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华娱之黄金年代-第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媒体时代,一两张照片曝到网上,立马有眼尖的网友发现了其中的隐秘。

  然后,网上开始传的沸沸扬扬,炒作纹章跟沈临之间的不合。

  于是,很多媒体都来了兴趣,想要挖掘其中的‘真想’。

  可惜,光线直接给出回答,沈临现在正在电影拍摄中,暂时不方便接受采访。

  纹章倒是大方接受了几次采访,但他是明星啊,明星最擅长的就是伪装。

  纹章全程表现出对沈临的尊敬,并且喊话沈临希望再次合作!

  关注沈临微博的媒体却发现沈临压根没有给出任何回应,这几天发的消息全都是剧组拍摄的一些趣事。

  2011年,5月4日《那些年》先导预告片正式上线。

  虽然仅仅只有2分钟的片头,甚至连女主沈佳宜都没有出现,露脸的只有柯近藤、胖子、廖盖边,但这些已经足够了!

  柯近藤的形象已经跃然银幕上。

  很多网友纷纷在各大论坛留言。

  “完全符合事实,真的就是我们的那个年代!”

  “我去,这哥们还挺帅!”

  “沈临真是大厉害了!”

  等等赞不绝口的话,就好比《无极》宣传片发布时,国内网友的惊喜程度!

  也有人注意到了那首歌《那些年》

  “没有花哨的华丽,也没有刻意的煽情,但是沈临的词却让所有聆听的人,将记忆拉回到那个能够放声大笑能够肆意张扬的青葱岁月。而演唱者薛志谦的演唱则平缓中带着执拗,激昂处藏着无奈,聆听中,带着淡淡的忧伤,展现了青春的味道。把青春中的纯粹放至无限大,让我们在狂喜中体会那淡淡的忧伤,也让我们在低迷中找寻那仅存的希望,即便残酷的现实在打压着每个人,却始终不能摧毁我们对于青春往事的缅怀和那段年少时光的怀念。”

  《音乐赏析》给了这首歌很高的评价。

  一开始还以为这首歌是沈临演唱,听了之后才知道原来是薛志谦唱的。

  然后他们才看见过气许久的薛志谦居然也参演了电影,于是,老薛跟着火了一把。

  黄萱的关注度直线上升,连续好几天占据度娘搜索风云榜最受关注男演员榜首位置。

  多家媒体已经自发的把《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排上了年度最受期待的电影前三名。

  当然也不全是好事,很多知名老牌影评人直接抨击这玩意毫无艺术性,称沈临这样的导演会毁了电影!

  甭管好坏消息,反正宣传目的已经达到了。

  原著粉知道了这部电影肯定会上映,路人党也大概知道了这个消息。

  倒是纹章与沈临不合的消息慢慢沉淀了下去,新闻就是这样,新的话题总会盖过旧话题!

  下午,《那些年》剧组,演员们、幕后主创们包括一些场工、剧务之类的全都围坐在一间教室内。

  因为又到了我们的沈临老师讲课时间——《临行》的录制。

  上一期《HK电影衰落》,沈临在讲述这个议题的时候,完全没有掺杂任何的个人私心,站在公众角度分析。

  当然,言语中也肯定流露出了某些地方的不满,但总体而言还算公平公正。

  网上的反应很好,尤其是针对沈临一开始的反驳,关于对粤台演员偏见与否的自辩。

  很多网友纷纷在《临行》下方纷纷留言表示赞成沈临的观点。

  “这大概就是底蕴方面的差距了,粤台演员大都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也没有经历过正音训练,所以台词功力差,很正常!”

  “对呀,哪像我们内地,有着各大专业院校的培养,舞台剧的磨练!”

  “其实老一辈的粤台演员还是有台词功力不错的,比如说李立群、金世杰、梁佳辉等等!”

  也有人不屑沈临的观点,他们的理由就是“沈临你的观点太偏了,华国那么大,方言太多,有演技就行了,何必要现场收声?后期配音就是啦!”

  当然,收看《临行》的大多数都是智商在线的人,很少有脑残粉之类的,要不然沈临这一期就要被喷到死了!

  这些人压根就不知道,全世界的电影行业都是现场收声,除了咱们国家,有些演员的台词完全不能听,所以,台词能力差的演员们才逐渐退出了市场,比如林峰。

  至于后期配音那都是电视剧的固定后期流程!


第七十一章 《临行》韩国电影


  “又跟大家见面了,我是沈临。”

  “再次谢谢各位的支持,《失恋33天》以4。54亿的成绩下档了,多谢谢各位!”

  “好了,废话不多说,我们开始今天的话题,韩国电影为什么这么突兀的就异军突起了!”

  “先简单介绍下韩国电影,韩国电影一开始也就那样,早期受日本侵略、朝鲜战争、国内局势动荡以及制度约束等影响,电影产业发展较为缓慢。一直到1999年,以第二次修订《电影振兴法》和成立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为标志,电影产业迅速崛起,1999…2004年总票房复合增长率达到24。3%,2004年之后,电影市场趋向成熟,票房稳定增长,2010年全年票房为10。9亿美元,成为世界主要电影市场之一。”

  “我们翻阅韩国电影历史可以发现,有几个标志性事件加速了韩国电影的崛起:1998年电影审查制转为分级制,1999年的光头运动,2006年电影界大规模示威。目前,韩国比较好的电影类型可分为剧情片、恐怖片,犯罪片。分级制度的好处是,不同类型的电影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不仅有利于激发电影导演的创造力,而且也有利于电影市场的多元化。

  在分级制度之前,所有影片都需审查,稍微有点不符合“政治正确”的作品,要么不能上映,要么被删改得面目全非,自然也不会有《杀人回忆》这种因警察自身原因和大局势关系让凶手逍遥法外的故事出现。

  光头运动是韩国民众为了抗议韩国加入WTO后开放外国电影配额,而发起的示威游行。百名韩国导演、知名导演以及影迷通过剃光头的形式在汉城国厅、光华门等地静坐抗议。

  在极大压力之下,韩国政府决定继续ScreenQuota政策(即电影配额制),坚持全年146天国产影片放映日,来对抗好莱坞的冲击。接着,2006年因为韩政将每年本土电影的放映天数削至70多天,再次引发暴动!

  曾在韩国引起轰动的电影《太极旗飘扬》取得了7800多万美元全球票房,但其中全美票房不过55万美元,其中7700万都是本土观众贡献的。这意味着,即使面对更为丰富的好莱坞大片,韩国人也更加青睐本土电影,始终保持‘风景这边独好’的观影热情。

  韩国人一直奉行“身土不二”,意思是长在这块土地上,要“以我为本“,支持自己国家的东西。偷偷说一句,在韩国盗版本国电影是违法行为,但盗版其他国家的电影并不属于违法行为!但也正是靠着这种近乎固执的力挺,韩国本土电影才呈现出强势竞争。”

  “以《生死谍变》为转折点,之后的《太极旗飘扬》《王的男人》《实尾岛》等数十部精品电影,陆续开启了韩国电影史上此前不可想象的单片过千万观众时代。根据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韩国人看本国电影的次数为1亿1292万,占票房比52%,超过了看外国电影的1亿435万人次、48%的票房占比。这也是韩国本土电影的观影人次连续5年超过外国电影。

  要知道韩国人口总数才5000多万。不得不承认,无论从质量上还是票房上来讲,韩国电影已然崛起。

  很多人也都知道,上一期我在讲诉HK电影的时候也说过,韩国市场在六七十年代完全就是HK电影的后花园!韩国电影的繁荣并不是一蹴而成。它也曾有过剧情单一、创新不足的过往。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之后,逐渐建立起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成熟电影工业体系。”

  “很多热心网友得知我这期会讲诉韩国电影,特地给我私信说了五条原因。1。稳定的社会局势;2。顶住美国电影出口协会压力,坚持全年146天国产影片放映日的银幕配额制(2006年之后降至73天);3。电影彻底由审查制转为分级制;4。以市场为主导,尊重电影产业自律权,成立由政府支持的半民间半官方机构“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5。经济上的支持,电影成为政府重点扶持对象。”

  “这位网友看来也是韩国电影的忠实观众,也很了解韩国电影的相关历史。”

  “但我还想说一句,外因的推动力远不及内因的决定性作用,最简单的例子,电影工业十分发达的阿三国,也是有着审查制度的,另外,很多国家也都制定了类似电影配额制的这种保护政策,我们国家也有国产电影保护月!

  政治、文化、经济等外界的作用可以锦上添花,但如果真想要枯木逢春,还需依靠更多内在的东西。

  在首尔中部,邻近著名商业区明洞,有一条全长不到两公里的街道,名为忠武路。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这里熙熙攘攘多年,走出了被称为韩国忠武路演技派“三驾马车”的宋康昊、薛景求和崔岷植,当红小生李俊基、李敏镐,以及知名导演奉俊昊、朴赞郁、姜帝圭等。同样,这条有着韩国“好莱坞”之称的忠武路,还目睹了韩国电影从低迷萧条到光鲜再现的风向转变。”

  “有关注各大电影节的观众可能知道,韩国这几年出了不少有名气的电影人,比方说奉俊昊,拍了《杀人回忆》《母亲》;姜帝圭,代表作《生死谍变》《太极旗飘扬》,当初冯导拍《集结号》请的爆破专家就是《太极旗飘扬》剧组;名声最大的当属金基德,国际各大电影节的拿奖专业户,尤其是威尼斯电影节,这哥们四度提名最佳影片;李沧东,也是一位水准极高的导演,获得过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朴赞郁,暴力美学大师,犯罪片导演,凭借《老男孩》获得过戛纳电影节评委团大奖;再加上郭在容、罗宏镇、姜炯哲、许秦豪、郭景泽、金志云等等,韩国市场虽然不大,但名导的风采一点也不弱于国内,甚至要远超国内导演!”

  至此,沈临已经说了一堆人的名字了。

  也大致讲述了韩国电影的历史,然后进入正题。

  “我先说下我的观点,我认为韩国电影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们真的很会讲故事!韩国电影界奉行的是“一剧之本”,韩国导演自己操刀编剧,再把自己的作品搬上银幕。所以一部电影由文字语言转化成视听语言的过程中,导演能够完成更准确地拿捏。而且韩国电影界新人导演层出不穷,竞争非常激烈,一旦第一部片子拍砸了,很难再找到投资人,就此而言,一般一部作品都会磨个几年!”

  “韩国电影发展到现在,最初也是秉承‘拿来主义’,模仿好莱坞。这种方法看似捷径,但如果做不到由表及里的提升,不是在“抄袭”中爆发,就是在“抄袭”中灭亡。如果你把最近几年的韩国电影看一遍,不难发现韩国导演们并不只是单纯的模仿,他们会在吸收外来大片优势上,进行本土化改造,强调用自己的语言讲自己的故事,了解观众的心理创造共鸣。

  像犯罪片《追击者》,吸收了美国的英雄和HK的黑帮大佬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