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时之窥-第1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忽听得关上一阵敲钲的鸣响,随后又是一阵战鼓的鼓点,便看城头数队弩兵,从关隘一侧有序退下,回到营中。与此同时,早已在关隘的另一侧准备妥当的数队弩兵,带着装满的箭壶,迅速登上城头,继续向城下施放箭雨。
    扶苏看到,站在城头指挥的,正是赵佗。此刻他挥舞着一面巨大的令旗,不断变换令旗的方向,指挥弩兵将箭雨投在狕兽最为集中的地方。
    可关下的狕兽实在太多,弩箭虽密,却仍有疏漏。几头狕兽趁着箭雨的空隙,窜上了城头。赵佗见状,将手中令旗交予副将,抽出佩剑便带着一队亲兵杀了过去。几番拼杀,他的战甲上早已血迹斑斑,连番的车轮战也让他体力透支,斩杀了两头狕兽之后,他被第三头狕兽扑倒在地。赵佗的衣甲被狕兽的利爪轻易地撕开了,登时胸口鲜血迸流。狕兽受了血腥味的刺激,更加疯狂,丝毫不在意不断射在身体上的羽箭,在骑士的驱使下,张开血盆大口便要咬下。
    说时迟那时快,却只听嗖嗖两声,从城下飞来两只羽箭,第一支正中狕兽的左眼,第二支紧随其后,不偏不倚地射在第一支羽箭的尾部,直将第一支箭完全顶入了狕兽的头颅,直贯入脑。狕兽一声哀嚎,摔倒在地。赵佗借机抽出匕首,一刀割断了狕兽背上骑士的喉管。
    赵佗挣扎着爬起来,向城下羽箭飞来的方向看去,原来是扶苏,从身旁的兵士手中取了一柄弩机,救了自己的性命。
    赵佗负伤,无法再战,由两名兵士搀扶着下了城头。扶苏急忙赶上前去:“我们出发前射杀的那些狕兽上并无骑士,当时我们断定是偷跑出来的,尚不足为惧。可如今为何有骑士操控的狕兽也向岭南进攻?岭南并无义军啊!”
    赵佗道:“公子此去两月,却不知这些狕兽早已在中原肆虐已半月有余。如今各城人人自危,赵高躲入咸阳,凭借狕兽固守,其余非赵高麾下各城,如今也只求自保。这狕兽骑兵,同先前的也大为不同,如今浑身重甲,普通弩箭难以射透。而且不知公子是否知晓,这些骑兵他们竟是胡人!”
    扶苏大惊,此前义军于戏亭仓皇溃败,哪还顾得上这么多,只得摇头表示不知,心下却疑惑,赵高同匈奴又勾结在了一起?
    赵佗见扶苏不吭声,继续追问道:“公子,赵佗早已在关内备好了你们所需的其他药材,不知你此行是否采得灵草?”
    扶苏经赵佗提醒,这才反应过来,立刻拉住徐福:“先生是否可立即着手炼制解药,以解岭南之围?”徐福也这才回过神来,忙向赵佗借了几个兵士,取来关内熬煮军粮的大锅,开始熬制解药。
    整整三日后,徐福的解药终于制成。解药其状如同晶砂粉末一般,色泽微黄,赵佗用手指搓起一点,其份量却十分厚重,不似普通粉末般轻盈。可炼了整整三日,一大锅草如今只剩下了一堆仅能盛满一尊铜鬲的粉末,这让他不禁怀疑这所谓解药究竟有何作用,又该如何让上千头狕兽服下,只能十分不解地看向徐福。
    徐福看到了众人脸上的疑惑,解释道:“此乃解药药汤浓缩过后的精华所在,同我们日常所使熏香一般,放于火上加热后,便会蒸腾散发,只需些许粉末便可使用数个时辰。”
    “不知先生想要如何将这解药,在狕兽群中点燃呢?”赵佗仍是不解。
    徐福道:“请将军稍安勿躁,此法解释起来颇要费一番功夫。不如请将军派人为我准备几张羊皮和针线,待在下准备妥当后,将军自然便知。”
    赵佗便命人迅速取来了几张小羊皮,交给了徐福。只见徐福将羊皮裁剪成巴掌大的数块,随后十分灵巧地穿针引线,又将这些小片的羊皮缝在了一起。片刻后,数个半球状的皮囊便被缝好成形。
    赵佗见状便恍然大悟,这种小羊皮囊军中也曾使用。小羊皮十分轻薄,在下面点上火,便能升至半空,用于行军途中,便可让相隔较远的两军之间确定彼此位置。如今徐福应用此法,便可让解药随羊皮囊飘至兽群之上,而不必派人前去冒险。
    徐福又取来自己在炼药期间编好的数个藤编小框,将其拴在羊皮囊的下方。小框分为两层,下面一层放上一壶灯油,油中浸着数枚灯芯,上面一层则摆有一只军营中的寻常铜碗。他将解药均匀分至铜碗中,点燃了灯芯。
    很快,羊皮气囊便已经变得滚圆,随后缓缓漂浮了起来。在灯火的炙烤下,铜碗中的解药开始融化成了粘稠的液体,不断翻滚冒着泡,并且向外散发出了大量的黄|色烟雾。烟雾无色无味,也不随风飘散,而是结成一片黄|色雾气,向地面沉去。
    徐福将所有的羊皮囊从城头放出,仅凭一条绳索牵引。羊皮囊刚飘到了狕兽营的上方,便立刻有狕兽骑兵发现了头顶的异样,但却无弓无箭,对其无可奈何。约过了一炷香的时间,黄|色的雾气便将上千头狕兽尽数笼罩其中,站在关上也渐渐看不清狕兽营内的情况了。
    扶苏等人一直等到日落西山,关内点起了篝火,也没有发现狕兽营内有何变化,众人心中都开始怀疑,解药并没有起作用。
    忽然城头有目力较好的兵士大叫道:“狕兽!狕兽过来了!”
    众人心中一凛:坏了,看来解药还是没起作用。赵佗急忙下令城头守军上好弩机,整装待命。很快便见雾中的确隐约奔出了不少狕兽,向着城门方向奔来。
    可关上众人很快发现,这些狕兽数量很少,只有百余头,而且它们并不如先前那样列阵向前,很多狕兽背上连鞍具都没有。
    “狕兽前方有人!”扶苏隐约看到黑暗中正有一群人,在狕兽的前方没命地奔逃着,看这群人的衣着打扮,竟是先前狕兽上的骑兵!狕兽竟会攻击驭使它们的骑手!
    “解药起作用了!狕兽可破了!”扶苏对着关内一众将士,激动得大叫了起来。
    
    第一百七十七章 怀王之孙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骊瑶秣陵?秦军大营】秦二世二年四月十五鸡鸣
    “骊瑶小姐,项梁将军有请,烦往大营一见。”门外的侍者轻声将骊瑶唤醒,今天,是她来到楚军大营第四个整月。初到会稽郡时,项梁项羽听闻她是昌平君熊启之女,均对她恭敬有加。这叔侄二人虽有野心,却仍对楚国旧日贵胄心怀敬畏,骊瑶竟丝毫未费口舌,便说服了他们派兵,四处寻找怀王之孙熊心的下落。
    数月来,随着狕兽之乱愈发严重,往外派出的兵士生还几率愈来愈小。长江天堑无法永远租隔狕兽,两月前,项梁便已无奈下令,关闭西、北、南三座城门,全城戒严,任何人不得再擅自外出。不久后,上万狕兽骑兵果然绕过了长江,在骑兵的指挥下向秣陵大举进犯。如今城池遭围已经半月,城内人人自危,大量平民更是趁乱,逃入了南方的山中。
    但项梁却一直苦于无法派人前去继续寻找胸袭下落,只是知晓他同逃难平民一同逃往了东越。东越之地山峦叠嶂,十分适合躲藏,但日子越拖,找到熊心的希望便越渺茫。
    骊瑶看看外面天还未亮,不知项梁找自己,究竟有什么紧急的事。她匆匆洗漱一番,便由侍者带领,赶往项梁驻扎在北门的大营。入得营中,却见兵将纷纷行色匆忙,整个营中的队伍,都开始在营中校场上列队,派发武器,紧张的气氛弥散在空气中。
    很快,骊瑶便看到了项梁项羽叔侄二人披挂整齐,站到了点兵台上。项梁以重惩戒,严律罚治军而闻名,只听他高声一喝:“众将士听令!”校场上立刻便鸦雀无声,兵士站得整整齐齐,连甲兵碰撞的声响也没有了。
    项梁大声道:“黎明时分,得到探报,狕兽开始于城西集结,看来今日他们便欲强攻入城。如今围城已有半月,城中水粮均已告急,狕兽连日侵扰,也已让我将士死伤不少,营中近日来也传出了弃守的流言。”
    项梁说到这里,顿了一顿,两只眼睛扫视着校场上能够集结来此的所有兵将:“然而,放弃江东最后一座城,一道屏障,换得自己的性命,尚且容易。可若是就此将这片富庶之地拱手让人,而致江东百姓惨遭外面那些猛兽屠戮,我问你们这些江东儿女,又是否答应?!”
    “不答应!”校场上早已群情激昂,兵士们纷纷响应着项梁,举起手中的兵器,敲打盾牌的声音震耳欲聋。
    项梁从腰间抽出佩剑,剑锋直指苍天,高声下令道:“众将士,听我号令!按先前操演之法,骑兵为两翼,步兵为中军,半个时辰后,随我出城迎敌!”
    说罢,项梁便示意项羽前去各营准备,自己则一甩大氅,返身入了大帐之内,骊瑶跟随侍者也匆匆进帐。大战在即,项梁一见骊瑶前来,也不顾行礼,忙迎上前来道:“骊瑶小姐,项某即将领兵出城迎敌,此役凶险之极,若是秣陵城不幸告破,江东百姓的希望也会随之破灭。”
    说着他塞给骊瑶一条飞鸽传来的绢帛:“围城的这些天,我自知难逃一劫,便同羽儿想办法,寻得机会又派出了几名斥候。昨日午夜,斥候飞鸽传来书信,终是带来了新的希望。”
    骊瑶摊开手中绢帛,只见上书几个字:
    会稽山阴相劝熊心,未果
    项梁继续道:“如今虽寻得熊心,可他并不愿挺身而出。如今眼见着有一场血战,项某觉得,唯有烦请小姐前往山阴县,方能劝熊心前往会稽郡治。若是我叔侄兵败秣陵,则仍能以熊心稳定军心民心,以图东山再起。”
    骊瑶听项梁如此安排,也觉得此事非自己去不可,便点了点头。项梁安排了五名贴身兵丁,待大军开拔后,便随骊瑶由东门出城,伺机向南前进。
    【骊瑶山阴县】秦二世二年四月廿八晡时
    半月后,骊瑶同仅剩的两名兵丁一路向东来到了近海。入海口的江面上烟波浩渺,相传始皇帝最后一次巡游,便由南向北路过此地。由于江水阻隔,队伍又太过庞大无法摆渡,不得不绕道回头,才抵达了会稽。
    时下正好开春,江水暴涨,巨浪滔滔,骊瑶站在江边,似乎都能感觉到飞起的细小水沫,溅在自己的脸上。江水那边不远处,便是她将要去往的山阴县,可骊瑶站在渡口,不由得担心,这个时节是否会有船家,冒险在这样的大浪中摆渡。
    在渡口等到中午,骊瑶也没见一条摆渡的船只出现,却眼看着天色将变,头顶乌云翻滚。骊瑶深受楚国祭祀遗风影响,从小便懂得观看天象,现在这样的情形,看来是要下一场连绵数日的大雨了。
    出发时,项梁共派给骊瑶五名兵丁,其中三人在突围时,被狕兽夺去了性命。余下两人此时心中,对这个号称是楚国贵胄遗族的小姑娘,早已颇有不满,此时便不耐烦地劝骊瑶,先找个落脚的地方,吃饱喝足,养好精神,等雨过了再行过江。
    而此时骊瑶心中,却是焦急万分:战马宝贵,他们出发便没有任何骑乘,而是靠双脚行走。因此为了抓紧时间,在抵达会稽后,骊瑶便领着两名兵丁一路向南,未曾料到竟被江水阻挡。她推测这场雨少则数天,多则半月,其后暴涨的江水至少仍需数日方能平息。可若是不用摆渡过江,则必须先向西绕开宽阔的入海口,再重新折返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