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今天,如若佑敬言的眼神有那么一丝的逃避,恐怕朱元璋就得把佑敬言与刘伯温定为一党了。
谋反这事儿可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
朱元璋那猎鹰一般的眼神与佑敬言交会了一会儿之后,便拿着刘伯温的那封奏折转身离开了大殿。
朱标看着自个父亲生气离场,还算镇定对着群臣看了一声,“退朝”之后才跟随朱元璋的脚步匆匆离开。
群臣一听说退朝纷纷准备离开,佑敬言向来都是独来独往,他还没走出大殿就被朱标给叫住了。
“佑大人,父皇让你留下来议事。”朱标那小子在人面前还是懂得与佑敬言保持关系的。
佑敬言跟着朱标在养心殿之中见到了余怒未消的朱元璋。
“皇上,保重龙体。”佑敬言见到如此愠怒的朱元璋只好用一句臣子常劝君主的话来劝朱元璋了。
“保重龙体?朕死了,你们正好就可以夺了朕的天下了。”朱元璋冲着佑敬言怒吼道。
佑敬言心里对朱元璋动不动就爱生气的很是无语,要是想夺你朱家王朝的天下,就凭我这个未来人的身份再加上我如此的聪明才智,那还不是手到擒来的事儿。
“臣不敢,臣也绝无此心思。”此刻佑敬言却也不得不再次想朱元璋表忠心道。
其实有时候,这样的忠心多表几次还是非常有效果的。
须臾之后,朱元璋像是缓过了劲才对佑敬言道了一句:“先起来吧,朕也不是在说你。”
朱标自始自终都没有替佑敬言说过一句话,他明白以他父皇这个性子,他越替佑敬言说话,他父皇的气就越难消。
最近,朱标越来越成熟了,办起事来有张有弛的。
第二百二十二章 武将何去何从
“胡惟庸上奏的那事儿你也知道了,有什么建议说说吧,”朱元璋直截了当的挑明了问道。
“臣觉得胡大人之词不足以全信,但也不可不信。”
既然朱元璋问起了,佑敬言也不能表明自己的观点了。
这个意见是目前无论对谁都是最合适的。
“臣倒有一计,不如把胡大人的这个消息送给刘大人,看他如何应对。”佑敬言向朱元璋进言道。
“标儿,你看呢?”显然朱元璋对佑敬言的这个意见已经认同了,要不然他何必再去问自己的太子去呢?
“儿臣倒觉得胡大人此言有很多不实之处,如若刘大人故乡真的存在帝王之气,那他这么多年一心一意辅佐父皇建立大明的目的是什么?”
朱标看问题倒还有几分的理智与根据。
“但是如若偏袒刘大人也会让朝臣不满,因此儿臣也赞成敬言叔叔的处理办法。”
朱元璋越大觉得自己的这个儿子长得早就已经脱离自己的认知了。
“嗯…那就如此办吧。”朱元璋一拍板就定了下来:“标儿,由你着手去办吧。”
朱元璋想借着这次的机会考验一下自己儿子的能力。
但愿,佑敬言的那句话是对的,朱元璋如此想到。
“标儿,你先去准备吧。”朱元璋把朱标支走估计又有什么事儿要与佑敬言说了。
“敬言,想必外面的一些风言风语的你也听说了。”朱标刚刚离开,朱元璋就对佑敬言道:“那些个武将们替咱在外面打仗,咱也感谢他们,他们想要的荣华富贵咱也给他们了,而且咱给他们的荣华富贵也绝对大于他们的功绩。”
“可他们呢?不思感恩,反而多次挑起事端,屡屡为祸咱的百姓。你说,咱该如何是好啊?”
朱元璋说得激动连自称“朕”都忘了。
“皇上,臣觉得这些人如若错误不大口头警告为好,如若有人犯下死罪也不必为他掩饰,该如何处罚就如何,一方面可惜以儆效尤起到杀一儆百的效果,另一方面也会桑百姓看到皇上您治下不逊私情的公正廉明,能让他们更加拥戴于您。”
其实,朱元璋如此问佑敬言很大程度之上都有考较他的意思,这些问题不是只有在当了皇帝才会碰到,在朱元璋他还是大帅的时候想必也遇到过不少了。
朱元璋听了佑敬言的回答哈哈一笑,很显然对他的回答极其的满意°
“那你认为朕该如何处理那些武将们为好?”
朱元璋的这个问题问的可把佑敬言雷的不轻。
这个问题可不是那么随随便便就可回答的。
“臣愚见,说得不对还望大帅见谅。”佑敬言事先便向朱元璋打了预防针。
“没事,朕也不是小心眼之人,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这话说得恐怕就有点儿言不对心了。
“那臣就说了,自古以来新政建国之初,如何处理武将都是一个难题。”
“他们多年的征战,大大小小的胜仗打了不少,难免会养成飞扬跋扈的性格,而他们又不像文臣一般被儒家礼仪束缚着,又没有他们那般的傲骨。”
“开国之后的治理天下是文臣的主场,他们会削尖脑袋发挥自己的能力,从而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而武将呢?国家稳定下来之后再没有仗可大,他们会觉得自己没有了价值,整天无所事事的,做出些招猫遛狗之事也是情理之中。”
“更有甚者会觉得自己付出的比自己得到的回报少,或者感觉自己被给予的比不自己差的人少得多。”
“这些因素哪一个都是威胁国家安定的因素。”
朱元璋听得很出神,很显然是赞同佑敬言所说了。
“如你所说,那朕就给他们想要的一切。”
朱元璋这话说得恐怕就不是真心了。
“皇上,人心不足蛇吞象,您给的越多他需要的就越多。”
“那你说朕该如何处理他们?”
“臣刚刚所言的最重要的一点儿便是军权。”佑敬言解释道:“这些武将手下的兵卒都是随他们在战场之上拼杀存活下来的,所以他们的忠心都是对武将的,朝廷对他们的控制权可以说很小。”
“即便等这些武将们老去朝廷也很难掌控他们手中的兵权,这正是因为这些武将的儿子们已经在军队之中扎下根来了。”
“即便刚刚臣说得那些都不存在,这些武将觉得与您是兄弟,那些荣华富贵他们可以不计较,那他们的儿子们可不再与太子殿下有任何感情了,所以这些人无论现在解决掉他们手中的兵权是现如今的当务之急。”
“嗯,接着说。”朱元璋点点头示意他继续。
“自古以来,这样的事儿对于新生政权来说都是一件棘手的事儿。”
佑敬言说了这么多,朱元璋都没有一丝丝的不耐烦。
“汉高祖刘邦是第一个由起义建立起来的政权,建国之后所有政策几乎没有过错,唯独杀韩信等人给他留下了非议。”
“而宋太祖用小小的一招,杯酒释兵权,就解决了所有问题。”
“所以臣觉得皇上不妨学一学宋太祖。”
佑敬言说完,须臾之后朱元璋常常的呼出了一口气。
“宋太祖的那些大将都是出身士族,可朕的那些大将即使把军权都收于朝廷,以他们的性子恐也难也安安稳稳的服从国法的管束。”
朱元璋说得这些问题确实也是实实在在的存在着。
佑敬言此刻有些明白朱元璋在真正的历史之中为什么有“火烧庆功楼”了。
这些人都是一些个骄兵悍将,难以掌控得很,确实不适合在盛世之中存在。
佑敬言对于朱元璋提出得问题思考了良久之后才道:“臣,在这个问题之上还没有考虑好。”
“这些武将恐怕用杀一儆百的方式处理也不太合适,如果他们能被这些震慑住,恐怕也打不了那么多的胜仗了。”
佑敬言道,饶是他来自百年之后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个棘手的问题了。
“臣也不知如何处理了。”
“嗯,那你就先回去,回去之后再替朕想一个合适的解决办法。”朱元璋叮嘱道:“记住,今天的谈话务必保密。”
第二百二十三章 一雪前耻
君臣两人的这段极其隐秘的对话并没有第三人知道。
估计在历史青册的记载之中也不会留下一点儿相关的笔墨。
佑敬言其实但有些理解朱元璋这个草根皇帝了。
他出身乡野没有父辈的荫蔽,自己好不容易才创下如此的基业,难免会患得患失,对谁都不信任。
这个朱皇帝让佑敬言给想一个安置武将的良策,这可让佑敬言有些发愁了。
他来这个时空之中只想着如何让朱元璋不这么嗜杀,但从没想过如何安置那些桀骜不驯的武将。
唉,佑敬言作为时空锻造师还是嫩了一些啊。
朱元璋听了佑敬言的意见让儿子把青天有王气的消息传到刘伯温耳中。
只是不知道朱标用了什么办法,两天之后刘伯温就又拖着病体赶回来京城。
“伯温啊,怎么又回来了?朕不是准你回乡养老去了吗?”一见面,朱元璋便问道。
几年下来,朱元璋已经把虚伪的帝王面目学得炉火纯青了。
“臣有罪,近日有传言说臣家乡青田有王者之气,这实属荒谬,为证清白臣愿在京中养老,还望皇上批准。”
朱元璋对刘伯温此举还算满意,拍着他的肩膀道:“无论外面如何说朕都不信,朕永远都信你。”
“这样,既然你愿意在京中养老那就就下来吧,一些棘手之事正好也能替朕出出主意。”
既然相信为何还让留下,朱元璋难道不知道落叶归根是每个游子的愿望吗?
不,这正是朱元璋的高明之处可。
“臣遵旨。”刘伯温即便能看出朱元璋的心思,能做的也只有遵旨的份儿。
刘伯温此举巧妙的化解了胡惟庸的阴谋。
此刻的胡惟庸正在李善长那里两人密谋着什么。
“李相,属下接到密报,刘伯温刚刚从宫里出来之后就回家了,还有人看见门口有十几个箱子原封不动的拉了回来了,估计是不走了。”胡惟庸对于这么简简单单的便缓解了他密谋良久的阴谋心中久久都难以平衡。
“这个牛鼻子老道还有些本事,这么简单的就把属下经营多日的计谋给化了。”
胡惟庸嘚吧嘚的说了这么长时间,李善长自始自终得都闭着眼睛不言语,等胡惟庸终于停歇下来才缓缓睁开了双眼。
右手在一小撮胡子上摸了一把,又端起茶杯喝了一口之后,才缓缓开口道:“惟庸啊,你还是太年轻,难道你就没听说就在你把青田有王者之气报上去之后,皇上曾把佑敬言叫进宫中密谈了许久吗?”
“佑敬言刚出宫,青田有王者之气的消息就传得全朝的文武百官都知道了吗?就连正在南征得汤和都接到了消息。”
“李相是说,这件事与佑敬言有关系?”胡惟庸听了李善长这么一分析之后顿时觉得好像是有些道理。
李善长虽然在文章等学识之上逊于刘伯温一些,但是在谋略上可是丝毫不亚于刘伯温的。
“有没有关系你自己考虑吧。”李善长也不点破,到时候胡惟庸自己做出什么不理智的事情,他也能脱了关系不是吗?
“惟庸啊,老夫奉劝你一句不要想着动佑敬言下手,那小子不是你能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