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你就协助标儿去完成。”朱元璋又道。
“皇上,恐怕不行,臣得走了。”
随着任务的即将完成,佑敬言能感觉到自己马上既要回到那个本该属于他的时空当中去了。
以前盼着马上回去,等真正的要回去的时候,才知道离开的不舍以及离别的伤心了。
“走?你要往哪走?”朱元璋惊奇的问道,就连朱标也是一脸的不解。
他们父子两人可从来没有想过佑敬言会在哪一天离开他们。
“臣与皇上在洪都相识,曾蒙皇上不弃,待臣亲如兄弟,给与了臣温暖及信任,臣何德何能才官至副丞相拜二品大员,臣对皇上之恩时刻不敢忘怀。”
佑敬言说得情真意切的就怕朱元璋不放人。
“可惜臣喜欢闲云野鹤的自在日子,志不在仕途,所以恳求皇上批准臣的辞官请求。”
佑敬言当然不能与朱元璋说大实话,谁能知道他的这句实话一说会不会给他招致更大的祸端。
“辞官?朕不准看你如何辞得掉。”
朱元璋本来转好的心情被佑敬言这么一搞瞬间不爽了,一甩袖子头也不回的走了,留下及其无奈的佑敬言以及满是惆怅的朱标。
“殿下,这…”
“敬言叔叔,辞官的事儿你还是再考虑考虑吧,父皇舍不得你离开,标儿也更是离不开你了。”朱标也打出了感情牌。
佑敬言无奈至极。他还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已经变得如此重要了,早知道就不说这么一码子事儿了。
还不知道到底什么时候才能离开的他怎么就给自己找了这么大的一个麻烦呢?
朱标说完之后也离开了,这让佑敬言如何弄,还能不能好好的玩耍了。
空荡荡的屋子里只剩下了佑敬言一人。
实在没办法的佑敬言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了。
既然朱元璋已经同意他的建议了,那么他还是去大理寺再会一会李善长等人吧。
“怎么又来了,老夫该说得不是都说了吗?”
本来闭目养神的李善长听到声音之后只是睁开眼睛看了一眼之后便又闭上了眼睛,只是嘴里幽幽地吐出了这样一句。
“李相国,敬言此来是有一件事儿需要找你商量。”
李善长也不做声,佑敬言也不介意继续道:“皇上已经答应不牵连你的九族了,只不过需要你主动上交丹书铁券。”
与聪明人说话,不用讲得太明白人家也能理解。
这不李善长突然睁开眼睛等着佑敬言的详细解释。
“您九族之中为官之人全部革职,且不许他们后代子孙及第为官。”
“呵呵。”李善长自嘲一笑道:“这下就连后世子孙都知道曾出了老夫这么一位谋逆之人才使他们没有了做官的机会,如此一来,老夫也真的是要遗臭万年了。”
“不过这样也挺好,总比全都死了好,佑敬言还是要谢谢你。”
李善长竟然向佑敬言道起了谢。
“好吧,老夫愿意主动上交丹书铁券,你放心吧。”
李善长是办了这么一件天大的错事,但他也算是劳苦功高了。
这一切都是佑敬言给促成的,看着这个将近七十岁古稀老人,他的圣母心突然泛滥起来了。
“李相国,也许在几十年后,后世之君看在你劳苦功高的面子上会撤销了不许您九族中人为官的政令呢?”
“但愿吧!”李善长依旧自嘲着道:“佑敬言,做你的对手的滋味真的很不好。”
的确,佑敬言总能痞里痞气的在你不知不觉之中就化解了你的所有计策。
“过奖了。”佑敬言一点儿也不谦虚。
离开之时佑敬言又吩咐狱卒道:“这几天给李相国多弄几个好菜吧。”
第一百四十五 终章 (5)
从李善长那里出来之后,佑敬言又去了胡惟庸那里。
胡惟庸也是端坐在那里,好似再打坐一脸的闲适。
“呦,佑大人来了,有事儿?”胡惟庸问道。
那口气好似佑敬言是到了胡惟庸家里似的。
“胡大人这日子过得还挺舒服的嘛。”佑敬言痞痞一笑讽刺着道。
“还行吧!找胡某何事?”
“胡大人,敬言可以向皇上请旨免了你族人的死罪,你觉得可好?”
“好不好的也不是胡某说了算的,况且你也不必与胡某人说这些,胡某也不在乎。”
这个胡惟庸也还真是够自私的。
“你让几百口人因为自己的错误而丧命,那你心里也不觉得膈应得慌。”
佑敬言愤愤不平的道,胡惟庸那样的想法他还真是不敢苟同。
“那几百口人沾了我胡惟庸的多少油水,他就得付出多大的代价。”
佑敬言与这个与自己不是一个世界的人,着实很难沟通。
佑敬言本想让他主动上交丹书铁券,现在看来也不必多说了。
再说下去尴尬的反倒是佑敬言了。
“胡大人,就当敬言白来了。”
佑敬言一挥衣袖负气离开。
他的挫败史无前例。
佑敬言在胡惟庸那里没讨到好,又没什么事儿了便直接回了家。
没成想家里此时还挺热闹的。
这还是朱元璋第一次给了佑敬言这么多的赏赐。
想想,好像佑敬言跟在朱元璋身边这么长时间了,朱元璋还从来没有这么大阵势的给予佑敬言赏赐呢?
“佑大人,您终于回来了,可让老奴好等啊!快接旨吧!”
佑敬言带着李冰及梅花还有李冰找来的那个佣人往那儿一跪,只听得专属于太监的那种嗓子在整个院子里响了起来。
“奉天承运,皇帝昭曰,鉴于参知政事佑敬言在柳林县任县令之时劳苦功高颇受当地百姓爱戴,且短时间内就恢复了当地的农业。”
“在就任参知政事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便查出胡惟庸谋反一案。”
“特此以下嘉奖:赐宫人男女各三十人供使,另赐绸缎十匹,燕窝等补品…”
零零碎碎的非常之多。
太监全部念完以后,伴随着佑敬言的一声:“谢主隆恩。”
才算是结束。
“佑大人,清点一下呗。”
“不用了。”佑敬言本来本不在乎这些东西,他便也懒得再走这套繁琐的程序。
“刘鸣…”传旨太监刚走,佑敬言便想招呼刘鸣把这些东西归置归置,刚喊出口才想起来刘鸣好像还在大理寺大牢呢?
唉,这几日都忙晕了,怎能把刘鸣都给忘了。
“李冰,你帮着把这些收拾收拾。”
安排好之后,佑敬言边独自一人回了房间。
朱元璋在这个时候给他这么多东西的用意很明显,不就是想让他留下来吗?
说实话要想找到像佑敬言这样既有能力又忠心而且还懂得进退的臣子实在是不易。
朱元璋这么紧抓着不放也可以理解。
但是,佑敬言他能留下来吗?
即使他愿意留下来那块神石都不会答应的。
哦,对了,倒是忘了,自从他不知什么外力作用下把他送到这个时空之后,他还一直没有再见过哪块神石。
估计还在佑家的密室之中呢?
只是他回去的时候如何呢?佑敬言也是不敢想象。
明知要离开还许什么大话,要不然即使走了也得徒招他人的诟病。
唉,早知道就不这个时候与朱元璋说这些了。
佑敬言躺在床上,理着接下来事件的发展头绪。
翻来覆去的想了良久之后,佑敬言绝顶还是先进宫与朱元璋把明天早会上的具体事件给敲定敲定。
佑敬言进宫之时,朱元璋正在吃着饭呢,脸拉得老长。
不知道是因为谋反的事儿还是因为佑敬言要辞官的事儿。
“皇上,吃饭么?”
“少嬉皮笑脸的,有什么事儿,说!”朱元璋看都没看他一眼,便开口道,说完之后又补充了一句:“辞官的事儿免谈。”
“先坐吧。”很快朱元璋又道:“没吃饭一起吃点儿吧。”
“加双碗筷!”
光是从这一点儿上看,朱元璋对待佑敬言已是足够义气了。
满朝的文武大臣有几个能如此平等的与朱元璋坐在一起吃过饭呢?
“谢皇上。”佑敬言也不客气,放下手机的军刀,一屁股坐了下来。
“皇上。”饭坐上佑敬言边吃边道:“臣刚才去见了李善长与胡惟庸。”
“哦?他们怎么说?”
“李善长满是悔恨,同意主动上交丹书铁券,还说对不起您。”
“只是胡惟庸油盐不进,臣该说得都说了,也没有拿下他。”
“不过,他作为策划谋反之人,且有弑君之举,即使有丹书铁券恐也难逃一死。”
“哼,胡惟庸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敬言,你说朕如若裁撤了丞相会如何?”
朱元璋突然问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看来,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即使因为佑敬言的带来改变了这么多,这个矛盾还是很难化解的。
君权与相权地这个矛盾是封建体制发展到现行阶段下的必然潮流,佑敬言即使阻止了朱元璋废止丞相制度。
况且如若不借着谋反的这股东风把丞相制度给一并废除了,估计后世之君再废除丞相之时不知道又得有多少的腥风血雨呢?
所以朱元璋的这句试探性的问话一出来,佑敬言马上便道:“皇上,臣也赞同。”
“皇上,古之以来的贤相不少,可是也出过不少丞相独揽大权把皇上架空的事儿。”
“丞相的职责就是帮助皇上处理政务的存在,所以,如若丞**邪的话,君主的身边就好像放了一匹豺狼,那能不危险吗?”
“但是如若丞相贤良,也能省君主不少事儿。”
“所以说丞相的存在也是利弊同在的。”
佑敬言每次出主意之时,都能把所以的利弊都陈述出来,因此朱元璋才院子听。
“从夏商周伊始,丞相的权力有些高于君主,且所有的军国大事都集于一人之上,唐宋时期,开始把丞相权力分于几人,起到互相牵制的目的,元朝之时更是设立了中书省,丞相的权力更小。”
第一百四十六章 终章(6)
“饶是这样,依旧会出现丞相专权的现象,按照历史地发展来看,废除丞相制度也不是不可取的。”
“嗯,敬言你小子每次都能说到朕的心坎之上。”
“明天早朝,你就通报胡惟庸一案的详情吧,这几日朝廷上下人心惶惶的也不是个事儿。”
“是。”
“还有李善长不是打算上交丹书铁券呢?你去督促督促他。”
朱元璋能这么直白的把话挑明,恐怕也只有在佑敬言面前才能做到。
“是。”
“对了,你聚众赌博的那事儿,功过相抵朕就不与你计较了,明日早朝之时朕会当众宣布的。”
“谢皇上。”
“行了,走吧。”
这结果倒真的有点儿在佑敬言的预料之外。
从皇宫出来以后,佑敬言便又直奔大理寺而去。
等他再次见到李善长之时,没用他开口,李善长便主动开口道。
“这是老夫的请罪书,劳烦你呈交皇上,免死金牌在老夫家中书房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