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超级走私系统-第9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站在鸿运楼独院的中厅里,李牧来回的渡着脚步,眉头紧锁,思考着从梅儿口中得到的消息。

    太震惊了。

    李牧没有想到离开大唐的半年里,竟然发生了如此大的事情。

    “梅儿你确定?”还是不敢相信的李牧,再一次询问了一句,只不过再说出口以后,就感觉问的有些多余,梅儿是不可能欺骗他的。

    只是从历史上来看,大唐太子李承乾逼宫,是要等到长孙无垢死后的第六年,因忌惮同样深得李二宠爱,且怀有谋嫡之心的胞弟李泰,在试图暗杀失败后。

    才与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的驸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结,打算先下手为强起兵逼宫,只不过他们低估了李二,最终导致事情提前败露而结束。

    也就是说从梅儿这里得到的消息显示,李承乾逼宫整整提前两年。

    而且还是在长孙无垢没有按照历史记载的那样,在贞观十年死去,现在因为李牧的插手依然好好的活在后宫之中。

    李牧想不明白,为什么李承乾会提前造反,这其中应该有他的因素在其中。

    他改变了长孙无垢的历史死亡轨迹,也间接的撬动了这个位面历史的发展轨迹,忍不住来回渡步间的思考。

    如果这样来看的话,可以下一个不算准确的结论,那就是大唐位面的历史因为他的干预,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在加速。

    李承乾提前与侯君集逼宫。

    “奴婢确定,信笺是在长安的兰儿亲自写的。”梅儿将兰儿写给她的那封信笺递给了李牧。

    接过梅儿手中的信笺,打开后扫了一下信笺的内容,这信中的内容不仅有着李承乾逼宫的事情。

    还有李二刺死侯君集的事情,以及因为李承乾逼宫所涉及的相关人员,都遭到了或大或小的殃及。

    兰儿在信中将整个事情说的很是详细,几乎与李牧查到的历史资料相吻合,唯一不同的地方就是一些细节的不符了。

    看完信里的内容,李牧定下心来,暗道:“看来历史真的加快了脚步。”

    不过这也不算是坏事,反正李牧与李承乾没什么交情,他倒是很愿意看到李承乾上演逼宫的戏码。

    那样一来,李治就有了当上太子的机会。

    毕竟从感情来看,李牧还是很愿意支持李治当上太子,并且登上大唐的皇位,虽然最后有可能出现一代女皇武则天。

    那就不关他的事情了,那是李二自己家里的事情,虽然大家都姓李,李牧也只能表示爱莫能助了。

    李牧除了得到李承乾逼宫失败,大唐将要换太子的消息以外,还得到了一个让他更震惊的消息,那就是。

    大唐四道十八州出现了大面积蝗灾。

    这个消息就让李牧有些纳闷了,因为贞观年间确实有过一场很大的蝗灾,只不过这场蝗灾是发生在贞观二年。

    而不是已经贞观十四年的现在。

    “梅儿你确定大唐以前没有发生过蝗灾吗?”李牧再一次询问身边的梅儿。

    听到李牧如此问道,梅儿努力的回忆了一下,确认的回答道:“奴婢确认,自从大唐立朝以来,从没有发生过如此大的蝗灾。”

    李牧明显看到梅儿在提到蝗灾的时候,身体有些颤抖,眼神中带着惶恐。

    明白古代人对于蝗虫是非常畏惧的,他们认为蝗灾是上天对人类的惩罚,对皇帝的警示,为此每每遇到蝗灾或者天灾的时候。

    皇帝都会下罪己诏,其意就是向老天爷说,皇帝知道错了,要惩罚就惩罚皇帝一个人,不要连累百姓。

    李牧记得历史上李二这一生就下过二十几道罪己诏。

    搂过因蝗灾惶恐的梅儿,轻拍了一下后背宽慰道:“放心,只是蝗灾而已。”

    许是在李牧的怀里找到了慰藉,不在惶恐的梅儿抬起小脑袋优思的说道:“可是老爷听说闹蝗灾,就会没有粮食还会死好多人。”

    “哈哈。”听到梅儿担心的事情,李牧忍不住大笑的说道:“那就更不要担心了,你家老爷这回带来了好多的粮食,足够应付了。”

    “既然爵爷有很多粮食,不如借我卫大用一用可好?”

    正要借此机会调戏一下怀中的璧人,就听到院外传来卫大用爽朗的笑声,在听到屋外传来的声音,梅儿赶紧从李牧的怀里离开。

    看到梅儿离开了自己的怀抱,被打断雅兴的李牧看到刚进来的卫大用没好气的说道:“使君可是一州之府啊,怎会找我借粮?”

    “爵爷刚回来,是有所不知啊,大唐关内遭了蝗灾,四道十八州今年都将颗粒无收,圣上下了谕旨让各州向关内调粮,以解关内蝗灾之祸。”完全沉浸在筹粮思绪中的卫大用,根本没有听出来李牧的语气有什么不同。

    不过就算听到也不会在意的,今天在刺史府中得到李牧回来的消息,得知这次李牧带回大唐好多的粮食。

    这让发愁如何为关内筹粮的卫大用瞬间一喜,泉州是一个多山的地方,粮食的产量非常的低,只能达到自给自足。

    在接到三省下发的圣旨后,卫大用就开时发愁起来,正发愁的时候就听到了李牧回港,并带回了好多的粮食。

    听到这个消息的卫大用就赶紧来借粮了,也没有考虑到李牧是刚回大唐需要歇息的事情。

    虽然卫大用没有听出李牧语气中的意思,可站在旁边的梅儿确听了出来,在看到对卫大用翻白眼的李牧忍不住笑了出来。

    听到笑声的卫大用此时才发现屋里还有其他人,当看到是素有寿山伯府大总管之称梅儿时,两人也是相熟的于是随意的说道:“梅儿也在啊。”

    然后恍然大悟道:“看我,梅儿在这里,相比爵爷已经知道大唐闹蝗灾的事情了。”

    卫大用是知道的,泉州商会的商号在大唐各州都有分号,这消息有时候比刺史府还要灵通。

    既然不再用自己解释了,卫大用干脆简单的问道:“爵爷这粮食借给刺史府可好。”

    “借可以,只是刺史府拿什么来抵?”李牧问道。

    “用海关司属于刺史府的那部分税收。”卫大用思考一二,也就只有海关司的税收是可以用来抵押的了。

    “可以,只不过有些粮食我需要留下种子。”原本这些粮食李牧是给倭岛用的。

    原来李牧打算灭绝倭岛上的所有粮食,然后靠这批粮食暂时维持倭岛一年的用度,然后再利用其中高产量的粮食在大唐进行种植。

    再从大唐种植的粮食运到倭岛,供应倭岛上的粮食所需,以此来达到完全控制倭岛的目的。

    只是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倭岛灭粮计划只能推迟了。

 第一百四十八章 如何推广

    在两人口头协议下,卫大用以海关司属于刺史府的那部分税收,来抵押所借李牧粮食的费用。

    之所以卫大用敢一个人做出这样的决定,而不用向大唐三省请示,是因为泉州港海关司的建立,只不过是泉州刺史府内部与泉州商会联合成立的一个机构。

    海关司算得上是一个半民半官的港口管理机构。

    这种机构纯属于地方行为,是不用向朝廷报备的,这样一来海关司收上来的税也与朝廷无关,完全是属于泉州刺史府地方的税收所得。

    而作为执掌泉州刺史府的卫大用,也就可以一言决定,海关司那部分属于刺史府税收的命运。

    在确定下来以后,李牧就将货轮上的粮食,三十万吨小麦,三十万吨大米,借与了卫大用,已用做镇抚大唐关内因蝗虫遭灾的百姓。

    至于李牧为什么没有将玉米,土豆,番薯之类的粮食,也一并借与卫大用用作救灾,不是李牧不想。

    而是这些粮食另有他用,这三样粮食都是大唐没有的,还都是高产量的粮食作物,所以这三样粮食李牧是要当作种子使用的。

    也就没有借给卫大用救济那些关内遭灾的百姓。

    这三样大唐从未见过的高产量农作物,是李牧准备在大唐进行大面积推广的。

    只是让大唐百姓认同这三样从未见过的农作物,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毕竟不管那个时代的农民都是守旧的,也是固执的,总是相信亲眼所见的东西才是真实的。

    而这三样农作物则是大唐农民没有见到过的,就不会相信这三样农作物的产量,会比现在所种的农作物要高很多。

    这样的话推广起来就会非常的困难,原本他还发愁如何推广的问题,没想到刚回泉州就得到了关内遭遇严重的蝗灾,今年关内所种的粮食将颗粒无收的消息。

    还在发愁如何推广的李牧心生一计,正好借着这次关内蝗灾,粮食绝收的好机会。

    由他与卫大用联合上奏三省,利用蝗灾使大唐百姓手里没有了种粮,开始向大唐关内百姓推广这三种粮食的种植。

    在李牧将他心中所想的说了出来以后,卫大用低头思索了一下,忧虑的说道:“爵爷高义,卫某是佩服的,只是这新的粮食作物,是否真的如爵爷说的那样有很高的产量,是需要真凭实据的。”

    说完,卫大用又觉得不妥接着说道:“当然爵爷说的话卫某是完全相信的,从泉州这几年的变化来看,就知道爵爷从没有无的放矢过,只是我们如何说服朝廷呢?”

    “就算是我们说服了朝廷,三省商议后通过了,并借着蝗灾的机会让关内的百姓改种新的粮食,只是农民都是愚昧的,他们只相信亲眼所见的事情,从来不会相信那子虚缥缈的东西,尤其是事关自己口粮的问题。”

    卫大用知道农业一直是历朝历代的基础所在,而大唐也不例外,遍布大唐的农民就是大唐的根本。

    作为地方官他很了解农民的本性。

    “是啊,如何说服朝廷呢?就算说服了朝廷又如何说服大唐的百姓呢?”听完卫大用一针见血的问题。

    李牧不觉的思考起来,中原的农民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他们愚昧,固执,守旧,却又是最善良,朴实,容易满足的一个人群。

    他们一生的目光都是在关注着土地,心无杂念。

    这种性格即使到了现代都没有很大的改观,农民依然只相信眼前的事实,从来不会相信空口大话。

    农民就像是一个倔强的毛驴,倔强却勤劳,只有将这三种高产量的农作物,在地里将真实丰收的情况摆在他们眼前才会使其相信。

    如果那样的话,李牧忧心的思索了一下,今年就可能错过了最后的种植佳期,白白浪费了如此好的机会。

    只是没有现实例子,推广绝对会困难很多。而强行推广很可能适得其反。

    最终在与卫大用商量了一番后,三种农作物先在泉州境内进行全面推广,毕竟这几年刺史府在泉州百姓心中有着很高的威望。

    再加上有泉州商会从中帮衬,完全能做到将三种农作物的种植大面积覆盖泉州。

    然后两人依然准备向朝廷汇报有关三种农作物的奏章,希望朝廷能够下旨让关内各州官田先期种植一年。

    李牧还会让梅霜通知泉州商会的成员,在大唐各州民间开始推广三种粮食作物,或租种或借种,来带动大唐农民种植新的农作物。

    这样一来双管齐下,只要用一年的时间,让百姓看到三种农作物超高的产量,到时候就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