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个格格撅着嘴小声对福晋说:“我还以为是个大力士,原来长得跟小鸡子似的。”
格格们发出一阵哄笑。
福晋毕竟老于世故,嘘了一声,劝格格们规矩些。
一个武师附在曹化龙耳边说:“这就是那个太极门高手,还扬言要遍访各派武林高手,未免不自量力。”
曹化龙哼了一声,也小声回答:“恐怕在广平府‘坐井观天’惯了,陈家沟也是一个土窝子,哪能飞出金风凰?”
肃亲王问了一些杨露禅的经历,酒过三巡后,请杨露禅献技。
杨露禅也不客气,脱去长衫,静心蓄气,气沉丹田,当下练了一趟陈氏大履太极拳,动作舒缓,架势绵软,以意行气,虽动犹静,劲贯四梢,气敛神舒,十分自然。
谁知那些武师、格格们看了,对于杨露禅所演太极之技,不解其意,有的掩口偷笑,也有的窃窃私语。
肃亲王见此情景,心中甚是不悦,便向曹化龙:“杨露禅拳技如何?”
曹化龙冷笑着说:“此乃摸鱼捉虾之技,也就是健身而已。”
肃亲王一听,不满地膘了武汝清一眼,心想:“你怎么把这么一位假行家也请到我府中,真是滥竽充数!”但转而一想:“人家远道而来,我不能驳人家的面子,不如顺水推舟,做个人情,将他推荐到端王府供职,一是给武汝清下个台阶,二是也别让大家以为我不讲情面。”于是对杨露禅说:“我见你这拳术软中带硬,技艺不凡,只是我府中已有曹化龙等名武师,不能强留你。现在端王府内,正缺一位拳师,如果你愿意,可以到那里供职。”
杨露禅知他不识真伪,也不责怪,只好答应下来。武汝清已看出肃亲王不愿留杨露禅在府中,也不好强荐。
这时,急坏在一旁端茶倒水的一个太监。这个太监生得身材魁梧,脸方口阔,满面生光,双目炯炯,他一眼看出了杨露禅内在之功力。当杨露禅演练时,他一双利眼随着杨露禅凤舞龙飞,心中暗暗喝采,此时见肃亲王有意推辞,想说明情况,但又怕泄漏真机,急得搓手跺脚。没想到茶盘一歪,茶壶里的水溢了出来,水湿了一个格格的膝盖。
“真讨庆!”那个格格站起身来,一个巴掌打过去,那太监稍闪一闪,巴掌落了空;又一个巴掌过去,又闪了个空。那茶盘却像翻烙饼一般,在太监手中翻转,茶杯、茶壶像吸铁一般,紧贴住茶盘,不曾摔落,茶水未溢一滴。
格格见打不着太监,骂道:“你瞎了眼睛,看湿了我的膝盖!”
太监眨巴一下眼睛:“谁说湿了你的膝盖?”说着,轻吹一口气。
格格低头一看,膝盖果然没有湿痕,只有浅浅的一圈茶渍。
太监端着茶盘哼着小曲慢悠悠地走了。
杨露禅在武汝清府中住了一宿,第二日下午手持肃亲王的书信,来到西城车公庄附近的端王府。
武妆清接过杨露禅的书信,交给门房,请他禀报端亲王载漪。
武汝清小声对杨露禅说:“端王是惇亲王奕誴的次子,自幼好武,擅长骑射,他掌管神机营,权力很大。咸丰皇帝很赏识他,由于一个王府不能同时策封两个王爵,正值瑞怀亲王之子瑞敏郡王奕志死后无后代,皇上就降旨让载漪过继给瑞敏郡王为子,晋封为瑞郡王,写旨时把‘瑞’字误写成‘端’字,只好将错就错,‘瑞郡王’成了‘端郡王’。”
正说着,门房出来说,端亲王载漪请二位进去。
第37章 安福堂品尝菊花锅 肃王府召集比武会
武汝清、杨露禅随门房进了端王府,只见院宇宏大,廊庑周接,很有气派,里面用楠木间隔,洞房曲户,回环四合。亭台楼阁,树木花草,山石池水,布置精巧,颇具雅趣。踏进后花园,曲径通幽,甬道尽头,怪石壁立,万态千姿,奇突多变,徜徉其间,忽明忽暗,闻声不见影,可望不可及。曲岸枕水,月洞朱栏,绿水迢迢,清波荡漾,菊雾霏霏,翠竹绰约。门房将二人引到子牙台上,端亲王正在悠闲垂钓。
杨露禅见端王十分年轻,穿一件灰布主腰儿,套一件青哦噔绸马褂儿,挽着大壮的辫子,面若中秋之月,眉如墨画。
端王看到二人前来,放下手中的钓竿,笑道:“短竿长线守磻溪,这个机关哪个知?只钓江湖山野客,何尝意在水中鱼。欢迎二位前来,杨大侠,请坐。”
杨露禅见端王潇洒幽默,不再拘谨,便与武汝清在旁边石头上坐了。
端王对门房道:“叫茶房备茶来。”
门房去后,端王道:“本府只有王兰亭一个武教师,他还兼着总管之职,不像肃王府中高手如云,杨大侠若不嫌弃本府简陋,我就请你在本府供职。”
武汝清道:“杨露禅三下河南陈家沟,学得太极拳精髓,这拳术表面上看起来绵软无力,实际上十分厉害。”
杨露禅咳嗽一声,示意武汝清不要过重渲染。
端王道:“杨大侠能否表演一下,让我也开开眼。”
正巧有一群丫环偕伴路过此地,也围拢上来观看。
杨露禅振作精神,演练了一套老架太极拳。端王看得眼花缭乱,觉得挺有趣味,又怕说不出内行话,只是点头称好。
丫环们嬉笑着散去了。
自此,杨露禅就在端王府供职。
过了数日,杨露禅给家里写信后,来到前厅,远远听到一阵嘻笑之声。
杨露禅走上前一看,原来是几个丫环围成一团,有个胖丫环,正在那里做捉鱼摸虾之状,引得丫环们哄笑不已。一个丫环路过这里,朝她们说:“你们瞎闹什么,还不干活去?”
胖丫环大笑道:“只许他教拳,难道就不许我们练拳!”
这时,有个丫环急匆匆而来,喊道:“总管从南方回来了。”
丫环们一听,一哄而散。
端王府总管王兰亭从广州办差回来了,杨露禅见他年纪轻轻,一团正气,待人颇讲义气,对他印象不错。
王兰亭向端王禀报后,便赶到杨露禅屋内探望。二人越叙越投机,武籍秘典,江湖趣闻,拳坛佳话,剑史玄黄,无所不及,一直叙到深夜,王兰亭才告辞回屋。
通过交谈,王兰亭深知杨露禅才气过人,断定他身怀绝技,决定试一试他。
这一日是端王府菊展,各处殿堂、院落,遍摆盆栽菊花,五色缤纷,千姿百态,名菊竟有上百种。王兰亭邀杨露禅到安福堂赏菊,杨露禅随王兰亭走进堂内,只见仿佛成为菊海,黄菊有“御带飘香”、“二色玛瑙”、“蜜西施”、“金纽丝”、“莺乳黄”、“金芙蓉”等;白菊有“白牡丹”、“银盆菊”、“白剪绒”、“劈破玉”、“八仙菊”、“青心白”等;红菊有“状元红”、“醉杨妃”、“二乔”、“晓香红”等;紫菊有“紫霞觞”,“老僧衣”、“金丝菊”等。这些菊花可称佳品,而花盆更是五彩斑斓。有粉彩青花,有吉祥图案,胭脂水、珊瑚釉、苹果青、孔雀绿等,更是应有尽有,其形状方圆不等,各尽其妙。
一堂秋色,使杨露禅目不暇接。不知何时,王兰亭已溜了出去。这时,只见三面窗户和一扇门洞开,有人端盆泼水进来,几道水柱朝杨露禅喷来。
杨露禅跳来跳去,一忽儿贴于墙壁之上,一忽儿又躲于花盆之后,碾转奔波。过了有一顿饭功夫,水消声止。端王和王兰亭笑吟吟出现于门口,只见杨露禅身上未见一滴水,屋内水流成溪,乱菊缤纷。
“真神技也,我是在试探你的功力,不要见怪,快请到美味斋用菊花锅。”端王用赞叹的目光上下打量着杨露禅,王兰亭也一躬身。
走进美味斋,杨露禅见那些丫环也一反常态,不再轻佻,而是一本正经地端菜伺候。
杨露禅见这菊花锅不同于火锅,是个扁形红铜锅,底部有一酒盏,以酒精作燃料。丫环点燃酒精,待锅内的水沸后,将桂鱼、烤粉丝、油条、干贝等,放入锅内,一起烧煮。又开锅后,丫环又加进一盘菊香牡丹,瞬间,清香四溢。
端王喜道:“这就是有名的菊花锅。”他又对丫环道:“上‘黄瓜条’。”
两个丫环端上两盘羊肉片,端王和王兰亭用竹筷把羊肉片放进锅内。端王道:“我家老辈别出心裁,在菊花锅里涮‘黄瓜条’,‘鱼’、‘羊’同煮,意在突出一个‘鲜’字,其味更美。”
杨露禅用竹筷夹起一片煮熟的羊肉片,放入口中,果然觉得别有一番滋味。
酒过三巡,端王说道:“再过一个月肃王府有一个比武大会,天下武林名家,齐集肃王府,由肃王任总擂主。几个把式场中,四面张上绒绳织的网,把网绷起来,当中留出两丈见方的空地,在空地内比较拳技,要把对手掷在网上,才算胜利,如不坠网仅在场内失招,也不算败。届时咸丰皇帝、皇子皇孙,妃嫔、王公大臣都要到府中观看,你们二位到时也随我去,见机行事,争取夺个无敌的魁名,岂不为好。”
杨露禅听了,暗暗高兴,心想:“这正是以武会友,博采众长,树立太极拳的好时机。”
比武这一天,肃王府内张灯结彩,戒备森严,王府的前前后后,禁卫三步一岗,五步一哨。擂台设在后花园,前来比武的壮士只能从后花园的一个角门出入,不准进入王府的内院。王公大臣从王府的正门鱼贯而入,有的先在内院一些房间歇息,那些不甘寂寞的福晋、格格、丫环,在后花园的亭台楼阁,穿来穿去,嘻笑声不绝于耳。
王府教头、镖局镖师、拳馆馆主,皇宫侍卫以及江湖豪杰、山野盟主、寺庙高手、帮会首领,约有数千人已陆续到来,有跃跃欲试的,有瞧热闹的,有趁机炫耀的,也有想捞一把的,把肃王府后花园擂台前后左右,围得水泄不通;从台上往下望去,人头攒动,人声鼎沸。擂台下面就是比武的空场,共有四个把式场,每个把式场四面结网,网绳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
一忽儿,有十来个太监,簇拥着清宫护卫总管杨洪飞和蔡啸天而来。少顷来了全副仪仗,一对对的龙旌风辇,一排排的羽扇宫灯,御炉飘百和之香,宝盖障三霄之日。随后是八个太监,抬着一乘黄缎绣龙的銮舆,缓缓而来。两边的侍卫宫娥,有数百人。龙辇后面是五乘杏黄缎帘绣凤凰的凤辇,六乘銮舆来到后花园。擂台前的人群自动让出一个宽敞的通道,人群里,杨露禅看到龙辇上走下兴致勃勃的咸丰皇帝,在太监的搀扶下,拾级而上,然后坐于擂台的中央。凤辇上走下五个如花似玉的美人,有的纤腰抱月,有的白如嫩藕,有的楚楚动人,有的婷婷玉立,有的冷若冰霜,各有各的生动处。这五个美人正是牡丹春、杏花春、武陵春、海棠春和懿贵妃。她们由宫女搀扶,款步走上擂台。
最后那个懿贵妃正拾级而上,不小心身子歪了一下,一只鞋子失落,露出白俏俏的一只三寸金莲,她脸一红,一蹬脚,险些把后面一个宫女蹬倒;另一个宫女连忙拾起绣鞋给她穿上。
懿贵妃装做若无其事的样子走上擂台,高傲地坐在咸丰皇帝的左侧。
此时,王公大臣鱼贯而入,肃王紧挨着咸丰皇帝的右侧坐下,各个王爷和文武大臣依次坐下。一些王爷、臣子的眼睛直勾勾地盯在贵妃们身上,生怕漏过一处。
清宫护卫总管杨洪飞、蔡啸天侍立咸丰皇帝身后,警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