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影响中国的100次大事-第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7月9日,八国联军进攻天津城南的八里台,受到聂士成军的有力抗击。最后因力量相差悬殊,聂士成英勇殉国,爱国官兵也损失很大,八国联军终于占领了八里台。


  7月12日,八国联军的各路增兵均已到达天津,约1.4万人。沙俄远东军司令官阿列克谢耶夫也在这时抵达天津,他自任总理联军军务之责,召集各国侵略军司令官开会,研究并制定了总攻天津城垣计划。八国联军经过一番紧张的准备,于13日凌晨分两路向天津旧城发动总攻。一路由俄、德为主的5000人进攻东城和东北角三岔河阵地;一路以日、美、英、法等国为主的5000人进攻南门。其余兵力驻扎在紫竹林租界和老龙头火车站,作为后援。八国联军进攻天津,虽然遭到义和团和一部分清军爱国官兵的英勇抵抗,还是在14日攻占了天津。


  八国联军攻占天津后,立即分区占领,实行殖民统治。联军在天津成立了殖民统治机构——都统衙门,由俄、英、日三国军官充当头子,统治天津、静海和宁河等广大地区。


  八国联军攻占了天津,各国继续增兵向天津集结,准备大举进攻北京。


  8月2日,八国联军拼凑了4万兵力,正式成立了联军司令部,经过一番争夺,最后决定由德国元帅瓦德西担任八国联军总司令。


  8月3日,八国联军各首领开会,决定进攻北京。4日,八国联军出动1.8万多人从天津沿北运河向北京进发。5日,联军攻占北仓,6日攻占杨村,9日攻占河西务,13日攻占通州。八国联军在占领通州后,原来商定先休息一天,然后再研究如何进攻北京城。但俄国侵略军为了抢攻占北京的“首功”,背约在14日凌晨首先进攻东便门。经过激战,于凌晨2时攻占了东便门。接着,俄军又进攻建国门。日军见到俄军已发起攻城,也于14日进攻齐化门(今朝阳门)。美、英各军也相继开始攻城,并先后攻入城内。


  8月15日晨,八国联军进攻皇城东华门。慈禧太后急忙带着光绪皇帝、皇后和一批王公大臣仓皇从西华门至德胜门,转经西直门逃出北京城。八国联军终于占领了北京。


  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城后,公开抢劫3天。颐和园的文物古玩,侵略者括其所有;安放在大殿前面的那些存水防火用的鎏金大铜缸,因过于笨重,搬不走,洋兵们就用刺刀把表面的金子刮走。侵略者把颐和园的珍宝、文物,用骆驼运往天津。


  9月中旬,八国联军达10万人。瓦德西分兵四出攻掠,东占山海关,南犯保定,北侵张家日,西扰娘子关。八国联军所到之处,奸淫烧杀,京津一带的许多地方变成了瓦砾场。


  慈禧太后在逃往西安的途中,于8月24日颁布上谕,催促议和全权大臣李鸿章立即从上海赶回北京,会同庆亲王奕䜣迅速办理“和局”。9月7日,慈禧太后又颁布“剿匪”上谕,正式宣布“痛剿”义和团。9月25日,又宣布惩处放任义和团的载漪、载勋、刚毅和赵舒翘等亲贵重臣,并且加派亲英、日的刘坤一、张之洞参与和谈。至此,在各国列强的枪炮与清政府腐败退让下,中国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瓜分的场所。


 


 



























88 《辛丑条约》的签订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辛丑条约》即《辛丑议定书》或《辛丑各国和约》。


  1901年9月7日(清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奕䜣、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英、俄、德、法、美、日、意、西、荷、比、奥11国公使,在最后议定书上签字。1901年是夏历辛丑年,所以最后议定书又称为《辛丑条约》。


  早在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以前,慈禧太后为了勾结帝国主义以对付义和团,便任命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从广东进京与列强谈判。8月24日发布上谕,允准李鸿章便宜行事,会同庆亲王奕䜣迅速办理“和局”。慈禧太后为求得帝国主义列强对她的“宽恕”,9月7日发布“剿匪”上谕,正式“痛剿”义和团。9月25日又宣布惩处放任义和团的载漪、载勋、刚毅、赵舒翘等亲贵重臣,并加派亲英国和日本的刘坤一、张之洞,参与谈判。12月24日,11个国家(除武装入侵的八国外,还有比利时、西班牙、荷兰)联合提出《议和大纲》12条。逃亡在西安的慈禧太后,见“大纲”并未把自己当作“祸首”惩办,喜出望外,马上表示:


  “所有十二条大纲,应即照允。”慈禧太后这一系列作为,就是向帝国主义列强表示“悔过”,帝国主义各国终于决定,仍然让她继续维持这个“懦弱”的政府。


  实际上,议和谈判活动不是在奕䜣、李鸿章等与列强代表之间,而是在帝国主义列强之间进行。在“惩凶”、赔款等问题上,他们争吵为时近一年,直到基本上满足了各自利益要求之后,1901年9月7日,(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奕䜣和李鸿章才代表清政府,与英、法、日、俄、德、美、意、奥、西、比、荷等11国的代表,在最后议定协定书上签字。


  《辛丑条约》,共有12款19个附件,是一个性质空前的奴役性条约,主要内容如下:


  (1)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银4亿5千万两,加上年息4厘,分39年付清,本利共达9亿8千多万两,还有各省地方赔款2000多万两,总数超过了10亿两。


  (2)各国在北京东交民巷单独设立使馆区,可在使馆区内驻兵,中国人不准在此区域内居住。


  (3)将大沽炮台和从大沽到北京的沿线炮台“一律削平”。在天津周围10公里内,不准驻扎中国军队;准许各国派兵驻扎在京榆铁路沿线的山海关、秦皇岛、昌黎、滦州、唐山、芦台、塘沽、军粮城、天津、杨村、廊坊、黄村等12个战略要地。禁止军火和制造军火的原料运入中国,为期2年,还可延长禁运期。


  (4)清政府惩办“首祸诸臣将”;在外国“人民遇害被虐之城镇,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今后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任何反帝组织,“违者皆斩”。清政府地方官吏所属境内“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5)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办理对外事宜。又规定“变通诸国钦差大臣觐见礼节”。


  (6)德国公使克林德、日本公使馆书记生杉山彬,在义和团运动中被击毙。条约规定为克林德建立牌坊,对杉山彬“用优荣之典”,并派王大臣赴德、日“谢罪”。


  从上述条款的主要内容可以看出,《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用反革命暴力强加在中国人民身上的沉重的的殖民枷锁,也是维系中外反动派勾结的清王朝的空前的卖身契。通过这个条约,列强得以大大加强其在华的统治势力,进行野蛮的军事监督、政治奴役和经济掠夺,使中国完全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首先,清政府为了“结与国之欢心”,出卖国家民族主权,成了列强共同监督的“守土长官”。


  列强在北京强行划定的“使馆区”,是一个“国中之国”,在所划地界内,强拆民宅,大面积霸占公私地亩,厚筑高墙,又设炮位,建筑了俄、美、法、德、英、日、意等7国兵营,墙外各辟空地,作为操场,并树立了“保卫界内、禁止穿行”的木牌。以武力为后盾的公使团成了清朝的太上政府,严重地侵犯和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是对中华民族的莫大侮辱。


  平毁大沽炮台,在京榆铁路沿线驻扎外国军队,解除了京畿战略要地的警备,使北京的大门洞开,让帝国主义强盗自由进出,中国无权过问。在2年内(或更长一些时间)不准中国输入军火或生产军火的材料,这是要把本来就极为落后的中国军事装备和军火生产能力,削弱到更低的水平,使之有国无防,任从列强宰割欺凌。


  清政府按照条约的规定,派亲王、重臣赴德、日两国赔礼认罪,为克林德树立牌坊,为被毁坟茔建立碑碣,一批批地公布惩凶名单,这些做法,严重损害了中国国家民族的尊严,打击了反帝爱国群众运动的正气,等于承认帝国主义侵华活动有理、合法,助长了帝国主义者、外国传教士、不法教民的反动气焰,使他们有恃无恐,更加去肆虐横行。在义和团活动过的地区停止5年文武考试,目的是为了警告那些日后有可能成为官吏的各类知识分子,一切仇恨和反对帝国主义的行动,都将受到惩罚。严禁组织或加入反帝结社,违者处斩,以及对一切镇压人民反帝斗争不力的各级地方官员严惩不贷,是把中国人民当作不容反抗的奴隶,各级官吏则是受列强支配的奴隶总管(西太后集团)的鹰犬。在帝国主义看来,总理衙门办事不力,为了便于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强令清政府将它改为外务部,使之成为能在公使团指挥下迅速贯彻各国旨意的卖国机构。至于改革使臣的觐见礼节,则是为了消除中外反动派之间的隔阂,便于列强对清朝最高统治集团施加压力和影响。条约的政治实质,即在于此。


  再者,帝国主义贪婪的勒索,使中国的经济陷于崩溃状态。


  《辛丑条约》规定的赔款(称为“大赔款”或“庚子赔款”),按当时全国人口计算,是每人1两。这种对中国人民的勒索,确是“旷古罕闻”的。但是实际支付的数目还不止此。赔款是从1902年起开付,中国应支付赔款自1901年7月1日到12月31日的利息900万两;这笔利息从1902年起,3年内清还,4厘息,又需支付利息100万海关两。条约规定赔款用银支付,即以海关银两市价易成金款支付,均具全国货币比值;但帝国主义蛮不讲理,提出所谓镑亏,即赔款补充债款问题。当时金价日涨,银价日落,各国强令中国承认将赔款改作以金计算,大大超过原赔款的金额。


  按照条约,中国将海关的绝大部分税收(约7C10)都用以偿还借款本息。当时海关税收每年约2000多万两,为清朝政府主要的一项财政收入。控制海关就基本上能够左右中国财政,并保证对中国资本输出的安全。更为重要的是,控制海关可以垄断中国进出口贸易,保证帝国主义以低税率输入商品和输出原料,从根本上取消了中国实行关税保护制度的可能性。


  对于这样一个空前屈辱的条约,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却全盘接受了。她在《罪己诏》中竟厚颜无耻地宣称:“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还保证今后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是愿意做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忠实奴才的表白,从此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1901年10月6日,慈禧太后随带行李车3000辆,离开西安,回返京城,沿途修路设宫,远近征调,勒索供应。1902年1月7日,回到紫禁城。后来又大修颐和园,日费万金。从此,帝国主义与清政府完全勾结在一起,狼狈为奸,共同奴役中国人民。


  《辛丑条约》记录的是近代中国一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