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服役了10艘,再加上原来的大凤号和双鹤,居然也能拉起至少13艘舰队航母的编队,日本轻型航母、护航航母、辅助航母的总数虽不到美国总数三分之一,但其中有几艘从英国获得的巨人级同样很有威力。且据说日本船台上还摆着至少10艘轴心级航母,将在今后陆续完工,这对美国而言同样不是一个好消息。
在战列舰领域,美国差距就更大了,德国有7艘战列舰,其中还有一艘威力骇人的防空战列舰,而日本3艘大和级+1艘长门级就足够压倒只有1艘伊利诺伊号撑场面的大西洋舰队,美国方面的肯塔基号(衣阿华级)要到本年12月才能服役,蒙大拿级首舰蒙大拿号要到1947年3月才能服役,由于蛮勇号的出色表现,美国海军也有人琢磨把其中一艘蒙大拿级改造为防空战列舰,但这同样需要时间。换而言之,在今后2年内,美国都不要奢望具有针对日本的压倒性优势。
在至关重要的人员领域,美国差距就更大:联合舰队连战连胜,精华俱在,而美国能把舰载机飞行员凑够就不太容易了,至于精锐是提都不要提,25万亚美利加集团军的回归虽然提振了陆军实力,但美共叛乱期间至少有120万军队卷入了内乱,伤亡总数超过30万——这数字与美国在太平洋战争中的地面部队伤亡总数基本持平,可见何等元气大伤。再加上内部的分裂与倾轧,不经过整顿根本无法打仗。
同时,参联会的将军还意识道,政治体制在杜威手握30万重兵并基本平定美共之后不一样了,杜威不但原本低落到谷底的威望和支持率开始回升,其权力之扩充更让参联会众人心生警惕——如果对日本动手再老打输的话,只怕下场就不那么美妙,没看见麦克阿瑟已被一撸到底了么?而和日本打仗,谁都没有必胜把握。犯得着为了不一定能胜利的局面而去折腾更多战争么?
就日本而言,打下夏威夷群岛后就到了日本力量的极致,光维持夏威夷的正常补给就很不容易,迥论再发动对美国西海岸的进攻,就算是能拉出5…10万陆军攻上去,还能占领美国国土不成?或许打阿拉斯加还有点希望,不过那片不毛之地对日本的吸引力甚至还没有勘察加半岛更大。所以堀悌吉力排众议,坚持尽快达成协议。
签署这样的停战协定,站在德国方面来看,都认为美国其实占了点便宜——不是因为现在的情势,而是因为美国体量大、底子厚占的便宜。。
日本内部同样也有这样的想法,认为日本吃了亏,和美国打了半天,最后除弄到80亿美元的实物,其他一无所获。但堀悌吉在大本营会议上坚决驳斥了这种观点:“难道对德债务清偿后,对德贸易获得的装备和实物就不算了么?难道我们在西太平洋打下的地盘就没有了么?你们的不满,无非是美国赔款赔了少了点,至少要翻一倍才过瘾,可为了赔款翻一倍,军费开支首先要增加多少呢?做生意不能只看销售和营业收入,还要考虑成本乃至机会成本,多打一天仗就意味着帝国工业继续维持战时体制一天,什么时候才有机会能回过头巩固消化我们在南洋的成果?”
这次会议裕仁也出席了,当着裕仁的面,堀悌吉甩下一句:“要打你们去打,反正联合舰队我是不会再带了,我要辞职去印度辅导继宫殿下……”
这句话比前面所有话都有杀伤力:堀悌吉说不带联合舰队,谁能带得动?谁又能在堀悌吉不同意的情况下把联合舰队指挥起来?连裕仁都办不到这事,更不要提其他人。
第55章 通向铁幕之路(56)
到最后连裕仁也只能附和堀悌吉的观点:虽然堀悌吉自己去带明仁等于是把储君控制在了手里,但反过来说,明仁的储君地位上了双保险,再也不用担心其他亲王会夺走这个位置,这多少让裕仁松了口气,所以这份诏书很爽快地就发了下来,来带着雍仁去新西兰的诏书也很爽快地下行了。
“另外,我们还得到情报,美国确实在研究原子武器,且时间比我们想象得还要早,规模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大,之所以美国没有很快拿出来,是因为一年前德国把美国的生产基地给炸了……”堀悌吉叹了口气,“这件事是最近才弄清楚的,而更可怕的一点是,美国在炸了以后又迅速重建了一个基地,这次德国人就没理由再去炸了……”
大家都沉默不语:原子武器完全是工业能力的比拼,偷袭一次珍珠港已是千难万难,再偷袭生产基地,大家都没这么想。
“这不是最麻烦的问题,最麻烦的问题是,被美国布尔什维克这么一闹过之后,斯大林有没有可能得到美国的资料、图纸、情报乃至元素实物呢?”
石原莞尔再也坐不住了,失声道:“有……有可能……不,是很有可能!”
堀悌吉叹了口气:“所以,我们还能继续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对美上面么?美国即便有原子弹,要想用它来炸我们也很困难,可斯大林分子要是有了原子弹,飞机2小时后就可以飞到东京,你们觉得是把军费腾出来继续造航空母舰对付美国人还是造原子弹好?日本钱就这么多,不可能面面俱到的……”
这下陆军派也不响了,要继续和美国打,肯定还要进一步扩充海军和船舶实力,这对陆军是不利的,但把资源向原子弹倾斜,陆军的话语权就能增加,山本五十六斜眼看了看堀悌吉,在猜测这位老朋友当初如此爽快地把仁计划移交给陆军,是不是就为今天的事埋下伏笔?
“我看差不多和平可以了……反正目前拿下的地盘美国多多少少也捏着鼻子答应了,要让美国人心服口服是不可能的,至少未来一二十年大家打不起来就好。”东久迩宫稔彦王叹了口气,“现在还是把对俄问题再梳理一下,马上就开春了,我们多少也要给关东军一个交代。”
“等从美国拿到这80亿美元物资,我们就可以下手,不过我还是那句话,只打有限战争,吃了勘察加半岛就好,其他可以打一打,但不占!否则我们就是从一个泥坑跳进另一个泥坑……”
众人基本点头表示同意,6个月后正好9…10月份,拿到东西往勘察加一打,打完过冬,完美!
“那对美解释和道歉怎么办呢?”多田骏嚷道,“还多了这条尾巴,真讨厌!”
“请外相和山本君辛苦一下吧。”
外相谷正之一张脸变得黑炭似的,不甘心地站起来:“为什么是我?派个大使不行么?这事情也不是我惹出来的……”
“我知道不是外相的责任,但既然要道歉,就要给美国人一点诚意,都是为了国家,个人颜面有什么放不下的?”堀悌吉转过头看了看山本五十六,淡淡地说,“你要是不想去也没事,我去!”
“算啦,仗是我打的,我去还不行么?”山本五十六摇摇头,“这件事确实有误会,澄清一下也好,我去就是!你面子金贵,将来又是帝师,你要是去道歉,联合舰队上下知道了还不翻天?再说,我什么时候敢做不敢当了?”
“外相,你呢?”
一边是堀悌吉逼迫,一边是山本五十六表态,谷正之嘟囔着嘴,最后也唯唯诺诺同意了。
裕仁在最上首看得很清楚:会议虽然是首相东久迩宫稔彦王主持,但真正有分量的决策,没有堀悌吉拍板是通不过的,至于他的意见,以前这批大臣还当回事,搞过两次“天诛国贼”之后,似乎也失去了那种神秘感和效力,他现在只能静悄悄地蜷缩在一旁当个橡皮图章,等待有利的时机再说。
在日本讨论日美停战最后协定的当口,美国方面也在议论。
此时美国国会被人称之为残缺国会,人数只勉强超过了法定额的一半,且这一半当中还有至少一半是新近补选的,其余缺额要么死在美共叛乱手中,要么在乱军中阵亡,要么在麦卡锡主持的“忠诚委员会”手下苦苦度日。
残缺归残缺,效力却是不残缺的,三下五除二就通过了决议表示认可。现在也没法表示不认可,政府、国会的权力都抓在杜威手中,谁要是敢流露出不合作的愿望,保管有“通共”这顶吓人的大帽子等着,而且很多人也不是因为害怕杜威,他们本身的政治理念就和杜威比较接近与契合,认为现在不是急着找日本算账的时刻,现在最重要的是赶紧稳住国内秩序,安定民众,恢复经济——东海岸的造船厂,被轴心舰队轰得一塌糊涂的纽约,被美共折腾过的华盛顿以及打成一片废墟的五大湖工业带都在嗷嗷待哺。
相反,用320亿美元与日本停战并顺利收回夏威夷群岛在大家看来还是赚的——杜威配给德国1500亿,为了借兵又搭上500亿,320亿完全是小巫见大巫,如果不接受这个条件继续和日本打,测算结果是至少要花费10个320亿,对目前元气大伤的美国土豪而言也是笔沉重的负担,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方针,众人还是认可了。
再加上听说日本外交大臣、海军大臣会来亲自道歉,大家认为这个台阶给得也够可以了,海军大臣不就是指挥偷袭珍珠港的山本五十六么?
杜威在会上最后说了一句:“对日一页,暂时就这么翻过去了,也许10年、20年后会有新变化,不过我希望大家能把这种想法埋藏在心里,对日本外相和海相前来道歉,只要他们态度是真诚的,我们就以礼相待,这次战争,留给美利坚的经验教训很多,需要好好总结一下,我个人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美利坚旧有的体制与理念,究竟能不能适应战争,适应新时期的战争和国际竞争?”
所有人都表示愕然,这是总统要公开发出变更国体的信号么?
不过杜威没有接着说下去,而是话锋一转:“美共和赤色分子的猖獗,同样说明我们以往的政治体制中潜伏着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不坚决反对布尔什维克,下次这样的内战还有可能继续发生,我相信诸位不明白这个道理——这次内战带给美国的伤害,远远超过美国4年半战争以来遭遇的伤害,他的影响可能会非常深远,我们必须未雨绸缪!”
众人都点头。
“另外给大家通报一个好消息,3个小时前,我军越境攻击,已截获了在加拿大腹地流窜的美共叛乱分子先头部队,我相信他们覆灭的日子即将到来……”杜威扫视了众人一眼,“这件事情平息之后,我们需要好好研究并商议,如何让美国再次变得伟大!”
第56章 通向铁幕之路(57)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战斗队……即便我们全员战死,我们也要用轰轰烈烈的事迹告诉美国和加拿大人民,我们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过,并为了崇高的革命理想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同志们,为了新美国,冲啊!”
1946年4月28日,斯坦因纳带领总统卫队主力突然从明尼苏达州杀出,直扑加拿大温尼伯,截住了正在此处补充给养,准备通过长征前往阿拉斯加的美共所部。
从底特律离开时,美共部队一共将近4万人,全是千锤百炼之后剩下的精华,经过一路血战,他们虽屡屡击退加拿大部队的围追堵截,但自身也付出了沉重代价,战斗损失、非战斗减员、伤病、部队分离等因素使他们在抵达温尼伯时只有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