇太后钱氏对宪宗皇后的人选尚未确定,深感责任重大,为了更好更快地完成英宗生前的嘱托,她几次想找宪宗生母周贵妃商量此事,却被周氏借故避开了。周氏对钱氏是充满了敌意的。本来宪宗即位后准备给生母周氏与钱氏上尊号,这本是在情理之中的事。周氏却怎么也不同意两宫并尊,意欲自己独尊以独揽大权。钱氏是英宗的元配,为人端淑恭谨。她几次都谢绝了英宗对她的家人的赐封。英宗被俘后,钱氏跪在地上日夜啼哭,哭瞎了一只眼并弄伤了一条腿,拿出自己宫中所有积蓄以帮助营救英宗。英宗在幽居南宫期间心情郁郁不欢,亏得钱氏经常在旁劝解。英宗对她十分感激,临终曾遗命:“钱皇后千秋万岁后,与朕同葬”。但钱皇后无子,周贵妃有子被立为东宫。母以子贵,周贵妃因此颇有骄色,英宗对此极为不满,曾几次让她给钱氏道歉。周氏对此耿耿于怀,她坚持要独尊为皇太后,宪宗不敢违背母亲的意愿,却遭到了廷臣们的坚决反对。周氏派人以钱氏肢体损伤、无子不宜为太后为理由试图说服廷臣,内阁大学士彭时据理力争,坚辞不让,周氏无奈,加之宪宗百般劝解,方才谕允廷议。钱氏上尊号为慈懿皇太后,周氏为皇太后。两宫太后的徽号之争既已结束,皇后人选的确定和宪宗的大婚就该列入议事日程了。
太监牛玉按照两宫太后的旨意,又对三位皇后候选人进行了德才、身体等方面的检查和比较,觉得三人中吴氏端庄雍容、知书识礼、贤慧明达,是个能母仪天下的人。牛玉便把这些情况如实向两宫太后作了启奏,恭请定夺。两宫太后决定选吴氏为皇后,传下命令,择吉为明宪宗举行大婚。
明宪宗的大婚在即,可是他自己却并不感到高兴。他无法想象和这位即将被册封的皇后应该如何相处,加上万氏对他时时的挑唆和诱使,使他已经对这个未来的皇后不屑一顾了。当他看到册封皇后竟有如此的繁文缛节,甚至对大婚产生了厌烦之感。这一年的七月二十一日,明宪宗举行大婚。吴氏被册立为皇后。
此时的紫禁城里到处张灯结彩,金碧辉煌,夺目耀人。一时间丹陛大乐齐奏,把隆重的气氛烘托了起来。吴皇后头戴凤冠,镶有龙凤翠珠;身着霞帔,织有金云霞龙纹。她面如满月,微露羞色,仪态高雅,款款而行,夺人眼目。文武百官朝服迎候于坤宁宫正门外。大婚举行后,宪宗与吴皇后昭告于天地宗庙。完婚后宪宗在御正殿受百官庆贺时,大臣们发现宪宗脸上并无悦色。随后,吴皇后在坤宁宫接受妃嫔、命妇庆贺,吴皇后发现在庆贺的人群中,有一个约30岁左右、并不漂亮的女子站而不跪,并用一种挑衅的目光逼视着她。吴皇后听身旁的侍女介绍说,她就是宪宗宠爱的万氏。吴皇后联系起宪宗对自己的冷漠,一种不祥的感觉涌入她的全身。但初次与万氏见面,吴皇后觉得对宫里的情况还不了解,对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